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山东省|孙鹤:永远的“歌手”
原创作者:孙鹤|山东省邹城市
图文编辑:阿拉善文化艺术传媒
《永远的“歌手”》
《小镇歌手》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邹城市作家协会孙继泉主席为散文集《乡情入梦》所作的序。《乡情入梦》是山东省邹城市城前籍作家、学者、诗人、中国地方志书编撰家贾庆斌老师的散文集,是对挚爱故人厚土的歌唱。是啊!贾老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鲁南地区最美“歌手”。
我是2019年上半年加入邹城市作家协会后,才读到贾老师的散文《金秋时节说地瓜》,当时感到无比亲切,因为我就是“地瓜男孩”,虽然我已离开老家三十多年了,可只要看到地瓜常果(花生)就感觉到了自己老家,还因为贾老师“说地瓜”说的全面说到点子上了。文章不长,却也分了五个部分,先说地瓜如何栽种再说到“野炊”的快乐,再写史料里“地瓜最初的来历”,接着写大集体年代的记忆和收地瓜的苦涩和希望,最后写到是改革开放解放了“家乡人民以地瓜为唯一食粮的悲苦日子”,也改变了地瓜的使命而成为特产。从而阅读出贾老师对于给老家人带来生命和希望的地瓜的深度研究,我特别地把地瓜的来历读了好多遍,是由于在这之前我只知道地瓜就是交公粮和我们的主食,其他我都不懂的。
《乡情入梦》封面
当我知道了《金秋时节说地瓜》就收录在老师的散文集《乡情入梦》中,我就想买到老师的散文集,于是通过微信跟贾老师取得了联系,贾老师得知我的想法后即刻给我回话,买不卖喜欢就送给你几本。老师十分慷慨,或许也是对一位年轻文学爱好者的一种鼓励。我给老师的回话是“有时间去老师那里拿”,主要还是想拜访老师。
说到去拜访贾老师还真的有一段情结。大概是好事多磨吧,先是计划春节前去拜访连同春节问好,毕竟是去老师家,可惜由于自己和老婆先后住院没能成行。那就春节后吧,谁知春节刚到“新冠”来了,“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对于我们普通人“宅家”是对全国抗疫最大的贡献,看来拜访老师需要延迟。今年四月,武汉解禁全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才又和老师联系,贾老师在微信里说,咱下个星期吧,这个星期我要把二亩常果(花生)种上,到时邀上几位城前籍作家在一起坐坐,畅谈创作心得。
2020年4月中旬的那个周末,阳光明媚,整个世界已是鲜花盛开绿意盎然,我一家祖孙三代终于可以前去城前镇拜访贾老师。这是我第一次以一个文学爱好者的身份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作家老师,一位三镇镇志主编。
我给老师准备了一箱酒,因为在我们这里第一次拜访老人或是重要的人士是要带酒的,象征友谊长长久久联系长长久久,是我们这里的酒文化。早饭过后我们按着国家疫情防控要求,佩戴好口罩,就连孙子也是全副武装,牢记保持安全的社交距离。驱车出城,一直向东,路上来不及欣赏两边的风景,跨过鲁西南最高的凤凰山,又走上一段就到了城前镇的岔河村,说明马上就要到老师的家,车子到了预定的地方就停在路边,贾老师说是要来接我们的。我下了车,看到一位老者,很有些文质,结实的身材干净利索。“是贾老师吗?!”“是。孙老师来到了,我带你们家去。”简短的对话显示着老师的睿智和稳重、开明与豁达。我让老师坐副驾的位子,上了车,我给老师说,叫我名字就可以了,不管从哪方面说,年龄比我大写作资历比我高,老师该是我前辈。贾老师坚称,你可以叫我老师,孙子还是要叫爷爷的,我比你也大不了几岁。说着,车子转过几个弯,在一座农家院落门前停下,我想这该是老师的府邸。
一座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农家小院,坐北朝南,走东南门,大门口的西面是一两分地的菜园,种了一些家常菜,虽然才是四月菜叶就已经染上了浓浓的绿意,油亮油亮的,可见老师的辛勤。其实,最主要的是地瓜炕,有十多平方,里面有普通品种也有红芯的有黄芯的,从地瓜秧的颜色上是可以看得出来的,不愧老师把《金秋时节说地瓜》写的那么情真意切。老师招呼我们进了院,主房是我们当地典型的“锁门厅”平房,院子里有两颗樱桃树,樱桃树西面是猪圈,虽然没有养猪,还保留着农家院的配置。孙子,很高兴,像是出笼的鸟儿,撒了欢的拉着老师家奶奶去跟猪圈旁的小狗玩,儿子和奶奶跟着,童叟同乐。
我进了屋,堂屋(客厅)里一应家居整齐摆放,足可以看出老师对我这个文学界的小学生的造访还是做了充分准备,是对青年文学爱好者的重视。我只去了老师设在平房西头房间的书房,一人多高的书架久了些,还是那么的结实,满满的书并没有让书架有形态上的变化。老师拿出早给我准备好的散文集,“送你的书我已经准备好了”,老师拿出来三本(在我们这里或许是因为儒释道三家,还是因为桃园三结义,还是由于什么别的原因,我没有研究过,但凡喜庆的事情或是环节都以三为最吉祥),一本是老师专门送我的,有书的扉页上的赠送帖可以见证,另两本我可以再送文友做宣传了。又拿了新版《田黄镇志》和几本其他书,客气地说“如果对你写作有用处,算是书尽其用吧!”我想沾点老师的光就提出跟老师合影,老师欣然同意。老师这些年编志不忘种地,那是编志的基础,是编志的试验田,一些种植养殖方面的知识,老师就是通过自己的感受写出来的。
