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刚田 || 当代中国书坛与中原书法

编者按:10月25日,郑州美术馆举办当代中国书坛与中原书法论坛。李刚田在论坛上发表了主题报告。兹将报告题纲整理发表,以飨读者。

一、当代书坛近、当代书法的分界

我们将1979年改革开放作为近代书法与当代书法的分界,是由于此时书法创作发生了数千年书法史上未曾发生过的新变,出现了历史上未曾出现过的大繁荣大发展的局面。这个时期,书法创作的观念发生了与过去传统文人书法不同的变化。这个分界线是根据书法创作理念的更新而提出的。自1979年至今的40余年中,以书法展览为重要的展示、创作、交流方式,从而引发了创作理念的新变及相应的形式与技法的变化出新,我们或可以用“展览时代”这个词来表述,而在此之前,仍延续着晚清以来书法作为文人圈的“书斋文化”的状态存在。在近百年中,我们把从辛亥革命直到1979年划为近代书法阶段,而把1979年以后的书法划为当代书法阶段。

二、当代书法四十年的基本评价

从20世纪80年代初,书法创作以群众性大赛的形式与专业性书法展览的形式共同造成了强大的社会影响,使古老的书法艺术在新的时代焕发出生机,千百万人参加书法活动,成就了一支浩浩荡荡的书法大军,拉开了当代“书法热”的序幕。

书法展览造就了千万计的书法人口,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书家,制造出许多书法“明星”,推出了许多具有震撼力的时代力作,从出版、教育、市场的繁荣,一直到相关产业的振兴,推动着书法事业的繁荣发展。书法展览的形式引发了当代书法从创作本体到学术理念及书法人的社会存在状态(或谓书法的生态环境)的深刻变革。这是对书法展览时代的总体评价,这个评价是肯定的、积极的、乐观的、实事求是的,我们的一切评论、思考、研究都应立 足于这个基本判断上。

三、以展览为舞台的当代书法创作特征

书法进入了展览时代,这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展览时代书法创作突出形式而淡化其他的创作理念,决定了一切与创作形式关系直接的技法都在强化、发酵、发展,一切与形式美关系间接或不明显的技法都在淡化、萎缩、变异。例如章法,突出了其设计性和美术性、工艺性的特点,夸张了黑白对比的效果;例如笔法,突出强调个性化的点画质感而异化了传承的笔法程式,淡化了点画之间的笔势关系;例如结构,突出了夸张变型,解构经典样式,以求出奇制胜的效果。作品空间构成之美的强化与沿文辞与笔势展开的时序美的弱化,使展览时代的书法变得只可视而不可读,形式设计性的强化与自然书写性的弱化使展览书法弱化了自然本真。书法创作技法中笔法、字法、章法、墨法之外的形式制作在异乎寻常地强化。(陈洪武在《传统书法的时代嬗变》一文中指出古今书法的四方面变化:视觉功能得到空前的张扬、从实用走向“纯艺术”、现代与古典两种语言体系的困境、书法+高科技的预想。)

四、当代书法四十年探索前行之路

回顾这40年探索前行之路,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如果说20世纪的后20年是当代书法的探索发展期(强化了作品形式与技法的表现力),而本世纪的前10年则可称为稳定发展期(帖派在展览时代的振兴成为亮点),而近10年则可视为文化深化期(不用“文化回归”的说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是简单的回归)。如果沿着这样的思路去研究当代书法发展变化的脉络,则是很有意义的,并且与当代书法发生的背景——改革开放后各项事业变化发展的节奏是一致而协同的。其中有书法艺术发展内在规律的必然性,也有社会背景对当代书法艺术发展的规定性,当代书法在这自律与它律之中发展变化。

