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和寒湿别傻傻分不清

经常听到有人说湿气重,也有很多人想尽各种办法祛湿,但是,却不尽人意,效果不是很理想,甚至越祛越湿。为什么呢?因为没有辨证祛湿,其实湿气有分湿热和寒湿,两种不同的体质,祛湿方法也不相同。

也有些人知道有湿热和寒热的说法,但却不会区分,查资料,却说得大专业,对于一点医学知识都没有的我们,还是区分得不清楚。下面就给大家介绍得通俗易懂些,好让大家容易区分。

首先搞清楚定义,湿气容易渗透,湿气遇寒成寒湿,遇热为湿热,相互夹杂,很难分辨,我国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就很容易形成湿热寒湿夹杂体质。

“湿”为阴邪、为凉性。

热性体质+湿气=湿热

阳性体质+湿气=寒湿

第一点:舌苔

假如舌体大部分是偏淡,舌尖有点红,那么体质多表现为阳虚,也就是寒湿,而上焦有点郁热。假如还出现有舌体胖大的表现,更说明缺乏阳气,需主调寒湿。

第二点:吃凉食会不会易腹泻

寒湿体质怕凉,湿热体质喜凉。脾胃虚寒的人吃凉的食物总会有些不良的反应,如腹胀、拉肚子,甚至在平常生活中受凉也会腹泻,而肝火旺内热体质,身体里像有火似的,总喜欢吃些凉的食物,吃凉菜、喝冷饮,只有这样才会感觉肚子舒服些。

第三点:身体胖、吸收差为寒湿

如像身体肥胖,眼睑伴有浮肿、四肢肿胀的胖人多为寒湿体质,并且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功用比一般的人要差,易发生腹胀、反酸、吃一点就撑、消化慢,以致身体对热量吸收增加,身体就易发胖。

如是寒湿体质的人,就算感觉到热,也是会怕冷、不可以吃凉的,或者说被风吹会感觉不舒服;有些人伴有热像,但还是属于寒湿体质,只不过由于寒湿郁久了有热的表现。

纵观现在有湿气的人,有些是单纯的一个体质,有些是两种体质都夹杂有,那又怎么办呢?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平衡的有机整体,体弱的根本是阴阳失衡。寒体性质是身体内部阴气过剩,导致阴阳失调。寒湿也有湿、湿热也有湿,必须要除湿,而在除湿的过程中,要解决寒与热的问题,而这两种病症的治疗并不矛盾,是可以兼顾的。

寒湿

寒湿体质的人,在去湿的同时要驱寒,一定不要吃一些寒凉性食物

薏苡仁:健脾,补肺,清热,利湿。治泄泻,湿痹,筋脉拘挛,屈伸不利,水肿,脚气,肺痿,肺痈,肠痈,淋浊,白带。

赤小豆:利水除湿,和血排脓,消肿解毒。治水肿,脚气,黄疸,泻痢,便血,痈肿。

茯苓: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藿香:祛暑解表,化湿脾,理气和胃。

桔梗:宣肺,祛痰,利咽,排脓。桔梗味苦、辛,性平。归肺经。功效宣肺、利咽、祛痰、排脓。

佛手:舒肝理气,和胃止痛。用于肝胃气滞,胸胁胀痛,胃脘痞满,食少呕吐。

山药:补脾;养肺;固肾;益精。主治:脾虚泄泻;食少浮肿;肺虚咳喘;消渴;遗精;带下;肾虚尿频;外用治痈肿;瘰疬。

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橘皮:有理气调中,燥湿化痰功效,可用于治疗脾胃气滞,脘腹胀满,呕吐,或湿浊中阻所致胸闷、纳呆、便溏。

橘红:消痰,利气,宽中,散结。治风寒痰嗽,恶心,吐水,胸痛胀闷。

荷叶:清暑利湿,升发滑阳,止血。治暑湿泄泻、眩晕,水气浮肿,雷头风,吐血,衄血,崩漏,便血,产后血晕。

白扁豆:既是滋补上品,又是一味良药,矿物质与维生素含量很高,有补脾胃,和中化湿,消暑解毒的作用。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佳,大便溏泻,白带过多,暑湿吐泻,胸闷肚胀。

湿热

湿热体质的人,在祛湿时要注意清热

淡竹叶:清心火,除烦热,利小便。治热病口渴,心烦,小便赤涩,淋浊,口糜舌疮,牙龈肿痛。

桅子: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用于:热病心烦,黄疸尿赤,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

菊花:疏散风热、清热解毒,抗菌、消炎、降压、防冠心病,去火、养肝明目。

槐花: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金银花:清热解毒,减肥,杀菌,疏热散邪。

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治热病烦渴,吐血,衄血,肺热喘急,胃热哕逆,淋病,小便不利,水肿,黄疸。

身体有湿气,谁都想快些祛掉体内湿气,但“欲速则不达”,中医讲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拔罐、艾灸是能祛湿气,但如果单纯通过拔罐、艾灸等却不能彻底的针对性除湿,调理寒热,因此建议大家进行综合调理,彻底将湿气排除。

【说明】:

因为个人体质略有不同,部分药物剂量可能需要调整,想改变你的湿寒体质可以咨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