孙子他们仍在院子里玩。老师给我讲起主编三镇镇志的经过,他说,地方志虽不是文学巨著,却可以担负起记忆乡愁、承载乡愁、延续本土历史文脉的重要使命。编好本土地方志,是老师一生都难以割舍的乡土情结。从1985年开始致力于地方史志的研究和编纂工作,先后主笔编写出版了《城前镇志》、《雨山村志》、《田黄镇志》、《张庄镇志》、《邹城三中(原邹县二中、城前中学)校志》、《烽火田黄》等大型地方史志著作。
回忆当初编纂第一部地方志,老师曾激情地在《城前镇志·编后记》里这样忆述:“走过26年曲曲折折的编志岁月,笔者终于可以向城前镇的父老乡亲捧出一部沉甸甸的志书了。这是城前镇有史以来第一部地方史志,它重点、翔实地记述了1840年至2010年城前镇170余年间自然与社会的历史与现状。26年沧桑岁月,我矢志不移,执着地抱定一个信念,知难而进,锲而不舍。满头青丝化作稀疏华发,历经坎坷与磨练,倾注心血与汗水终凝结成一部厚重的《城前镇志》,呈现在世人面前。”
老师编志这些年,饱尝了人生奋斗的苦与乐。错失1987年民师转正的良机;忍痛割舍了作家梦;牺牲节假日,不辞劳苦两赴济南、三下滕县(州),家乡的土地上更是叠印着深深的足迹。农活延误,责任田歉收,家庭贫困。初期借调,受尽教育界领导的指责,顶着一盆盆冷水,忍辱负重,不动不摇。常以“仲尼厄于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赋《离骚》,司马迁忍辱含愤写《史记》”砥砺、告诫自己。在那个“一切向钱看”的年代,作为一名民师,能够不为名利和金钱所诱惑,默默无闻地为家乡父老编写地方志,真是高尚无私!志书问世之后,济宁电视台采访我的一段视频《留住历史的光彩》播放时有一段画外音是:
“家乡,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应该是最值得回忆和热爱的地方吧!我,也不例外。因为我是城前人!每个在外漂泊的游子都会时常想起自己的家乡:一个山美、水美、人美的地方!记得我在北京和一个在北京工作的济宁人聊天的时候,冥冥之中我们竟然聊到了城前!他是地地道道的济宁人,在外多年时常收看济宁电视台!他很兴奋的告诉我他知道城前,(他说)不是城前的经济发展了,也不是城前优美的旅游景点,竟是一本著作——《城前镇志》,一位退休教师写的著作《城前镇志》!因为一部《城前镇志》让我们知根!……”
老师说到编志过程的时候,说到查找资料艰辛的时候,说到自己丢掉自己生命里重要事物的时候,眼里有些湿润,那应该是我们常人所难以理解的;说到镇志的付梓,说到镇志的出版发行,老师表情激动不已,就像孩子一样的哈哈大笑,释然了一切的不快。
2013年7月,老师着手编纂《田黄镇志》。田黄镇位于邹城市东部低山丘陵区,为邹城市、泗水县、曲阜市3市、县边缘结合地带。其境是至圣孔子诞生地,是邹鲁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八年抗战期间,邹县(邹城市)田黄区是尼山区革命根据地党政军机关驻地和抗日斗争的前沿阵地,是中共邹县县委和邹东地区党组织成长的红色摇篮,是邹县抗日民主政府、邹县革命武装的发源地。田黄中心区又是中共鲁南一地委、鲁南一行署、鲁南第一军分区的长期驻地。在田黄这块光荣的土地上,曾爆发过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农民战争——文贤教反清起义,在山东农民战争史上谱写下悲壮篇章。
后经多方努力,2017年4月开始,老师又续写了2014至2018五年间田黄镇志内容。至此,新版《田黄镇志》以洋洋百万字的篇幅,记载了田黄镇两千多年的悠悠历史,重点、翔实地记述了1840年至2018年田黄镇178年间自然、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它横陈百科,包罗万象,它追本溯源,生动、凝练、真实地再现了革命老区田黄镇的辉煌历史。正如时任田黄镇党委书记唐启征在《序》中所言:“《田黄镇志》实事求是地记述田黄镇各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系统地反映田黄面貌。纵观全志,横排门类,纵写史实;资料广征博引,据事实录。志书真实地反映时代特点、地方特点和行业特点,是一部进行镇情教育的好教材。
很显然,老师的情绪平静了好多,语速放慢声音有些沉重沙哑,看得出来他对革命老区的敬重和对老区人民的爱恋。
