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话临床】程士德:胁痛的辨证论治
胁 痛
【定义】
胁,指胁肋部,在胸壁两侧,由腋部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的统称。胁痛是以一侧胁肋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也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胁痛之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后世亦有“胁下痛”、“心胁痛”、“季胁痛”等。西医学的急慢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急慢性胆囊炎、胆道结石等病,表现以胁痛为主要症状者,可参照本病治疗。
【诊断要点】
凡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即可诊断。或参考B超、CT检在,有肝脾肿大或胆囊病变者。
【历代医家诊治概况】
《黄帝内经》始创胁痛病名并明确指出胁痛的发生与寒、热、瘀等因素有关。《难经》在此基础上指出与人的情志因素密切相关,这一理论的产生,打破了外因致病的局限性,对后世关于本病的治疗打下了基础。张仲景承《内经》、《难经》之说,提出治胁痛的具体措施,制大黄附子汤、小柴胡汤,完善了该病的中药治疗。晋代葛洪创立胁痛的综合疗法,除内服法,还提出了用熨法和灸法治疗本病。至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把胁痛的发病脏腑主要责之肝胆,分为肝实热、肝虚寒,以清肝利胆,温经散寒之法治疗胁痛,并附方十余首。宋元时期,在胁痛的病因上进一步重视七情因素,治疗上丹溪提出“木火盛,宜以辛散之,以苦泻之,当归龙荟丸、泻青丸主之;死血,宜以破血为主,润血为佐,复元活血、当归导痰等主之;痰,宜以去痰行气,二陈汤加南星、青皮、香附、青黛等主之。”明代《景岳全书》丰富了胁痛理、法、方、药诸方面的内容,首先将胁痛分为内伤、外感两大类,并将内伤胁痛的发病机理归纳为郁结伤肝、肝火内郁、肝肾阴亏、痰饮停伏、外伤血瘀等,治疗上列四十余首从疏肝理气、清肝利胆、温化痰饮、活血化淤、健脾和胃、养血柔肝等方面入手的方剂。清代对胁痛的病因重申“外伤风冷”,并补充了湿热郁火的内容,治以伐肝泻火为要,并筛选方剂十首,运用于临床,每获良效。
【病案】
案(一)王××,女,46岁。
初诊:1997年9月21日
劳累后胁痛,至今已半年,平日心悸,胸闷,眠差,血压偏低,10.64/6.65 kPa (80/50 mmHg),近一周胁痛加剧,自觉周身乏力,月经后期,量少,色淡,四肢怕冷。面色㿠白,体形较瘦弱,舌淡,苔薄白,脉弱无力。
诊断:胁痛(气血两虚)。
治则:益气养血,疏肝通络。
处方:炙黄芪30克 党参10克 当归10克
白芍20克 生地黄30克 柴胡10克
枳实10克 桂枝10克 生龙牡各20克
陈皮10克 郁金10克 炙甘草10克
黄连10克 生阿胶(烊化)10克
鸡子黄(冲)1个。
七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二诊:1997年9月28日
胁痛缓解,眠可,心悸、胸闷减轻,仍觉周身无力,纳差,胸胁肩背时有窜痛,四肢酸软,怕冷,面色稍好转。舌淡红,苔薄白,脉弱。上方去枳实、炙甘草,加川芎、延胡索。
处方:炙黄芪30克 党参10克 当归10克
白芍20克 川芎10克 生地黄30克
柴胡10克 郁金10克 陈皮10克
桂枝10克 生龙牡各20克 延胡索10克
乌药10克 黄连10克
生阿胶(烊化)10克 鸡子黄(冲)1个。
十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三诊:1997年10月7日
胸胁肩背窜痛缓解,纳差、食后脘腹胀闷不适、四肢怕
冷好转,眠可,自觉全身有气力,但活动或劳累后胁部偶有
隐痛。B超检查未见异常。面色红润,舌淡红,苔薄白,脉
微弱,肝区无压痛。上方去郁金、陈皮、桂枝、生龙牡、黄
连、生阿胶、鸡子黄,加熟地黄、香橼皮、焦三仙、香附、
