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助力国内干细胞药物零突破,细胞基因治疗市场将几何式增长
本期嘉宾:中源协和董事、常务副总经理、清华五道口金融EMBA2021级学生 李旭
出品 | 搜狐财经、清华五道口金融EMBA
编辑 | 王珍
主编 | 王德民
近年来,干细胞应用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国内外涌现一大批干细胞研究企业。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干细胞市场规模超过1200亿美元。预计到2024年全球干细胞市场规模将会达到3000多亿美元。
作为A股市场唯一一家以“细胞工程+基因工程”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近日,搜狐财经《未来商势力》栏目对话了中源协和董事、常务副总经理李旭,围绕细胞研发、产业政策、临床应用等问题做了探讨。
李旭介绍,中源协和以细胞的存储、研发、临床转化为切入点,拥有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干细胞工程产品产业化基地。
近年来,干细胞存储成为了大家追求健康的科学新理念。目前我国因创伤、疾病、遗传和衰老造成的组织器官缺损或功能障碍人数位居世界之首,对于干细胞为代表的再生医学研究的需求尤为急迫。
李旭向搜狐财经表示,中源协和已在全国 20个省市建立细胞资源库,构建了全国性细胞资源存储网络。截至今年7月底,该库为临床提供了2800余份脐带血造血干细胞,挽救了众多患者生命。
去年疫情的发生让整个生物医疗行业升温, 生物医疗是否已成新蓝海?李旭认为,随着老龄化的加剧,生物医药行业将是长期的蓝海市场,但是对于一些老旧的科技等板块,局部已经产生了泡沫。
搜狐财经《未来商势力》对话李旭
同时,一个现象不能忽视——行业内创新赛道拥挤。李旭在介绍中国医药行业转型现状时提到,在一些资本追逐的前提下,国内医药行业药品研发过多趋同,比如研发火热的PD-1以及CAR-T。“过多的趋同研发会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这一点值得大家关注。”
谈及国内创新药的生态环境,李旭认为,近些年随着资本的介入、产业政策的明确,行业已经进入了蓝海的状态。尤其是近两年,有一些大的医疗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选择去跟一些规模较小的创新型公司进行联姻合作。这样的强强联合和高效滚动,有助于整个行业提高转化速度和迭代速度。
医药行业的人才稀缺,在解决高端人才问题方面,李旭透露,中源协和在上市公司的架构下,建立出来创业型的公司,通过开放股权,吸引一批企业家和科学家加入团队,从而加速推广和转化他们的科研成果。
以下为搜狐财经《未来商势力》与李旭的采访精编:
《未来商势力》:国内细胞治疗产业已集聚了近百家不同规模的企业,在干细胞研究领域,中源协和有哪些突破?
李旭:干细胞行业到现在已经有20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中源协和是国内第一个踏入干细胞领域的企业,我们也见证了这个行业的发展和产业政策的变化。过去的两年里,监管和产业政策已经非常明确,干细胞是可以以药物的方式进行报批、申报。
中源协和在10年前就坚定了一个路线,一定要做出中国第一个干细胞的药物。2010年,中源协和是全国第一家向CDE申请干细胞药物治疗肝纤维化的企业。当时产业政策还不是非常完善,没有做出我们预想中的所谓零的突破。
随着产业政策的完善,目前我们已经实现了临床转化和基础研究的突破。在基因编辑干细胞的前提下,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基因编辑的手法,让干细胞定向分化,然后针对不同的适应症和不同的患者起到不同的疗效。
另外我们在细胞因子方面也有一些突破,包括细胞因子的保存和临床应用;最后就是临床转化,也就是报药,对于我们这样的企业来说,报药是我们最核心的职能,如何产业化、自动化地生产干细胞,更多的是工艺上的突破。
我们现在已经可以达到半自动化的大批量生产,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做到全自动化的大批量生产。同时我们也应该算是全国首创,可以用常温长期的液态形态保存鲜活的细胞因子,这也是我们在转化过程中的显著突破。
中源协和董事、常务副总经理 李旭
《未来商势力》:中源协和旗下的产品众多,面对行业内的激烈竞争,中源协和的优劣势有哪些?