张庄镇地处邹城、滕州、山亭3市、区边缘接合部,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据野店及境内文化遗存发掘证明,在距今六千多年至四千多年的新石器时期,即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时期,境内即有东夷氏族部落刀耕火种,繁衍生息。至周代,张庄一带为鲁国附庸国邾之地,是邾娄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文贤教起义的策源地和根据地,又是邹鲁红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抗日战争时期,张庄镇为抗日根据地邹县第五区。”
就这样一部百万字的彩印精装新版《张庄镇志》于2019年金秋十月完美问世。方志专家评审组对《张庄镇志》给予高度评价,一致认定该志体例完备、结构合理、内容丰富,是一部难得的思想性、资料性、科学性和相统一的镇街志作。它记载了张庄镇悠悠千年历史,着重记述了自鸦片战争以来176年间张庄镇辖区人民前仆后继、英勇奋战的革命史和建国后张庄人民的创业史、发展史,客观、全面地记录了张庄镇的建置沿革、自然环境、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卫生、文化艺术、风俗民情等丰富内容,是张庄镇的一部百科全书。志书突出时代特点、地方特点和行业特点,是一部难得的镇情教育的好教材,同时也是张庄镇人记忆乡愁的一方精神家园。
老师很欣慰地笑了笑,他毕竟是做过老师的,能够完美地编撰一部教育志才算是他的初心才算是真正的情结,就这样2016年7月,在邹城三中(原邹县二中、城前中学)60年校庆的日子,接受陈宏校长邀请,与校方一位老教师协作,呕心沥血5个月完成了26万字的校庆60周年献礼之作《光辉历程六十年》。该书以生动、翔实的资料记载了学校60年发展变迁史,终为邹东一所老牌名校竖起了一块丰碑,同时也为邹鲁教育史增添了不可或缺的历史篇章。
老师拿出《乡情入梦》散文集递给我,这是老师几十年编撰镇志的同时,叙写的关于这片热土上的美好记忆。散文集分为十一辑26万字290个页面,主要是田园乐章、乡土人情世故、邹鲁走笔、悠悠岁月、逐梦屐痕、烽火壮哥、民间传说、校园春风等,也算是他文学情节的展现。是老师几十年写志生涯的文学表现,是几十年写志酸甜苦辣之余的真实写照,充分体现了老师的浪漫主义革命情怀,是对志书成纂的一种天成补充。这本散文集2016年由出版社出版。我拿着这本书沉甸甸的。
在贾老师住屋前合影,左一为张云雷老师,左二为贾庆斌老师,右一为苏晓晨,右二为本文作者
说到意犹未尽的时候,参加过编志的张云雷来了,听说我来拜访老师,他是要来做陪的,因为他也是新版《田黄镇志》编撰的重要参与者。我听着老师的述说,想着老师为了全身心地编撰地方志,放弃人生最美好的选择,践行一个编撰者的诺言不跟儿子去青岛安度晚年而坚持农耕不辍,承载着编撰家的责任继续收集整理新时代“三镇”土地上产生的正能量为后来史志的续编做准备。后来邹城市作协城前镇籍老周老师和年轻周老师也来了,老周老师虽然年近八十,文笔依然犀利笔耕不辍。年轻周老师更是后来者居上,懂经济有事业善写作,他们写作经历让我受益匪浅,他们在小溪文学社的凝聚下,都在为着文学为着描绘邹城东部山区的社会发展继续努力地歌唱着。
四月的午后,让我有了温度的感觉,加上老师给我讲授的编志历程,让我激动万分。太阳偏西,感受着老师的盛情带着老师倾心撰写的新版镇志和圆了老师作家梦的《乡情入梦》,听着镇子里“......前进!前进!前进、进!”的雄壮歌声离开了蓝陵古城。我坚信,贾老师还会写出更多更美的诗篇,歌颂党歌颂这片美丽的土地歌唱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新时代奋进者,贾老师也必将是这片充满生命力的土地上永远的“歌手”!
作
者
简
介
孙 鹤,本姓颛孙,笔名:西贝,网名:鹤蓝别苑,山东省邹城市人,中共党员,现就职于国家税务总局邹城市税务局。用汉文字撰写世间酸甜苦辣,鲁南风土人情,祖国美丽河山,世界旖旎风光。济宁市作家协会会员,济宁市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网会员,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中国乡村人才库认证作家(首届)。被中国诗书画家网和中国散文网授予“全国创作名家”。大型学会类辞书《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大辞典》收录本人词条。《中国最美游记》(2019)特邀编委。业余时间喜欢唱歌、运动、读书写作,尤于散文,偶有诗歌分享,先后发表作品近百篇,多篇(首)散文诗歌收入多种读本,获得各类文学奖多次。其中,2016年的《从税小传》获山东省地税系统征文活动散文类一等奖,2019年的《圣地延安行》获“国际诗词协会”举办的“中国最美游记”奖,2020年《父亲的遗产》获第七届“相约北京”一等奖,并结集出版。《邂逅香山》获“香山杯”新时代“美丽中国文学奖”,《白杨树》获第五届“王粲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