如果说全国一届书展中有着一种怀旧的心态,在全国二届、三届书展中从创作技法到作品形式明显体现出适合展览形式的新变。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艺术审美的潮流总是在不断变化,其中自律的力量在发生作用。在全国四届书展及四届“中青展”中,已显示出对大而空洞的作品态度的变化,于是出现了手札尺牍风,继而又出现了《书谱》风、章草风等,世纪之交三大展在一年内举办,被称为“展览年”,又集中体现出师法以王铎为代表的明末清初书家群的“明清现象”。但不管创作潮流如何变化,书法的展览时代已经到来,不可能再回到追求林下风味的东晋文人时代及颜、柳、欧、赵的范式中,书法艺术的视觉艺术属性已经彰显。染色、做旧、手札、尺牍式的作品在展览上成为一道风景线,但这不是简单地造假古董,而是站在展览时代的立场对艺术新形式的探索,是对历史遗存的主动把握,把旧有样式赋予时代的生命力。在审美上,人们厌倦了大幅作品的黑、重、拙而反向去追求技法的细腻与制作的精良。从本世纪开始,在大展中队碑与帖两派取法的天平渐渐向王羲之为代表的帖派倾斜。展览中表现出师承王羲之一脉帖派占据主流的现象,以至有人提出“新帖学”的概念,但这只是对当代创作帖派振兴现象的关注,对所谓的“新帖学”的学术思考似乎未能深入,只是提出口号而已。

当下展览在以王羲之为代表的帖派创作中,有许多优秀作品,在追求晋人内在精神的同时,在形式表现上突破前人的模式,创作中注重内涵深厚又具有形式感染力,适应展览形式而变,顺应个人审美而变,适时新变。但也有许多作品同当下篆刻创作一样,为求在展览众多作品中突显,向极度精工与极度写意两个极端发展,哗众以取宠。求极度精工者,每每大篇幅写小字、写多字,或几段式联缀成大幅,或写长卷、册页,以装饰化、技术化、工艺化取胜。在形质上求与古人相近,“克隆”范本,而失去王羲之醇厚的古意及江左风流的人格表现,只是在形式及书写材料上极尽变化以适应展览,而笔墨的表现语言仍停留在古人小幅近读的范式中,没有适时的新变,没有创作激情的贯注,没有“人”的在场。另一类是走向极端写意,无度夸张变形的行书,春蚓秋蛇式的狂草,将书法变成视图,解构字法,夸张笔墨,使作品美术化、图案化,完全无视书法的可读性。这两个极端都是刻意求展览的另类效果,这些形式的变化不是顺时而变、自然而变,名为师法王羲之,实是背离了自然本真的“兰亭精神”。王羲之一脉书法一千余年来都潜在地保持着一种文人士夫气,有一种贵族气象,这种贵族气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高端,是高格脱俗的大雅之音。而如今有些作品把以市井气、俚俗气取代大雅,以技术性取代文化性。

五、繁荣发展中应思考的问题

时代虽然发生了新变,然而历史是不会走回头路的,经过30余年探索发展的当代书法不必要也不可能完全回归到古代文人书法的模式之中,时代的新变铸成了书法的新变。在当下书法繁荣发展的热运行中,需要书法人做出文化性的冷思考。当代书法的时代新变有其必然性,就艺术创作来说对古人有许多突破与发展,有其进步性,但将当代书法创作置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进程中看,又有深刻的问题需要我们的理性思考。当代书法在探索与新变中发展的成果需要我们充分肯定,但其中失落的传统文化精神、中华美学精神需要我们唤回。这是时代给书法人提出的课题,这不是简单地在创作形式与技法乃至审美倾向上向古典的回归,而是在保持和发展当代书法在艺术形式、创作技法探索出新取得重大成果的基础上,强化传统文化精神对书法的内在支撑力。

“十一届国展”中国书协提出“十六字创作理念”——“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是准确而及时的,既具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又具有时代的前瞻性。面对繁荣之中的浮躁,发展中的泡沫,面对业内外的多种声音,书法界应强化正面的倡导,唱响以“十六字创作理念”为基调的主旋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传承与宏扬优秀传统文化,宏扬书法中的中华美学精神,这是对“艺术为人民”最重要的践行。

中国书协近年举办的许多专业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对深化书法内在文化性的重视,中国书协在提升创作队伍的文化素养及道德修养、重视作品的文化内涵方面推出了许多具体举措,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展览评审中增加对作品文本、文字的审读,从而带动当下书法创作对文本与文字正确性的重视。再如举办多届国学班对优秀中青年书法家的文化培训,针对书法教师培训的翰墨薪传工程的有序推进等,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对于书法中文本与文字的问题,即创作中“写什么”的问题,在专业展览中已有具体化可操作的举措,已在可操控之中,并且通过一段时间的严格要求,重视文本与文字在书法界已形成共识,但“怎么写”才能使人在作品中品读传统文化的厚度,品读到作者的气质禀赋乃至人格魅力,则无可操作的具体措施,因为这涉及到创作者的文化修养、心胸情怀、情操风骨的问题。在书法界倡导重文崇德是针对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但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全社会共同发生作用力的“系统工程”。