桃仁、红花。
处方:炙黄芪30克 党参10克 当归10克
川芎10克 白芍20克 生熟地黄各20克
柴胡10克 延胡索10克 香橼皮10克
焦三仙各10克 枳实10克 乌药10克
香附10克 桃仁10克 红花10克
七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有效可续服。
四诊:1997年10月22日
服上药十四剂,胁痛消失,饮食恢复,周身有力,无酸软不适。舌淡红,脉微弦。诸证消失,可停药。
案(二)张××,女,30岁。
初诊:1998年9月l3日
1996年患黄疸性肝炎,已愈。现劳累后两胁胀痛,目赤痛,口干口苦,展起恶心,全身无力,纳差。B超提示肝小叶血管瘤。肝功正常。面色萎黄,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数。
诊断:胁痛(肝胆湿热)。
治则:疏肝利胆,清热止痛。
处方:柴胡10克 黄芩10克 半夏10克
茵陈蒿30克 郁金10克 青皮10克
木香10克 生山栀子10克 青黛(包)6克
赤白芍各15克 延胡索10克 金钱草10克
厚朴10克
七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二诊:1998年10月30日
两胁胀痛明显好转,口干口苦缓解,仍纳差,大便干,全身无力。上方去青皮、生山栀子、青黛、赤白芍、厚朴,加夏枯草、龙胆草、焦三仙、莱菔子、枳实、砂仁、炙黄芪、炒白术、炒山药。
处方:柴胡10克 黄芩10克 半夏10克
茵陈蒿30克 金钱草20克 夏枯草20克
龙胆草20克 焦三仙各10克 莱菔子10克
郁金10克 延胡索10克 枳实i0克
木香10克 砂仁6克 炙黄芪30克
炒白术10克 炒山药20克
七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三诊:1998年11月7日
胁痛消失,口干口苦、大便干缓解,饮食正常。舌淡红,苔微黄,脉弦微数。考虑患者曾患肝小叶血管瘤,上方去黄芩、半夏、茵陈蒿、夏枯草、龙胆草、莱菔子、枳实、木香、砂仁,加桃仁、红花、当归、川芎、香附、枳壳。
处方:炙黄芪30克 炒白术10克 炒山药20克
柴胡10克 郁金10克 延胡索10克
金钱草30克 焦三仙各10克 桃仁10克
红花10克 当归10克 川芎10克
香附10克 枳壳10克
1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如病情稳定,即可停药。
【分析】
历代医家治胁痛多遵“不通则痛”之理,以通法为主要治法,殊不知临床诊之,不独于此。本病案(一)为气血虚,肝胆之脉失其所养而不荣则痛的病例。肝主藏血,主筋脉,为罢极之本,其特点是体阴而用阳,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调节情志,疏泄胆汁。肝血不足,则血虚无以载气,血虚无以濡经脉,往往是形成肝气郁滞,肝脉挛急疼痛的重要病因。程士德教授治此以虚为主,以瘀为辅进行立方处药,以芪参重用补气行气,四物汤合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养血,佐以疏肝理气活血之品,气血得补,气以行瘀,血以荣脉,无虚无瘀,肝脉通达,胁乃肝脉之所布,故自可痛止。就胁痛的病位而言,不离肝,胆肝多郁,胆多热,肝胆湿热为胁痛的重要病机。案(二)即属此。程士德教授治此型胁痛虽多用清热利湿,疏肝利胆之品,如龙胆草,生山栀,青黛,金钱草,黄芩,茵陈,夏枯草等,然念念不忘保养脾胃之气,遵见肝之病,乃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旨。另一因利药多苦寒,易伤脾胃;二中焦乃气机之枢,重在调和,中焦郁滞,湿热由生;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气血充,肝脉得养,诸痛皆消,故始终佐以炙黄芪、炒山药、炒白术、焦三仙、木香、砂仁等,实为程士德教授治肝病之妙处。
图书名称:程士德临证论治
图书作者:苏晶 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