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八夜 何处看串月
陈其弟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四大传统佳节之一的中秋节。《清嘉录》记载:“中秋俗呼八月半,是夕,人家各有宴会,以酬佳节。人又以此夜之晴雨,占次年元宵阴晴。谚云:'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岁元宵雨打灯。’又云:'雨打上元灯,云罩中秋月。’”
中秋风俗中最富有特色的要数吃月饼和“走月亮”。据说,“月饼”一词,最早载于南宋著述,而盛于明朝。《乾隆吴县志》:“吴中食物,有因时而名者,有因地而名者,有因人而名者。中秋卖饼谓之月饼。”月饼既是节物,又是人们心灵的寄托。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云:“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关于江苏人吃月饼,还有一段生动的民间故事:元朝末年,统治者为防止人民造反,规定十户人家合用一把菜刀,并由元人掌握,这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泰州张士诚利用百姓的反元情绪,秘密在月饼里夹了一张号召起义的小纸条散发到每家每户。中秋之夜,人们掰开月饼,看到了传单,便纷纷夺取菜刀,举行起义,攻陷高邮。再在常熟渡江,来到苏州,成为“姑苏王”。同样是“红巾军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在定都南京后,为了纪念当初起兵时作为传递信息的月饼,在八月中秋这天亲自将月饼赏赐给臣民。从此,中秋吃月饼习俗更加普遍。苏式月饼至今还保留着用一小纸作衬的形式,正是元末遗意。
中秋时分,炎夏刚过,严冬未临,天高气爽,气候宜人,此时月光为一年中最皓洁、明亮,赏月之俗便应运而生。苏州的赏月活动更是别具一格,称为“石湖串月”。石湖串月的时间并非中秋节正日,而是八月十八日。
石湖位于苏城西南4公里,是太湖东出水的一个分支,湖水经越来溪北流,汇于上方山下,形成一个内湾。相传早在春秋时已为巨浸,越人伐吴曾掘溪进兵,横截山麓,凿石开渠,湖底皆石,故称石湖。石湖北面有座行春桥,俗称九环洞桥,每年八月十七夜十一时到十八日凌晨一时,可见石湖串月奇景。届时,月光初起,入桥洞中,正对环洞,一环一月,九个环洞可见九个水中之月。
据《清嘉录》记载:“十八日游石湖,昏时,看行春桥下串月。旧俗多泊舟望湖亭,今亭废而画舫皆不轻往。或借观串月之名,偶有一二往游者。金乌未坠,便已辞棹石湖,争泊白堤,征歌赌酒矣。”并引了几位诗人的诗作为证,蔡云《吴歈》云:“行春桥畔画桡停,十里秋光红蓼汀。夜半潮生看串月,几人醉倚望湖亭。”又云:“怒涛影叠饶溪港,皓魄光连宝带桥。共说楞伽秋坐好,那知春月漾春潮。”又徐士鋐《吴中竹枝词》云:“秋风十里绿蒲生,串月看来虚有名。十八桥环半遮月,渔村一点水边明。” 沈朝初《忆江南》词云:“苏州好,串月看长桥。桥畔重重湖面阔,月光片片桂轮高。此夜爱吹箫。”注云:“行春桥跨石湖之上,八月十八日,月光初起入桥洞中,其影如串。”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看串月的时间是八月十八日晚上,地点是望湖亭,串月的景观是在行春桥下。徐崧、张大纯《百城烟水》也说:“八月十八日,群往楞伽山望湖亭,看串月为奇观。”
也有人说在宝带桥同样能见此景观。《乾隆吴县志·风俗》中明明白白地记载:“十八日昏时,游石湖,观宝带桥下串月。”顾侠君《八月十八夜看串月歌》云:“治平山寺何岧峣,湖光吐纳山连遥。烟中明灭宝带桥,金波万叠风骚骚。年年八月十八夜,飞廉驱云落村舍。金盆出水耀光芒,琉璃迸破银瓶泻。散作明珠千万颗,老兔寒蟾景相吓。鱼婢蟹奴争献奇,手搴桂旗吹参差。水花云叶桥心布,移来海市秋风时。吴侬好事邀新客,舳舻衔尾排南陌。红豆新词出绛唇,粉胸绣臆回歌席。绿蛾淋漓柁楼倒,醒来月在松杉杪。”也说“烟中明灭宝带桥”,并未提及行春桥。
《百城烟水》收有徐崧《八月十八日同介公楞伽山看串月歌以纪之》称:“吴门山水谁最胜,石湖一片明如镜。缘涯上耸楞伽山,东望澹台恰相映。虎丘八月齐停桡,歌楼舞榭喧笙箫。大潮望后甫三日,游人尽向行春桥。为言串月此间有,张灯酣宴忘夜久。惟有知者百余人,兀坐望湖亭上守。我来亭上已几回,移筇啜茗趺苍苔。月高一丈始吐出,层层金塔重湖开。塔尖倒射楞伽下,流光十里从中泻。中间村落与沙洲,如现阑干及檐瓦。观者抚掌称大奇,试问游船都不知。昔人所见更奇绝,宝带桥横作天阙。玉轮初出无纤云,六十二洪各一月,斯时白道当桥中。或言十七十九日犹同。山僧闭户樵夫返,何人清兴窥朦胧。”
徐崧的诗歌称:“昔人所见更奇绝,宝带桥横作天阙。玉轮初出无纤云,六十二洪各一月。”具体描写了宝带桥62个桥孔“各一月”的景观。
不过,不论是在行春桥,还是在宝带桥,都可称为“石湖串月”,因为人们看串月的点位在石湖的望湖亭,行春桥在石湖的北面,宝带桥在石湖东面的澹台湖口。视角不同,估计串月出现的时间点也会有所不同。
石湖串月除了横串外,还有竖串之说。《清嘉录》转引褚人获《坚瓠集》云:“从宝带桥外出,数有七十二,此横说也。”又说:“从葑门外饶溪港,光影相接,望如塔灯,此竖说也。然亦如阿閦佛国才一现耳。”“或云:十八夜串月,从上方塔铁链中看出。是夜月之分度,适当铁链之中,倒影于地,联络一串,故云。”也就是说,上方山塔上原来曾有过一根垂挂的铁链,只有在农历八月十八晚上,月光透过铁链的孔,人从孔中望去,恰巧能看见一串圆月。
《吴郡岁华纪丽》云:“又传葑门外澹台湖宝带桥亦有串月之说,顾终以石湖行春桥为正。”
除了上述诸说之外,《清嘉录》还记载了两种说法:“土人云:二月十八夜亦见串月。”“又云:郡城眼目司堂前桥中,亦可看串月之影。”
前一种说法是多了一个看串月的时间“二月十八夜”,后一种说法是多了一个看串月的地点“眼目司堂前桥”。据《民国吴县志》记载“任敬子庙,在潘儒巷,祀梁新安太守任昉。俗称眼目司堂,有宋时紫荆树,枝叶能疗目疾。”此桥不见别处记载,如能看到串月,当不少于三个桥孔,值得人们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