在注重形式表现的展览时代表现传统文化精神,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是提升书法创作主体——人的传统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乃至人生价值观。书法创造者要克制自然的人性欲望,追求精神的人格理想。书法创作者不但要以作品动人的形式给人以审美的享受,带来感官上的愉悦,这是“为他人”,更要“为自己”,使创作者在投身书法艺术的过程中得到精神的陶冶。思想境界乃至人生境界的净化与升华。不但求艺术形式与表现语言的独立与个性化的追求,更要保持创作者精神的独立与文化品质的个性。作品不但要给人感官愉悦,更要精神感动。作品不仅仅要形式夺人,更要耐人寻味,要承载渊深博大的中华传统文化。提升书法创作主体——人的传统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乃至人生价值观,一方面加强对书法发展史乃至传统文化的深入思考,另一方面要对时代有一个准确认识,对创作传承与新变的适度把握。当代书法重视技术,但更需要知识的厚度与思想的深度,如果再高一层次去认识,那就是要有艺术的境界与人格的境界。技术、思想、境界此三者缺一不可。书法走进展览时代,不是文化的减负与形式的张扬,而是从作品的文化内涵及艺术的表现力两方面时代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六、中原书法整体评价

中原书法40年的繁荣发展是与以上分析当代全国书法繁荣发展的大趋势同步的。经过40年来几代人的努力,以展览为窗口来看,中原书法已稳定在全国书法的第一方阵,在上等或中上等水平。这期间,河南举办了许多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书法活动,培养、整合起中原书法的创作队伍,出现一些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书法篆刻家和理论家,推出了许多具有震撼力的精品力作,培育出中原地区社会性的书法氛围,营造出河南的书法热土。

20世纪最后20年的河南书法之所以能在全国书坛异军突起,其原因是顺应了时代的步伐,顺应了书法发展的内部规律与外部的“书法生态环境”。在书法离开书斋走向展厅,脱出文人群体走向社会大众,文字的实用性与书法的艺术表现相对分离的客观背景下,河南书法最先自觉或不自觉地具有了“展厅意识”,从技法到形式解脱“文人书法”的局限而作了适应展览书法的变革,从而使人耳目一新。就文化底蕴之厚来说,河南并不在全国之先,就书法教育、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名家引领多方面来看,河南也并不突出,但河南具有书法创作的“改革意识”,这与当时改革开放后意识形态变化的大背景息息相关。20世纪80年代,在河南举办的“晋冀鲁豫书法联展”“国际书法大展”“村上三岛书法展”“日本刻字展”“王铎书法展”“五老书法展”“沙曼翁书法展”“全国首届中青年书法展”“三届全国书展”以及在安阳举办的篆刻研修班等,对河南书法的开阔视野、促成新变都有着启示性的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深入,书法创作中的自我意识、表现意识、展览意识开始觉醒,1985年河南“墨海弄潮十五人书法展”在北京展出引起轰动,展览中都是八尺巨幅,醒目的笔墨表现、多样化的书写材料、特殊的装裱形式使观众耳目一新,不再局限于文人的“雅”,突破了“中正冲和”之美,以新的“展览效应”对习惯于书斋时代书法的观众形成了审美的冲击。数十年过去了,今天回头看当年我自己的作品大而空洞,是很幼稚的,作品虽能醒目但显粗劣,虽有个性但又刻意做作,但这样一个幼稚的展览标志着展览意识的觉醒,代表着书法的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这20年河南书法是有“锐”度的,敢于突破、敢于创新、敢于标新立异,中原书法千人大展的举办,河南书法龙门奖的设立,河南书法培训的开启,《书法导报》《书法家》《青少年书法》的出版,《王铎书法全集》的出版,《墨海弄潮百人书法集》的出版等等,都有着敢为天下先的创造性。

总之,中原书法顺应了时代的步伐,创造性地开创了新局面,经过四十年的不懈努力,稳步走在了全国书法的前列,繁荣发展是对当代中原书法总的判断,下面我所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是基于这个整体判断之上,而不是对这个整体判断的否定。

