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戏75周年校庆明信片系列之熊佛西

熊佛西

熊佛西(1900-1965)  江西省丰城县罐山村人,民盟盟员,原名福禧,字化侬,笔名戏子。教授,中国戏剧教育家,剧作家。中国文联常委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委员。

熊佛西接待日本松山芭蕾舞团

1956毛泽东接见熊佛西

熊佛西任校长时照片

熊佛西接待日本松山

芭蕾舞团松山树子

熊佛西和松山树子

1920年入燕京大学学习,1921年与茅盾、欧阳予倩等组织上海民众戏剧社,编《戏剧》杂志,创作具有反封建意义的话剧《青春底悲哀》。1923年大学毕业到汉口辅德中学任教。一年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习,1926年获硕士学位,创作剧本《一片爱国心》。同年回国,历任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主任、教授,燕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主任。1929年参与编辑《戏剧与文艺》,到河北省定县进行农村戏剧大众化实验。1938年秋在成都创办四川省立戏剧音乐实验学校。1941年学校解散。后到重庆,先后主编《戏剧岗位》《戏剧教育》《文学创作》等期刊。

熊佛西与库里涅夫交流

熊佛西校庆留影

《最后一片火焰》

扮演熊佛西的演员定妆照

熊佛西校庆期间与同仁亲切交谈

熊夫人郑绮园与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雕塑家王大进在熊佛西雕像前

1947年任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校长,坚持举办“星期演剧”,支持学生进步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市戏剧专科学校校长、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院长、上海戏剧学院院长,直至1965年病逝。毕生致力于戏剧教学和推广、普及工作,创作《上海滩的春天》剧本40多部,另撰写了《写剧原理》《戏剧大众化的实验》等理论专著三种,有戏剧论文、长篇小说及翻译作品等。他主持成立学院附属的实验剧团,先后导演了老舍的《全家福》、俄国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等剧。坚持“戏剧教学不能拘束于课堂,必须通过舞台实践”,教育学生“要有健全的人格”,首先应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爱民族,爱国家,辨是非,有志操的人”。

熊佛西颁发毕业证书

熊佛西在红楼发表讲话

熊佛西手迹《矛盾月刊》(1933)

洪深、熊佛西、田汉、沈雁冰在一起

熊佛西诞辰90周年纪念活动

校庆四十周年,熊佛西像揭幕

责编:刘佳奇   黄墨寒

来源:《上海戏剧学院志》(审定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