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家族(二)

兴义周氏

吴兴沈氏

吴兴姚氏

汝南周氏

汝南周氏,出自姬姓周平王少子姬烈,食采汝坟(今河南汝南),子孙遂为汝南郡着姓。烈生懋,懋生文,文生升,升生兴,兴生晏,晏生安,安生弘,弘生明,明生隐,隐生寿,寿生容,容生休,休生雄,雄生晖,晖生宽,宽生员,员生成,成生邕,邕生秀,秀生仁。

周仁,字季房,西汉建立后,被重新封为汝坟侯,赐号正公,后因为汝坟(今河南叶县北)被水淹没,家族迁到安成(今河南平舆县)。周仁有子十人,长子周球,官执金吾,生平陵令周应。应生郎中孝廉周道,道生五官中郎周约,约生周燕,字少卿,汉宣帝时为郡决曹,《后汉书·独行列传》有载。

到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汝南周氏分衍出庐江寻阳周访家族、永安周法尚家族(即周墀家族)、临汝周允元家族、寻阳周罗睺家族。

颍川陈氏

颍川陈氏,是中国姓氏中以及汉魏六朝隋唐时阀阅中的一支郡望,肇兴始祖是东汉时的著名人物陈寔陈纪陈谌父子,后来建立南朝陈朝的陈霸先陈蒨陈顼叔侄自称陈寔的后代,到后世,天下陈姓大多自称望出颍川

泰山羊氏

泰山羊氏,亦称太山羊氏,是中国古代泰山郡的一个羊姓士族,自东汉魏晋南北朝一直活跃于政治及军事舞台。

泰山羊氏一脉源出于泰山郡南城县(今山东省平邑县魏庄乡境内[1])。虽然《后汉书·羊续传》里的羊续载为“太山平阳人”,但考平阳县于两汉时属司隶河东郡,并非泰山郡的地域划分之内。羊续出生于142年,史书却明载他是“太山平阳人”,按东汉时泰山郡内并无平阳县[2]。然而,西汉时泰山郡有东平阳县,东平阳县于东汉时省入南城县,或者《后汉书》所指的平阳乃西汉时曾属泰山郡的东平阳县。南城县于西汉时本属东海郡,于东汉初年划入泰山郡。自羊祜之后,泰山羊氏一脉均称“泰山南城人”,亦源出于此。

魏书·羊深传》里的羊深亦被载为“太山平阳人”,但据《魏书》殿本考证所指,晋代平阳县高平郡,因此“太山平阳”的记载应该有误。[3]魏书》殿本考证亦指“羊氏本泰山南城人,羊祜封巨平侯,后人或称巨平,或称梁父”,如是者后世所谓“巨平羊氏”、“梁甫(或梁父)羊氏”的指向都可能是南城羊氏。

平舆许氏

河内司马氏

河内司马氏也是三国时期兴起的门阀士族。据《三国志·司马朗传》裴松之注引司马彪《序传》记载,司马朗(司马懿长兄)的祖父名为司马俊。司马俊,字元异,“博学好古,倜傥有大度”,位至颍川太守。司马朗、司马懿的父亲为司马防。司马防,字建公,“雅好《汉书》名臣列传,所讽诵者数十万言”。

司马防有八个儿子,依次为司马朗(字伯达)、司马懿(仲达)、司马孚(叔达)、司马馗(季达)、司马恂(显达)、司马进(惠达)、司马通(雅达)、司马敏(幼达),都是一时之才俊,号称“八达”。司马防对待儿子很严格,即使儿子弱冠成人后,也要求他们“不命曰'进’不敢进,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问不敢言”。

司马防在做尚书右丞(京兆尹?)时,曾经举荐曹操为洛阳北部尉,是曹操的荐主。等曹操晋爵为魏王之后,于是请司马防到邺城叙旧。在饮酒时曹操戏问司马防:“孤今日可复作尉否?”司马防回答曰:“昔举大王时,适可作尉耳。”曹操大笑。

河内司马氏是世代相传的书香门第,家中藏书极为丰富。《晋书·列传第七·宗室》称:“安平献王孚,字叔达,宣帝次弟也。……孚温厚廉让,博涉经史。汉末丧乱,与兄弟处危亡之中,箪食瓢饮,而披阅不倦。”

