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丽克——海明威——约翰·邓恩:每天,人都在死亡。谁都不是一座孤岛
最近格丽克火热,她的诗引得最多的恐怕要算这两行了:我要告诉你件事情:每天人都在死亡。而这只是个开头。这句话戳中了人的痛点,而这个“人”,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人类的整体。由此,一首诗具有了普遍意义,正应和了诺奖所说“因为她充满诗意的声音,冷峻的美使个体的存在具有了普遍性。”所以,这两行诗与邓恩的名言“谁都不是一座孤岛...”异曲同工。这里贴出2005年的一则读书笔记,那时我正在读R.P.沃伦,还没读到格丽克呢。
谁都不是一座岛屿
——读书闲笔
黑格尔在追问艺术的内容究竟是什么的时候,不无讽刺地说:“据说艺术应该在我们身上实现‘凡是属于人的东西对我都不生疏’那句名言。”这里不说黑格尔,也不说艺术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单说那句名言,也就是公元前二世纪前后的古罗马喜剧作家普劳图斯的话,也算得上是人道主义的一个信条了。至少那种近似于人皆与我同一的态度,就是需要大书特书的。英国玄学诗人约翰·邓恩在写于十七世纪二十年代的《祈祷文集》中将这种思想进行了发挥,真正成了众人皆知的名言。三百多年之后,由于海明威在的小说《丧钟为谁而鸣》的扉页上引用了邓恩的这段话,终于让它进入了流行世界:
“谁都不是一座岛屿,自成一体;每个人都是那广袤大陆的一部分。如果海浪冲刷掉一个土块,欧洲就少了一点;如果一个海角,如果你朋友或你自己的庄园被冲掉,也是如此。任何人的死亡都使我受到损失,因为我包孕在人类之中。所以别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敲响。”
沃伦一方面继承邓恩这种生命广泛联系的思想,同时又进行了扩展,将自然与动物的生命纳入了人类生死与共的范围,将思考的领域扩大到了整个宇宙的结构,从而更深刻地揭示了个体死亡的哲学意义。如《老狗死了》一诗中,写十五岁的长耳猎犬死了,那个与小狗一起长大的小姑娘,现在已经是一个老妇人,她
想有一个变化,尽管小 在宇宙的结构里 …… 躺在她的床上并且痛哭 为生命之所是...
这样,就将一个个体生命的消亡与宇宙整体联系了起来,从而暗示了个体生命在广阔宇宙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