七、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书法队伍的思考

作者的成长历程及知识结构决定着其创作思想及作品特征。整体上看,河南书家的成长舞台是河南省、中国书协及各地历年来举办的各种展览,或者说是“展览时代”培养出的作者群体。河南作者在创作中关注的焦点是作品在展览中的形式表现力,在众多作品的对比中,在川流不息的社会公众的视线中能技压群芳而凸显出来,其中作品的形式美及完成这种形式的相应技法就非常重要。河南作者经历过在展览中竞争的长时间历练,决定了其对书法外在形式美的强烈关注与高度敏感,并具有创造这种形式美的技法手段,也就是具有当代书法创作所重视的艺术想象力与表现力,此其优势。所以张海先生说“今人尚技”。

而其薄弱处表现于两方面,一方面缺乏经历系统的、高端的教育培养,另一方面缺乏传统文人书斋式的自我修炼与反省。虽然有相当数量的河南作者学历在大学本科及本科以上,但其用心之处、倾向之处、思维的惯性仍在于适应当代书法展览的创作之中。从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其关切焦点在于作品的形式表现,形式美是其心血凝聚之处。近年我多次参加中国书协举办的多种展览的审读工作,从对作品的审读发现的种种问题中看,其深厚的、全面的知识储备显得不足,受传统文化长期陶冶而养成的对学养的重视与对文化的信仰不足。另一方面,传统书法的价值在于“修身”,作品的特征在于“如其人、如其志”,修身是向内的一种自我陶冶,是精神的修炼、道德的培养、心智的沉潜、定力的铸成。作用于修身的书法远离人的物质利益及生理需求,是精神世界的活动,而以展览为指向的当下书法创作力求在书法展览的众多作品“审美竞争”之中突出作品外在形式美,指向是强化作品对人的感官刺激,而忽视了是对精神的陶冶。传统书法中对审美境界、作品格调的重视及人格魅力对书法创作的潜在支撑作用在当下书法创作中的缺失,是当代书坛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传统文人书斋式的自我修炼与反省,是我们应补上的一课。

(二)中原书风的思考

1.20世纪80年代初河南举起“中原书风”的旗帜,其鼓舞人心、整合队伍及对外宣传的作用大于其创作思考、学术研究的价值。没有一个有思想深度、有历史渊源的学术理论与系统的研究体系。

2.现在,对于这个问题,张海是这样看的:“事物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在目前这种形势下,我觉得不一定像过去那样提地域书风,毕竟时过境迁,不可同日而语了。与其勉强提出地域书风,我觉得还不如更多地提倡超越地域的同仁结社,几个人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追求,就走到一起。”以“国展”为代表的开放性的、变化中的、多元的时代书风摧毁了封闭性的、地域性的书风。在信息化的今天,书法创作加强了交互性、包容性而缺失了深刻性、独立性。其特点不是以地域为主导,而是以代表人物为主导,并且这种主导是变化中的,有时段性的,并非不变化。

3.所谓的中原书风不应是局限于雄强、稚拙的审美而具有排他性。善于吸纳、善于融会贯通、善于适时而变、善于顺势出新应是中原书风的灵魂。豫菜无明显特征,但五味调和、融会南北、因地制宜是豫菜的主要特征,书风如是。

(三)需要加强的三方面

1.厚度。加强书法队伍多元的文化素养,不单纯追求“技”。以文为基、以文为本去思考书法,滋养书法。

2.锐度。不可囿于“中原书风”,提倡作者创作的独立性。唤醒作者的想象力、表现力。要认识创作的本质特性是创造性,不是因循守旧或随波逐流,也不可思想麻木而沿着习惯性走路。

3.高度。指思想、境界、人格的高度对书法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作用,提倡“先识器而后文艺”。书法人要有文人的风骨,要正心、诚意,书法才能高格脱俗。