据《晋书·宣穆张皇后传》记载,建安年间,曹操曾聘请司马懿为官,司马懿最初不愿意出山帮助曹操,于是伪装患了“风痹”,“口不能言,身不能动,托病不出”。有一次,司马家正在麦场上晒书,突然天上下起了暴雨。司马懿爱惜书籍,一时忘记了装病之事,慌忙爬起来收书。这件事被家中一个奴婢看见,她以为是司马懿病好了,急忙跑去司马懿的妻子张氏那里去报告。张氏“恐事泄致祸,遂手杀之以灭口”。

晋武帝司马炎虽然贵为天子,却仍然以“诸生家”出身自居。司马炎最宠爱的妃子是车骑将军胡奋的女儿胡贵嫔胡芳。有一次,司马炎与胡芳“摴蒱”,胡芳不知谦让,与司马炎“争矢”,竟然把司马炎的手指头划破了。司马炎很生气,斥责道:“这样放肆,此固将种也!”意思是说,你胡家跟俺司马家比不了,俺司马炎是“诸生家”出身,俺是一颗读书种子,而你,却是“丘八”出身——将种。胡芳反唇相讥:

“北伐公孙,西距诸葛,非将种而何?”

安定胡氏

安定胡氏,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世族。安定胡氏乃西周胡公满的后裔,至西汉时居住安定郡,西晋时期成为望族。魏车骑将军胡遵为安定临泾人,他有六子都很知名,最杰出者当属胡奋胡烈,胡奋女儿胡芳晋武帝的贵嫔。胡义周胡方回父子为安定临泾人。平春侯胡威卒于安定。胡国珍官至北魏司徒,其女为著名的宣武灵皇后。国珍兄胡真一门亦隆盛于世。

名人:胡遵胡威胡义周胡国珍宣武灵皇后胡宁胡盛胡僧洗胡长粲胡长仁

安定皇甫氏

安定皇甫氏,东汉至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一个士族郡望安定郡朝那县(今宁夏彭阳县古城镇[1]),其家族著名人物有皇甫规皇甫嵩皇甫谧皇甫镈等。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皇甫氏出自子姓。春秋时宋国 国君宋戴公子白生公子充石,字皇父。皇父生季子来,来生南雍缺,以祖父的为氏,此后乃有皇父氏。据唐朝皇甫鉟墓志载:“其先自宋戴公之子充石,字皇父,为宋司徒。生仲,仲生发,发以王父字为族。”

南雍缺(皇父发)六世孙皇父孟之,孟之生皇父遇,至齐国宋国(前286年)后,为避乱从河南商丘南迁到山东鲁国,至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夏季,皇父遇裔孙皇父鸾、皇父卫从鲁国迁徙至陕西茂陵,改皇父氏为皇甫氏。皇甫鉟墓志载:“至武帝初,雍州牧鸾,始自鲁国徙茂陵,故起鸾鸟为始祖。鸾生裒,举至孝,为彭城相,北徙安定,家三水。裒生俊,东汉复为安定都尉。俊生棱,渡辽将军,以永平初徙安定朝那,为郡着姓。棱有八子,为八祖,坟墓皆在安定郡城之西石虎谷口。八祖之后,皆出安定,关中谓之望族,故世为安定人。”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则认为是皇甫稜之子皇甫彪有八子:“后汉安定都尉皇甫儁,生棱,始居安定。棱子彪,有八子,号八祖。”《元和姓纂》也载:“棱子彪,有八子,号八祖。”

渡辽将军皇甫稜第六子皇甫旗,生皇甫节皇甫规,节为雁门太守。节生皇甫嵩,为东汉太尉,谥号元,有子皇甫坚寿。嵩曾孙皇甫谧,字士安,晋朝任中庶子,后辞官专著于学问,号称玄晏先生。《世说新语·文学第四》注引用晋王隐《晋书》:“谧字士安,安定朝那人,汉太尉嵩曾孙也,祖叔献,灞陵令,父叔侯,举孝廉。”

