义,是一种超越“人的理性”的“指引”

“义”在中国人的传统生活中,占据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有文化的人,为人处世讲究个“义理”,厉害的读书人甚至追求“舍身取义”的生命境界;没文化的人,也知道做人要讲“义气”,闯荡江湖的人,更是靠“义气”立足江湖,拜的都是“义薄云天”的关老爷。

“义”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中这么重要?

其实,“义”的本质是一种超越“人类理性”的一种“指引”,没有“义”的指引,纯粹的“人类理性”会把人带入人生的沟里。

因为,依靠纯粹的“人类理性”,人必定会趋向于“利”。

纯粹的“人类理性”所认识到的“利”,都是狭义的、短期的“小利”,放到一个更长的时间轴上来看,这种“小利”就是一种“大害”。

纯粹的“人类理性”属于让人只能看到眼前,无法兼顾未来;只能认识确定性,无法把握不确定性的低端思维。

“义”给人指引的虽然也是一种“利”,但是,这种“利”却是广义的、长期的、跨越的“巨大利”。

“义”给人的指引,使人在对未来的不可知、不确定性中,获得能够确定的 “巨大利”。

中华先贤认识到了“义”对人的价值,所以,就把“义”作为了人生的指引。

王阳明说“义理无定在”,王阳明的《心学》换个角度来看,就是教人如何去认识、发现“义”的学问,因为真正的“义”不是教条,而是一种需要人用“良知”去感知的“指引”。

其实,“义”在当代社会中,同样在发挥着作用,我们可以仔细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你会发现:用纯粹的理性去逐利的时候,人活得很累,也没有几个人能逐到利,而且自己人生的格局越来越紧、越来越困。而那些曾经逐到利的人,出事的又非常、非常的多。

如果你已经有了这种感受,那么,就是试一下用“义”去指引自己的思考、行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