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石悟语 | 决定赏石艺术分量的,是眼光与修为

以自然为最高艺术,前提便是脱离最世俗的物质观,以及人为制定的价值评判标准。眼光和修为的高度,决定了赏石的艺术分量。

中国文化视天地自然为生命,倡导“天人合一”的终极宇宙观、生命观,生命之间彼摄相因,赏石艺术,自出性灵,以清雅滋润之效,给人诗意的境界,体现的是灵气贯通,生机盎然的生命空间。
美石历经大自然的地质变动,风雨侵蚀而缓慢形成,其表面“纹理纵横,笼络起稳”,细腻温润,玲珑剔透,其质如玉般温润,细腻,扣之铿然。声如磬。
光影穿过,绰绰然玲珑微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隐现“暗香浮动月黄昏”之意,令人回味无穷。
一块自然界的普通石头,入室登堂,演变成为一个承载人文审美的艺术角色,其原因并非地理矿产的稀有和物质元素的珍贵,而正是由于作为欣赏者的人,赋予了这些没有生命的石头具有人的灵魂与情感。
古人赏石中这种“物我两忘”的审美意境,今人内心无不渴求一方自在天地,在赏石艺术的体验中,让人身处天高地迥之境,若性灵空虚,亦是无以为安。
而昔日高士名贤,寄澄怀于拳石之中,他们与天为徒、妙师造化、观象得意、格物尽理。此番佳趣,当为知者所重,自可穷文心、窥艺境、安性灵。
在中国艺术中,这一方位使得人们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寻找“世界中的世界”,追求意象……这一思想最有力地体现在那些孔孔相扣的石头里。这些孔的大小与通向不同,给人的感觉是一个有限的物体中不断变化的无限世界。
观雅石之气需明理,盲崇于玲珑剔透,险峻飘飞的相石标准,往往沉迷于浮滑之俗套。赏石一概为瘦、为皱、为透、为漏,还有令人感觉奇异之处吗?难道非瘦、非皱、非透、非漏就不赏心悦目吗?
因此,中国古代赏石之气息即是古代文人的文化人格之气息,静心养正,与天为徒,以古为徒,循章观变,正心在中,定能万物得度。
石有百千形,而作为生命的姿态,又独有其精神。一块石头,面貌本已天成,但安置与摆放不同,便会显出不一样的精神,生命之美才得以焕发。如人之立身处事一般,恰如其分,方能不露俗态。
灵石的生命是流动的,它不仅登堂入室,与人为伴,更幻化成翰墨雅韵,遗传千古。从一方美石中,我们可以读出生命的盎然不息,品味中国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以及宇宙心灵的天人合一。
石头有两次生命:一次是物质生命,万年沉积诞生于地球之表,苍古而悠久;一次是艺术生命,被人拾取欣赏于心神之间,清奇而当下。前者属自然之功,后者乃文人之趣。
以天然石头为欣赏对象,肯定天公造物的神秀,便是对自然秩序的遵从。清代陈维城著《玉玲珑石歌》中云:“一霎神游造化外,犹疑坐我缈峰。”

中国盆景与雅石文化传播

最受欢迎的公众平台

盆  景   雅  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