东汉皇甫规皇甫嵩叔侄两人为当世名士、名将,奠定了安定皇甫氏的世家大族地位。西晋十六国时期,五胡乱华,中原大乱,安定皇甫氏聚居地安定朝那也成为各族战乱之地,皇甫氏族人一部分继续辗转流落于北方各地,一部分家族成员则迁徙到南方,先后居住在襄阳寿春等地,史料中皇甫氏族人在南朝各代的仕宦事迹多有记载。北朝时期,分定氏族,皇甫氏仍被列为高门,北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载:“魏定安定皇甫在乙门”。

隋唐以后,皇甫氏远离安定朝那祖居地,散居各处,但都以安定朝那为郡望堂号,自称安定朝那人。

元和姓纂》皇甫一条载:“安定朝那县,彪七代孙轨,五代孙璠,生诞,诞生无逸,唐户部尚书、滑国公,生,沩州刺史,生忠,殿中监。无逸三从弟彬,郎中、秘书少监。”

安定皇甫氏,随柱国左光禄大夫弘义明公皇甫诞,有欧阳询楷书《皇甫诞碑》,现藏于陕西西安博物馆碑林。碑载皇甫诞曾祖重华,使持节、龙骧将军、梁州剌史。祖和,雍州赞治,赠使持节、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胶泾二州刺史。父璠,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随州刺史、长乐恭侯。子皇甫无逸唐高祖时民部尚书、上柱国、滑国公。无逸生,沩州刺史,孙皇甫忠,开元中为卫尉卿

郑州皇甫氏,皇甫轨子少弘,弘玄孙皇甫和,北齐海陵太守,生皇甫聿道,世代居于河南荥阳,号郑州皇甫氏。道生万龄、屏度,吏部郎中。又轨三从弟况,生益、兴,益五代孙元凯,商州刺史,生德骥,蔡州刺史。兴六代孙公义,工部侍郎,四从侄思忠,邛州刺史。

山东皇甫氏,皇甫稜七代孙皇甫真,真玄孙皇甫椿龄,居荥阳,号山东皇甫氏。椿龄生玚,玚五代孙思义、思智。玚,考功员外,生铦,工部郎中。

寿春皇甫氏,与皇甫无逸同为晋代广魏太守皇甫固之后,固子皇甫柴,迁徙到襄阳,后又徙寿春。南朝梁南徐州刺史皇甫望,生豫章太守、建昌侯皇甫朋,朋生隋南顿县令皇甫仲延,延生隋右屯卫兵曹、寿州霍丘县令,唐湖州司马、资州长史皇甫珎义,珎义生文亮、文房。皇甫文亮,唐鸾台侍郎、扬魏等四州刺史,生皇甫知常,知常,汾怀汴等六州刺史,扬洛二州长史,生怿、悟、皇甫文房,唐朝散大夫、太子舍人、铭州司马。子皇甫希庄皇甫镜几皇甫邻几,希庄生翼,尚书左丞。翼生准,镜几生皇甫恂,恂生岳、岩。邻几,太子洗马,生憬、悰、愔、愉。愉生镈、镛,皇甫镈唐宪宗宰相,生皇甫珪,字德卿,中书舍人、福建观察使,子蕴。皇甫镛,字和卿,有二子,曰璥曰珧。

乐陵皇甫氏,状云晋代征士皇甫谧之后,从安定朝那迁徙至沧州皇甫谧十一世孙皇甫德参,唐监察御史,生皇甫寡过,唐洛阳县丞,赠兵部尚书。生皇甫干遂,唐州长史,赠越州都督。生侁、胤(伯琼、仲玉)。皇甫侁,尚书左丞,洪州采访使,赠兵部尚书。生皇甫政,左散骑常侍,历任寿州刺史、兵部郎中、御史大夫、宣越观察使。政生皇甫瑾,华原县主簿、集贤校理,累赠吏部郎中。瑾第三子皇甫鉟(799-862),字昭文,给事中,赠刑部侍郎,生六子二女:滋、潀、涣、颍、盥、冰。皇甫胤,齐州刺史,生教、敏、彻。皇甫教,工部员外郎,彻又名皇甫澈(743-802年),永泰初登进士科,官蜀州刺史,贞元十八年卒于成都官舍。彻生汝州刺史、赠尚书右丞皇甫曙,曙生皇甫燠(802-862)、皇甫炜(813-865)等。