李旭:中源协和在过去20年里,一直坚守着我们精准医疗的战略,分别是精准的预防、精准的诊断、还有精准的治疗。
首先是精准预防,对于我们这样细胞治疗的企业来说,什么叫最好的预防?一定是把自己最年轻,最有活力的细胞存储起来,未来一旦患病可以拿出来制作成药物,甚至把它制作成保健品等。
在细胞存储业务上面是我们老本行,我们在全国各个省市建立了20个细胞存储的实体机构,覆盖了将近全国2/3的人口和3/4的版图,我们的核心竞争优势在于有全国的实体存储网络。
第二是精准诊断,精准诊断是我们从2014年开始就着力发展的业务,经过了几次整合并购,最终打造出了一个全产业链的生态。
现在体外诊断行业,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很多东西自己做不出来,必须得去外国进口,核心原材料是我们卡脖子的东西。国内这个行业将近70%甚至80的原材料全部都是从国外进口进来的,所以这个对于全产业布局的考虑,我们必须要解决。
所以在过去的几年里面,我们通过并购一些美国跟欧洲的公司,完成了这一点,我们现在应该是国内为之不多的具有原材料核心的生产能力,研发能力的企业,我们现在已经可以完全做到所有的原材料都来自我们自己的工厂。
第三就是细胞治疗,在任何一个细胞治疗行业,最终的目标一定是要把药报出来,药的疗效一定要好。我们前面两个板块创造出来的利润,在过去10年里面基本上全部都补充到了药物研发里,我们现在pipeline里面有7个在不同临床阶段的药物,希望在短期之内可以上市,能为中国实现干细胞零的突破。
中源协和董事、常务副总经理 李旭
《未来商势力》:新药和细胞、基因治疗是未来制药发展的大趋势,但相较于欧美,中国基因治疗行业起步较晚,中源协和在基因治疗行业有哪些成绩?
李旭:在细胞治疗行业,国内在基础研究上面,要比其他国家相对慢一些,起步也相对晚,但是我们国内在干细胞尤其是细胞治疗的应用封面,在全世界范围之内是应用最广的,而且相对是最早的。
10年前在深圳,有几家企业用干细胞治疗视网膜眼底黄斑这个病,当时每年至少有3-5万个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甚至是东欧和阿拉伯国家的病人,都会漂洋过海地到深圳,专门治疗这个疾病。
疫情期间,我们跟王福生院士一起合作,做了当时国内第一个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新冠和新冠后产生的肺纤维化的问题的干细胞药物(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当时我们在武汉第一时间治疗了上百个这样的病例,临床数据也非常好。
同时我们又入组了将近200个双盲对照试验的病例,最终疗效跟结果我们都发表了文章,效果非常显著。因为截至目前,如此大规模的针对新冠的随机双盲试验,在全世界范围之内都是首例。所以我认为我们虽然差,只是差在了起跑线上,未来在临床转化和应用上,我们会比其他的国家走得更快。
《未来商势力》:如何预计国内基因治疗市场规模?
李旭:在市场规模上,我先举一个例子,现在比较火的CAR-T-CD19的药物,现在新闻满天飞,120万打一针,其实复星凯特的这个药已经在美国上市,并创造了10亿美金的销售额,很多权威机构对中国的细胞治疗市场也做出了一些评估,去年细胞治疗的板块已经有1000亿左右的产值。未来随着产业的发展,随着政策的明确,我想国内基因治疗市场规模一定会有几何式的增长。
《未来商势力》:从我们对于行业的观察来看,去年疫情的发生让整个生物医疗行业升温, 生物医疗是否已成新蓝海?
李旭:随着老龄化的加剧,未来10年20年甚至30年,生物医药行业一定是一个长期的蓝海市场,但是对于那些相对老旧的科技,比如说生化诊断,现在比较火的靶向的抗癌药PD-1,再包括有一些老的检测试剂等等,其实这些板块,我认为局部已经产生了泡沫。
但是对于一些新型的技术,比如说我们的细胞治疗,基因治疗,还有不太受关注的病毒类、精神类的药物等,未来10年一定会有一个持续的蓝海状态。
中源协和董事、常务副总经理 李旭
《未来商势力》:如何看待目前国内创新药的生态环境?
