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皮醒思录(一百零二)
转:家长百事答
人生,就一个“熬”字,先熬到心中有光,再熬到心中有底,最后熬到人在阳光里。
但这一切都有个前提:接纳“熬”字,别急功近利。世间有奇迹,但这奇迹都是“熬出质变”,而不是“碰到奇遇”。
人心有三层,最里层是安静照耀的,我们够不到;中间层是弃苦逐乐的,强者居之;最外层是趋利避害的,庸人所住。激活“弃苦逐乐”,冻结“趋利避害”,人就有救。
有耐心的,方是自己独有的长处。
无耐心的,仅是人尽可学的技能。
不沟通不是高冷,而是懦弱或者不真诚。多用沟通化解偏见,能够让别人远离幽怨,让自己远离危险。善用沟通,会带动所有的身边人广结善缘、广种福田。
人的愿望是人的愿望,事物规律是事物规律 ,两者间没必然联系。所谓的“愿望实现”只是用努力去找到了“人的愿望”和“事物规律”的交集,而不是凭意愿创造不合理的东西。
“困而学之者”和“困而不学者”核心的差别在于:内在有野心,外在重荣辱。丧失耻辱感的人不能用理论教,只能用规则套。
“成熟”这个词最显著的特征是:不能只管“自己舒服”,还要负责“他人舒服”。也就是说,做个成熟的人,必须要:放弃随心所欲,担起协作互利。
逼所有家长成为家教,逼所有独立成为绑票,下层没有发言权,上层没有压迫感,中间层半推半就、随遇而安,整个中国教育就像一个不断加压的高压锅,早晚会爆。
意志的具体运行其实是体会一种“骄傲感”。是要享受:
别人做不到的,我能做;
别人扳不住的,我能扳。
用对家人的真心对外人,用对外人的尊重对家人,皆大欢喜。
一个家庭里面,只要有一个人肯不怕麻烦、无条件承担,这个家庭里所有人就都会勇敢、乐观、强大、果断。而一个家庭里面,若所有人都图省事、怕麻烦,那么这个家庭里所有人都很难跳出憋屈、抱怨、指责、冷战的循环。
方法不对,直觉不生。只盯结果就会忽视方法,享受过程就会沉浸在方法中,就会在喜悦中找到方法、形成直觉、常驻正念、保持正行……就是不知不觉的修行。
“想”和“思”的差别是什么?比如面对孩子的懈怠,想象和收集孩子各种错误就是“想”,思考怎么样让孩子改变就是“思”。“想”是生灭的,看到孩子的可爱立刻忘了那些毛病。“思”是恒在的,只要孩子懈怠没改变,心里总不安。但“思”的能力是要挖掘的,挖掘出来足够多就是“慧”了。
“存在感”有外求、内求之分,外求存在感是通过外界的热络和评价证明自己存在,于是会生灭,有评价便有存在,无评价则落寞难耐。内求存在感是通过对自己的认知和求索存在,越思索越确定,越确定对自己越认同,不为外界所动,只以“慧”和“意志”笃行。外求存在感,是攀缘无数终为空,非真非我;内求存在感,是日净一点现清明,是真是我。
当一个人清楚的知道“我想改变什么”时,这人就在进步;当一个人只是知道“我想拥有什么”时,这人基本还在虚度。前者已有方向,后者还在幻想。前者已过真实关,后者还在假象里转。
爱孩子不等于不给孩子压力,也不等于只给压力,而是既给压力还要给方法和机制,压力和对应的方法机制协调后,让孩子处在挑战区最适宜。有压力没方法,就是置孩子于恐慌区,任谁都会逃避。所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并不全对,该改为:“生于适量忧患、死于过量安乐”。
先别说坚持是否能成功,“坚持”这两个字本身就是成功,因为“坚持”是意志的发动机 ,有坚持在,“意志”就开始成长、心性就开始沉淀、心力就开始提升,这个人的一切便都已经不同,一个全新高度的人诞生,这便是最大的成功。
喜欢什么,只是被什么吸引;喜欢什么,并还能对其进行创造和改变,那就是长处了。
“不确定”最耗费一个人的精力,所以千万别让孩子花心思来疑惑我们的爱,看到孩子怯怯的、无措的神情,就毫不犹豫去拥抱ta,让ta心里有爱、心里有底,ta才会心无旁骛的去面对和解决问题。
上代人的苦难对我们这代人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某种程度上,我们不太相信人能幸福。所以,我们教育孩子的思路都是:多学本事,日后别太艰难。真正能理解--“现在能让日子变得开心,日后就能让自己幸福”--的理念的家长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