琅邪诸葛氏

勃海高氏

勃海封氏

渤海封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孙封巨为黄帝师,胙土命氏,至夏后氏之世,封父列为诸侯,其地汴州封丘有封父亭,即封父所都。至周朝时失国,子孙为齐国大夫,遂居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裔孙封岌,字仲山,后汉侍中、凉州刺史。生封咺,咺四世孙封仁,仁孙释,晋侍中东夷校尉。三子:封侳、封悛、封抽。悛二子:封放封奕。弈,燕太尉。二子:封蕲、封劝。蕲孙鉴,后魏沧水太守。三子:封琳封回封滑。抽子裕,裕子衡,衡子景,景子仲灵、侄仲琏迁东海。

上谷寇氏

上谷寇氏,西周卫康叔为周司寇,支孙以官为氏。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卫国卫君角被废为庶人,迁到燕地,子孙遂家于上谷郡昌平(今北京昌平),为上谷昌平寇氏。

大中四年(851年)的寇章墓志云:“至懿侯让逃秦暴,北适燕,因家上谷,后六代生子明,名仁,仕汉为临淮守,......《列仙传》所谓朗真先生者是也。朗真孙恂,河内守、雍奴侯。”寇恂为卫君角八代孙。

寇恂汉光武帝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官执金吾、雍奴侯,同产弟及兄子、姊子以军功封列侯者凡八人,建武十二年(36年)卒,谥曰威侯。子寇损嗣雍奴侯,后徙封扶柳侯。建武十三年,复封寇损庶兄寇寿为洨侯。损子厘,徙封商乡侯。厘子袭嗣。寇恂孙女为大将军邓骘夫人,寇氏在永初年间很是得势。

寇恂曾孙寇荣,荣孙孟,魏冯翊太守。孟六世孙修之,生讚、谦之,讚生臻,后魏中川、弘农二郡太守、郢州刺史、昌平子,生儁,西魏西安县男,赐姓若口引氏,孙弘,唐户部侍郎、武林公。

寇恂墓在今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月山镇乔村北地,焦作古属河内郡,寇恂曾任河内太守,家族遂居于此。今博爱县屠王村和焦作市北朱村扔有寇恂后代两千余口人居住[1]。寇恂五世孙寇孟,官曹魏冯翊太守,遂徙居冯翊郡万年县(今陕西西安市阎良区武屯乡境内)。有裔孙寇讚寇谦之兄弟,寇讚在北魏初期任南雍州刺史、轵县侯,在洛阳为官,今洛阳有寇氏家族墓地,出土墓志铭多方。

冯翊郡另一支寇氏家族,《元和姓纂》载:为“西周司寇苏忿生之后,以官为氏。魏有散骑常侍寇阅。阅生明,晋河东太守。明生未安,安生邪,后魏建节将军、夏阳子。曾孙勇,周仪同、通城侯。勇生迪(暹),迪生志览,唐洛州功曹、归州刺史。志览生恩远(恩远),曹州长史,恩远生毗(泚),兵部郎中。”据出土的唐朝《寇洋墓志》(寇洋为曹州长史恩远之子)则载为“其先,康叔之后也。昔周王命小子封,盖贤康叔,为大司寇,子孙因氏焉。东汉雍奴侯,…奕世十七而生我公”则自认卫康叔寇恂之后。

另在《魏书‧恩幸传》中有寇猛,亦自称上谷人,但根据出土的寇猛墓志,记载其父名讳“贵俟勤地河”,寇猛字“吐陈”,则颇疑其非汉族一系。

清河房氏

清河张氏

扶风窦氏

窦姓出自夏朝少康,夏王太康失国,他的五个弟弟和妃子有仍氏(即后缗)从窦(洞穴)中逃出,奔归有仍氏部落,生下少康。少康即位后,将留在有仍氏部落两个儿子,赐姓为窦。后继位为夏王,窦龙六十九世孙窦犫(字鸣犊,一称鸣铎),为晋国大夫,葬于常山。到赵、魏、韩、范、智、中行氏六卿分掌晋国时,窦氏遂居于平阳[1]