以上三个方面,分别指向文化、创作、人格。这种思考并不特别针对河南,而是当下全国书坛的共性问题,是中国书协十分关注、大力倡导的几个方面。

(四)展览的思考

当代书法40年的繁荣发展与书法展览的形式密不可分,展览推动了当代书法的繁荣,也深刻影响了当代书法的审美及创作技法与形式。展览是表现书法水平与创作理念的重要舞台,是一个人、一个地区、一个时代书法水平及风格的重要依据,所以要重视展览、参与展览、研究展览。但展览为目的的书法创作,不是书法的全部。书法的存在是多元的。书法要与“人”融为一体,与“文”融为一体,才有价值,才有生命力。对展览的追求是有着明确功利目的性的。书法除了技法与形式的表现作用,还有修身作用,抒性言志、陶冶性情、健身娱乐的作用,是伴随我们一生的快乐,在长期修炼中进入艺的高境界与人的高境界。所以,书法人的视野要开阔一些、心态平和一些,在追求展览的同时,不要忘记本真自然才是书法的高境界,作人的高境界。

来源:书法导报

(0)

相关推荐

  • 彭洪顺:楷书创作如何理性对标第九届新人展

    楷书创作如何理性对标 第九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览 ■ 彭洪顺 一 第九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览将于7月20日截稿,当前是最为紧张的创作时期.当然有些性急的早已投了,有些理性的还在认真打磨作品.不管你是已 ...

  • 李刚田:七届兰亭奖与当下书法创作

    编者按:4月14日,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颁奖活动在浙江绍兴举行,颁奖仪式后,在兰亭书法博物馆举行了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兰亭论坛.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赵平安.郑州大学书法学院教授 ...

  • 回眸“中青展”

    全国第二届中青年书法展部分获奖作者留影,左起:孙晓云.穆棣.潘良桢.吴振立.朱寿友.张忱. 回眸"中青展" 作 者:长安居 上世纪90年代的十年,是中国当代书法创作的,或曰中国书协 ...

  • “新人”应当如何投稿“新人展”?

    编 者 按 文  /  李  啸 中国书协举办的"书坛新人新作展"(以下简称"新人展")已经举办到了第九届,"新人展"不仅推动了书法的繁荣发 ...

  • 李刚田当代中国书坛与中原书法

    李刚田 编者按:2020年10月25日,郑州美术馆举办当代中国书坛与中原书法论坛.李刚田在论坛上发表了主题报告.兹将报告题纲整理发表,以飨读者. 一.当代书坛近.当代书法的分界 我们将1979年改革开 ...

  • 当代名家|李刚田篆隶作品选

     李刚田:书以自然本真为上  年青时很欣赏有些书家提出的要"不与古人同.不与时人同.不与故我同"这句话,要求新变.求独立而激励自己.如今七十岁过了,想想这"三不同&quo ...

  • 李刚田&朱中原 | 不妨让傅山走下神坛?

    刚田先生论傅山,新论奇论也.看似奇,但奇而不奇.幽默而严肃.严肃而幽默.其论调亦是亦正亦谐,然其言,句句中肯.非粗鄙浮泛轻薄狂悖之论也. 傅山画像 刚田先生说傅山是大忽悠,自然是诙谐之词,然而,仔细审 ...

  • 陈振濂、李刚田、黄惇、王镛等21位当代著名书家把《国歌》刻成篆印!

    1949年,<义勇军进行曲>正式成为中国国歌.60多年来,人们通过传唱.抄写国歌等方式,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国歌,蕴含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发进取的伟大精神,时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奋 ...

  • 当代篆刻家李刚田说的话,句句在理,值得看一看

    当代篆刻家李刚田说的话,句句在理,值得看一看

  • 当代篆刻家李刚田,说的句句在理

    当代篆刻家李刚田,说的句句在理 书法家网2020-07-10 订阅 1.邓石如曾提出"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是对汉印古法提出的挑战,从艺术创作上讲,是一种理念上的进步. 然 ...

  • 李刚田 || 为什么当代的正书已经不“正”了?

    在当代书法艺术的繁荣发展时期,一九七九年上海<书法>举办的全国书法征评活动和一九八一年举办的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中,获奖和人选的作品中有颜体的大楷,还有直接临摹<张迁碑>之类古 ...

  • 当代篆刻家李刚田治印,高清篆刻欣赏,附印面50品

    李刚田,1946年3月生,河南洛阳人.号仓叟,颜其居曰宽斋.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篆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西泠印社理事.书法研究室主任,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中国书法>主编 . 李刚田在 ...

  • 李刚田:当代书法创作发生了数千年书史上未曾发生过的新变

    二十世纪中国书法溯源 李刚田 一 "天地江河,无日不变,书其至小者!"这是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一书中的一句话,书法是世间万物的"至小者",它的是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