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臆读丨弁言七:《诗经》应该怎么读
诗经臆读丨弁言七:《诗经》应该怎么读
《诗》有“编诗者之意”“赋诗者之意”“引诗者之意”,“序诗者之意”,然皆非“作诗者之意”,以此数种意解作“作诗者之意”,此前人解诗所以失之,遂有“知有经而不知有诗”之讥。但这各种诗外之意,以义理解诗,却并不突兀和不可思议。原诗虽无此意,但其诗句却可解作此意,断章取义,可以解的通,如“柳暗花明又一村”之类。这并不是很陌生的事情。
中国的诗歌大抵侧重表达某种情绪感受,直陈其事的少。但某种情绪感受,却可能由不同的事件所引起,也可以比附于不同的物象。比如一种求之不得,无能为力的情绪。那么这个求之不得的对象是一段感情,是某件想达成的事,或者某种愿望。都有可能,事虽不同,但最终造成的情绪却相似。若一首诗只有这种情绪,却没有半分透露具体是因为什么造成的,那么我们就很难准确的说这具体是怎样的情况,那种情况都有可能,都说得通。这就使得诗有了断章以就己意的可能,有了多重解释的可能。
所谓“《诗》无达诂”,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古人想要考证出一首诗切实的事实,到底是为什么写的,于是各说各有理,那就没办法了。一定要确认到底是怎么回事,那大概是永远说不清的。
比如《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字面很明白,就是有女而不可求,阻碍他的是一条无法跨越的江,没有船,也没有桥,游也游不过去。
这条阻碍他的江,既可能是实写,是真有这么一条江。也可以是虚写,以表示不可逾越。那有个东西阻碍我,让我不可逾越,无可奈何。这并非只有求男女之情才有的啊。我想要经国济世,但抱负不得施展,是这样子。亲友离别多年,未得一见,想见而不能,也是这样。所以后世诗有大量这样的诗句:“欲渡无舟楫”“欲渡河无梁”,事虽不同,但都用这句来表达这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如何去解读这种具有多重意味的诗呢,孟子给出了好的方法。曰:知人论世。如果我们知道了作者是谁,其生平如何,在何等背景下下了这首诗,那么诗意自然明了,少有歧义。但对于《诗经》而言,这不好使。因为《诗经》大多篇章是既不知作者是谁,也无从知晓其作诗背景的。
孟子又给出了另一个方法,曰“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这个方法是好使的。以体会《诗》意见长的方玉润解《诗》,可谓深得此意,其言曰:“不可泥诗以求事,尤不可执事以言诗。当迂回以求其用心之所在,然后得其意旨之所存。” 迂回以求其用心之所在,然后得其意旨之所存,此正是解诗之关键之所在,也是本系列“臆读”所要遵从的方法。
很多人对于“臆”的印象是“臆断”,是主观的判断,自然难免对“臆读”有所误会,也是主观乱读吗。自然不是。“臆”字是取戴君恩《读风臆评》之“臆”,《读风臆评》是对后代影响颇大的明代纯以文学说《诗》的著作,一定程度上甚至是起始。其于序言曰:“惟臆也不受制缚,时潜天,时潜地,时超象罔,时入冥涬。夫欲破习而游于天也,则莫如臆矣。”我欲学之,故曰“臆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