至西汉文帝时,清河郡观津(今河北省清河县)的窦姬被于前元元年(公元前180年)三月被封为皇后,其后窦氏一族有三人封侯,窦长君之子窦彭祖为南皮侯、章武侯窦少君(窦广国)、魏其侯窦婴。在长安聚族而居。

章武侯窦少君窦广国)七世孙窦融,自高祖父在汉宣帝时从家乡常山郡(河北石家庄)到扶风郡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为官,逐渐成为扶风郡大族。扶风窦氏跟从汉光武帝,以军功起家,出现了窦融窦宪等一大批显赫一时的贵族,并成为沿袭百年的外戚世家。历经魏晋南北朝,扶风窦氏仍然颇有军功,故而在政治舞台与军事活动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以至于东魏北齐的代北窦氏纷纷攀附名门窦氏,自承为扶风窦氏之后。

中山甄氏

武功苏氏

钜鹿魏氏

敦煌令狐氏

敦煌令狐氏,又称燉煌令狐氏,两汉至隋唐时期的士族之一,郡望为敦煌郡效谷县(今甘肃省安西县西[1]),历史名人有令狐整令狐熙令狐德棻祖孙三代,令狐楚令狐绹父子宰相,滑亳节度使令狐彰

燉煌令狐氏出自周文王之子毕公高后裔毕万春秋时期,毕万在晋国上大夫晋献公十六年(前661年),晋国灭耿国霍国魏国三国,毕万因功封于魏城,毕万之后称“魏氏”。毕万之孙魏犨,生子魏颗,以军功别封于令狐(今山西临猗),其后代以邑名为氏,称令狐氏。魏颗为令狐复姓的得姓始祖。魏颗之子魏颉,又称令狐颉,谥号文子。

西汉末年时,建威将军令狐迈翟义反抗王莽篡位,密谋匡复汉室,为莽所败被杀,迈子令狐鸿令狐称为避祸率令狐氏族人由中原迁徙到燉煌郡,成为西州大姓。称曾孙令狐溥,为东汉苍梧太守,五代孙令狐馨,晋谏议大夫。

汉晋时期,燉煌令狐氏是传统的儒术世家,十六国时期,佛教在燉煌迅速传播和发展,尤其自匈奴支系卢水胡族的沮渠蒙逊建立北凉后,在公元421年灭西凉李氏,统治燉煌,大兴佛教,一向以儒家经术传家的令狐氏开始接触、转向信仰佛教,并为人抄写佛经,传播佛教,其家族的文化角色发生变化,实现了由儒学独尊到儒释兼通的转变[2]。今敦煌出土的文献中多有令狐氏族人所写佛经。

令狐馨八世孙令狐整(513年-573年),本名延,字延保。曾祖令狐嗣、祖父令狐诏安,并官至郡守。父令狐虬,仕历瓜州司马、敦煌郡守、郢州刺史,封长城县子。西魏大统末年,卒于家中。赠龙骧将军、瓜州刺史。令狐整在北周任御正中大夫、始丰二州刺史,封彭阳县公,赐姓宇文氏。天和六年,进位大将军,建德二年卒,谥曰襄。弟令狐休,整之子令狐熙

令狐熙,字长熙,隋吏部尚书,袭爵彭阳县公,进爵河南郡公,改封武康郡公。有四子,少子令狐德棻,最知名。

令狐德棻,唐初政治家,史学家,官礼部侍郎、国子祭酒,子令狐修穆令狐修己,孙令狐伯阳。德棻曾孙滔、温。令狐滔唐玄宗开元年间为丹阳郡司马,生岘、峘、屽。令狐岘,刑部员外郎,令狐峘,礼部侍郎,令狐屽,和州刺史。令狐温唐玄宗天宝年间邓州录事参军,生令狐彰,检校左仆射、滑亳节度使、霍国公。生令狐建令狐运令狐通。通子令狐梅(793—854),字敬和,棣州刺史、太原县开国男,子十二人,次男汾。