李旭:近些年随着资本的介入、产业政策的明确,这个行业可以说已经进入了一个蓝海的状态。尤其近两年,有一些大的医疗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选择去跟一些规模较小的创新型公司进行联姻合作。
这些大公司的优势是有产业化、规模化和专业的药物报批。这些小公司的优势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很高效地做出药物的基础研发和初期的临床验证,所以这样的强强联合和高效滚动,有助于整个行业提高转化速度和迭代速度的;
但是,国内医药行业也有一个问题,就是局部过热,在一些资本追逐的前提下,有一些局部的比如说PD-1、CAR-T这些比较火,局部的赛道过于拥挤,这个是问题之一。
问题之二是我们国家的基础研发投入,从比例上来说,生物医疗方面的研发经费跟发达国家基本是持平的,但在生物医疗的基础研发上面,我们每年的投入基本只有6%,但是发达国家都在15%左右,这就佐证了我们国家对于医疗行业的基础研发投入,与国外是有一定差距的。
问题之三是产业化,因为在新药研发的过程当中,企业要付出巨大的成本跟时间去研发新药,并把它报批上市。尤其是在产品推广的前期,它的价格一定是高昂的,这是没有办法改变的。
过去几年国内做新药的人并不多,但最近整个社会越来越重视和理解新药研发,如果我们想更好地推动新药研发,我觉得整个社会还需要去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商业医保的问题。
商业医保可以解决分层的医疗需求人群,只有解决了这种商业医保,才能真正的能让这些创新药覆盖更多的人群,从而减轻患者的负担。
中源协和董事、常务副总经理 李旭
《未来商势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中源协和在医药人才市场方面有哪些布局?
李旭:人才问题一直是每个企业都头疼的问题,首先内部人才我们的模式其实比较简单,大多数的我们的产品是从国家的科研院所里面做产学研一体化的时候转化出来的,这对于我们来说压力较小。
但对高端人才的引进就比较头疼,因为行业内高端的人才基本都是从国外回来的大教授、大博士,这些人既然决定放弃海外的生活,回到国内一定是抱有胸怀跟梦想。对于我们这样的上市公司来说,激励方式是有限的,很难去跟一些资本驱动的创新型企业竞争。
在这种形势下,中源协和在上市公司的架构下,建立出来创业型的公司,然后开放股权,去吸引优秀的企业家、科学家加入到我们的团队,最后我们加速推广和转化他们的科研成果;
另外就是基础研发,我们在美国建立了基础研发的研究中心,一旦研究成功并且具有产业化的条件,我们也会把这个团队用项目公司的形式引进回来,在中国进行产业孵化。
《未来商势力》:对于未来发展,中源协和有哪些短期规划?
李旭:对于中源协和来说,所谓的短期规划就是坚持自己20年前制定的路线,坚持我们精准医疗的路线,把三大板块做成全产业链的覆盖;
其次是做好体外诊断业务,现在国内尤其是病理诊断和免疫组化,这些市场现在大部分还是外国公司来垄断的,我们将近90%左右都是进口的。未来5年,我们一定会遇到国产替代的过程,我们想抓住这个机会,完成我们对进口产品70%的替代。
最后就是报药,这也是我们中源协和最重要的使命。把药物报批做出来,把它尽快地推向临床,希望能通过我们的努力,突破国内零干细胞药物获批的现状。
《未来商势力》:此时选择来清华五道口金融EMBA读书的原因是什么?
李旭:作为一名生物医疗行业的从业人,我的日常工作更多是在业务层面,包括产品的研发和药物的申报、报批。但作为一个上市公司的管理者,我还缺乏很多专业金融知识,希望通过参加清华五道口的课程提升自己。
另外我觉得令人感动的是清华五道口的精神,教会学生怎么分析并判断复杂的情况,如何做出决定,它能赋予人一种不怕困难,不计代价,勇敢地为世界发展做出贡献和牺牲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