河间邢氏

太原温氏

温氏之先出自姬姓。西周唐叔名虞,字子于,周成王之弟。周公灭唐(今山西翼城西),把唐地封给他。其子燮继位,因南有晋水,改国号晋。之后晋公族受封于河内之温(今河南温县),因以为氏。晋大夫郤至食采于温,号温季亦以为氏。西汉功臣温疥封茕侯,疥孙何始居太原成为望族,后裔遂以太原为郡号。

太原温氏家族的历代名人有:东汉邹平侯温序、北魏凉州刺史温恢、南朝光禄大夫温羡、南朝大将军温峤……最为著名的是初唐温氏三杰:温大雅、温彦博、温大有兄弟三人。温氏三杰俱为卿相之才。高祖李渊镇太原,厚礼之,李世民更是与之交情甚深。温氏三兄弟辅佐李氏父子,太原首义,平刘武周、荡突厥,西征南伐,立下了汗马功勋,为初唐开国名臣。温大雅被封为黎国公、礼部尚书;温彦博,被封为尚书右仆射,陪葬太宗昭陵;温大有为中书侍郎、清河郡公。温氏三杰的后人如温振、温挺、温佶、温造等多为唐朝的公侯守吏,其中温庭筠为唐末著名的“花间派”文学大师。

太原祁县温氏望族,人才辈出,数世昌盛,从汉代到宋,代代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名吏贤士或才华横溢的诗画巨匠。如此兴旺之族,中华文明史上寥寥可数。温氏家族是皇家最宠幸,百姓百官争相攀附的门第之一。连唐文宗都感叹:“李氏君临天下二百年,但想和皇家联姻的人竟然比想和王、温等望族联姻的人还少。”由此可见温氏的社会地位,丝毫不逊色于皇族李氏。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士族是在封建大土地所有制不断发展,奴隶制残余又顽固地存在的情况下,由于当时农民革命尚处于初级阶段,地方上豪强割据,战乱频繁,中央政权衰弱,这一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而产生的,是封建大土地所有制与奴隶制残余的有机结合。隋唐以后随着这些历史条件的消失,门阀士族也随之消亡。隋唐时期,为了巩固国家政权,统治者大力打击门阀士族,提拔寒门之士,门阀制度彻底推出了历史舞台,上述名门望族也风光不再,成为了历史的陈迹。

颍川庾氏

谯国桓氏

琅琊颜氏

琅琊颜氏起源于曹魏时期的颜斐颜盛,颜斐曾担任过黄门侍郎京兆太守,颜盛曾任青、徐二州刺史。兄弟二人在曹魏时期从鲁(今山东曲阜)迁到临沂(今山东临沂)。自此以后琅琊颜氏主要指的是颜盛的后代,颜盛生子给事中颜钦,颜钦生汝阴太守颜默,颜默生颜含。西晋灭亡后,颜含司马睿渡江,颜氏于是成为随晋元帝渡江的百家“中原冠带”之一。颜含过江前曾是东海王司马越的司马参军,过江后历任东阳太守、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大司农等职。应该说颜氏家族自此时起在士族中开始有了地位。颜含生颜髦,为官至侍中光禄勋等,髦的弟弟颜谦、颜约同任官至太守。颜髦生颜琳,做官至骑都尉,颜约生颜颐做官至扩军司马。颜琳生颜靖之,做官至宋御史中丞,颜颙生颜延之,为官至宋秘书监、光禄勋。颜靖之生颜腾之,做官至宋巴陵太守,颜延之生颜竣,做官至宋散骑常侍,颜腾之生炳之,炳之生见远,做官至齐御史中丞。见远生颜协,颜协做官为梁湘东王国常侍,又兼记室,颜协生之推、之仪。梁朝末年发生侯景之乱,这场叛乱被平定后,萧绎于江陵称帝(国号仍为梁),以之推为散骑侍郎。当西魏军攻克江陵后,之推投奔北齐,做官至黄门侍郎;后来归入北周担任御史上士,归隋朝后任太子学士。之仪北周时为官至御正中大夫,归入隋朝后任集州刺史。颜之推有三个儿子:思鲁、愍楚、游秦。颜游秦在唐初历任廉州刺史、郓州刺史。颜思鲁有四子:师古、相时、勤礼、育师。颜师古唐初担任过中书侍郎秘书少监等职;颜相时曾任谏议大夫、礼部侍郎颜勤礼曾任弘文、集贤学士。颜勤礼生昭甫,昭甫为官至曹王侍读。昭甫生元孙、惟贞。元孙春卿、杲卿、曜卿。春卿曾任官蜀尉、偃师丞。杲卿任假常山太守、卫尉卿兼御史中丞,安禄山叛乱起,杲卿坚决抗击,结果被安禄山杀害。颜惟贞生真卿,真卿先后担任过侍御史、平原太守,他也坚决抗击安禄山的叛乱,在抗击安禄山失败后,颜真卿西入长安,任御史大夫,后来奉命出使淮西,劝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归顺朝廷未果,结果被李希烈杀死。杲卿生有泉明、季明二子,泉明官至彭州司马,季明被安禄山所杀。颜真卿生有二子。皆为地方官,文宗时颜真卿的曾孙弘式被任命为同州参军。自此以后,颜氏家族再没有显要记载。

总之,自曹魏至唐朝后期的颜氏家族20代中,几乎没有不为官者,所以称颜氏家族是一个士族家族。这个家族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一是家族成员所任官职不是很高。这个家族中除了第五代颜髦在东晋时曾任侍中外,其他各代大多担任县令、郡守、刺史、舍人、学士、博士、少监、给事中等职,最高也不超过常侍、秘书少监光禄勋大司农御史大夫等,这说明这个家族是一个地位比较低的士族家族,其权力不如清河崔氏、琅琊王氏、兰陵萧氏的势力强。二是这个家族是经学世家。颜氏家族虽然势力不是很大,但却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这就是掌握了较高的封建文化。例如,颜斐因为有才学而被召为太子洗马;颜钦因为精通《韩诗》、《礼》、《尚书》等经典,使许多学者都追随他的学识;颜含因为精通儒学、礼仪笃行,补太子中庶子,迁本州大中正;颜延之因为与以儒学著称的周续之辩难《礼记》出名而受到宋武帝刘裕的赏识,被提拔为国子祭酒、秘书监等职;颜见远因博学有志行,被任命为荆州刺史录事参军颜之推早传家业,满腹才学经文,曾任国左常侍、中书舍人和黄门侍郎等职;颜之仪因为博涉群书,好为辞赋,进入北周后任麟趾殿学士、太子侍读;颜师古更是一代儒学大师,曾任秘书少监颜相时、颜勤礼也都是以精通儒学而闻名,并都任弘文、崇贤学士职务;颜真卿少勤学业,既擅长博学,又专于辞章,中进士后又擢制科。三是这个家族还是书法世家。例如,颜协精工篆籀(大篆)、飞白;颜勤礼工于篆籀;颜昭甫工于篆籀、草隶;颜元孙因精通历代书法,而被玄宗召去鉴定家中诸家书迹的真伪。再如颜真卿更是著名的书法大师,他早年曾两次辞官去洛阳跟当时的大书法家张旭学习书法,他不仅继承了张氏书法的长处,而且还形成了自己的书法特点,即楷书气势雄浑、形体敦厚;行书圆熟流畅、刚劲有力。他的书法艺术对当时和后代有很大的影响。

河南元氏

河南长孙氏

河南宇文氏

河南于氏

河南陆氏

河南源氏

河南窦氏

 

京兆独孤氏

会稽贺氏

昌黎豆卢氏

河南穆氏

河南禇氏

谯郡夏侯氏

辽东李氏

长乐冯氏

顺阳范氏

颍川荀氏

魏晋时期,整个中原世族最有影响力的,要数颍阴(今河南许昌)荀氏。东汉时期的荀淑(83-149年),为战国荀卿第十一世孙,品行高洁,学识渊博,乡里称其为“智人”,曾征拜郎中,再迁升当涂长,当时名士李固李膺都曾拜他为师,后出为朗陵侯相。荀淑办事明理,人称为“神君”。他的8个儿子,并有才名,人称“荀氏八龙”,其第6子荀爽最为知名,官至司空

荀淑的孙子荀彧荀谌荀衍荀悦,从曾孙荀攸等人,都是汉魏之际的风云人物和曹魏集团的重要谋士。荀彧,汉末先依附袁绍,发现袁绍不能成大事,便投奔曹操。为曹操出过不少主意,最有远见的是迎献帝到许。不久任尚书令,参与军国大事,成为曹魏集团中重要的谋士,曹操把他比作张良曹操迎天子都许,召荀攸为尚书,不久又任为军师。荀攸曹操南征北战,屡献奇策,在曹操统一北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荀彧长子荀恽官至虎贲中郎将,娶曹操之女为妻,三子荀俣曾任御史中丞,五子荀诜曾任大将军从事中郎,六子荀顗,历任司空、司徒、太尉等职。与荀顗同时,荀爽的曾孙荀勖在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过程中,追随司马昭左右,帮助出谋划策。西晋建立后,累官光禄大夫、仪同三司。

荀勖有10个儿子,其中荀辑荀藩荀组较为有名。荀辑官至卫尉;荀藩累迁尚书令、司空;荀组曾任司空、太尉。荀藩之子荀邃、荀阆,荀组之子荀奕,亦是两晋之际显名一时的人物。晋室南渡后,荀氏逐渐衰微。

荀爽,字慈明,东汉颍阴(今河南许昌市)人。荀氏为颍阴望族。荀爽也是荀彧叔父,爽父荀爽是“荀氏八龙”中的第六位,若论才学,则数第一。当时有“荀氏八龙,慈明无双”的评赞。他自幼聪敏好学,潜心经籍,刻苦勤奋。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太常赵典举荀爽至孝,拜郎中,对策上奏见解后,弃官离去。为了躲避党锢之祸,他隐遁汉水滨达十余年,专以著述为事,先后著《》、《传》、《传》、《尚书正经》、《春秋条例》、《汉语》、《新书》等,号为硕儒。党锢解除,司空袁逢荐荀爽为官,不就。献帝即位,爽避而不及,遂为平原相。行至宛陵(今安徽宣城)追为光禄勋。任职三天,又迁司空。荀爽见董卓残暴,参与司徒王允谋除董卓之义举,举事前病卒。

高平郗氏

魏郡王氏,田安后裔,王

济阳江氏

苍梧士氏越南中国交州士氏政权的家族世系。

孔子家族

班固家族

义门陈氏

东汉末三国时期

蔡氏、蒯氏、习氏、庞氏、杨氏以及马氏、向氏等。

东莱吕氏,北宋吕蒙正、吕蒙正侄吕夷简、吕夷简三子吕公著祖孙三代为相。另吕夷简次子吕公弼官枢密使,《宋史·吕夷简传》称其为三世四人。然《宋史》载吕蒙正为河南人,吕夷简“先世莱州人。祖龟祥知寿州,子孙遂为寿州人。” 《宋史》对吕蒙正、吕夷简、吕公著的家世记载不详,生地不明。今考,吕氏一门三相是齐太公吕尚后裔,出之东莱吕氏世家。吕蒙正、吕夷简皆生于莱州,吕公著或生于寿州。

历史上父子继世为相的,有汉代山东邹县的韦贤、韦玄成,陕西平陵的平当、平晏,唐代雍州武功的苏瑰、苏颋,河北赵县的李吉甫、李德裕。祖孙三代为贤相的,只有北宋的吕蒙正、吕蒙正侄吕夷简、吕夷简三子吕公著。另外,吕夷简次子吕公弼,官枢密使,为国家最高军事长官,也是朝廷重臣。《宋史·吕夷简传》称其为“三世四人”。然《宋史》载吕蒙正为河南人,吕夷简“先世莱州人。祖龟祥知寿州,子孙遂为寿州人。”吕蒙正、吕夷简、吕公著的家世,《宋史》记载不详,生地不明,使一门三相这一特有的文化现象生出了许多疑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