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套路”儿子被曝光:有不靠谱的父母,孩子到底有多幸福?

作者:妙黛

来源: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

在《幸福三重奏》中,几对夫妻谈到孩子上幼儿园的事情。

万万没想到,抽烟喝酒烫头的于谦,在教育起孩子来,也是有一套的。

于谦老师淡定地说出了自己的“套路”,从小不管什么事做得好,都会告诉儿子,你这事做得真棒,将来肯定送你上幼儿园。

结果上幼儿园的时候,别的小朋友都哭着回家,就他的儿子是特别高兴地去的,直到半年多才反应过来。

有很多网友表示,相比于自己当年不想上幼儿园,被揍一顿,或者被吓唬“再哭就不要你了”,这样的“套路”还真挺令人羡慕。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处方式,就是孩子成长的空间。

有时候我们真正羡慕一个家庭的时候,未必羡慕的是人家的财力和物质,而是羡慕人家父母的云淡风轻,羡慕人家孩子拥有的松弛感。

的确,孩子有的问题需要重视,可是我们往往发现,越是过分强调,孩子越是出问题。

用没心没肺的态度,对待孩子的问题,也许真的是一件好事。

我承认,
当父母内心有很多恐惧

曾几何时,焦虑早就成了育儿的代名词。

孩子的事情,是一个家庭的头等大事。

从衣食住行到教育培养,孩子的一点一滴都能牵动家长的神经。

前几天,在小区里看到一幅有意思的画面。

一位奶奶手里拿着一件外套,在孙子后面追着跑。

孙子大约七八岁的样子,跑得飞快,眼睛里还带着一丝“你追不上我”的狡黠。

这位奶奶一边跑一边嘴里念叨着:这么冷的天,不穿外套怎么行,感冒了看谁管你!

像这样的场景,我们生活中经常看到,甚至我们自己也是“操心过度”的养育者:

“不穿好衣服,被风吹病怎么办?”

“不吃饱了饭,长不高怎么行?”

“一节课学不会,后面都跟不上啊!”

“磨磨蹭蹭地迟到了我看你怎么办!”

如果是别人家的孩子,我们会觉得这点小事确实不至于唠唠叨叨的。

可真到了自家孩子身上,却真的很难淡定。

因为我们的内心,都害怕那种“失控”的感觉。过分强调的同时,我们的潜意识在对自己说:这件事可能会引发很多不好的后果,一旦发生,我无法应对。

今年8月,广东佛山的一位母亲报警要举报自己7岁的女儿,原因是女儿在商场偷了东西。

一开始在母亲和店员的盘问下,女儿怎么也不承认,于是妈妈就“机智”地想到了报警,希望借此给女儿一个教训。

在警察的劝说下,女孩终于承认,自己家庭条件不好,不好意思跟妈妈开口要钱,一时没忍住就偷拿了几个。

这位妈妈的做法,就是潜意识非常恐惧的表现。

她害怕“小偷针大偷金”的后果实现,害怕自己无法应对种种可能。

事情明明有很多更柔和的方法,却用在公共场合让孩子丢脸的方式,这的确能起到震慑作用。

女孩也许以后再也不敢偷东西了,可她也意识到,妈妈根本不会接纳自己的错误。

一个不能容纳孩子错误的家庭,就是在挤压孩子的成长空间。不能在跌跌撞撞中成长的孩子,会用各种方式“掩饰”自己的错误。

在夹缝中生活的孩子,
如履薄冰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父母过分严格的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有一位匿名用户说,自己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本科上的北大,毕业后在500强工作,后来还去美国名校留学,硕士毕业。

可是他一直被自己的心理问题困扰,严重不自信,对自己的评价很低,而且有严重的拖延症。

从小父母对他要求非常严格,没有多少温柔的关爱与鼓励。

初中第一次学英语,他考了94分,妈妈得知成绩后却把他狠狠骂了一顿。

长大后,他不能接纳自己的任何错误,不管多么出色都不敢认可自己。

这是父母带给他的不安全感,也是他在夹缝中生存的证明。

他从小就知道,父母不能接纳自己的错误,自己所有的行为,只能在“做得好”、“做得对”这个狭小的范畴进行。

包括他的严重拖延症,也是在做“父母期待的我”和“真实自我”之间的挣扎。

父母总是过分强调的时候,孩子一边惧怕犯错,一边又“渴望”犯错。

惧怕的是犯错后父母是失望的眼神,以及自己不被爱的感觉。

渴望的是真实的自我,希望能吸引父母的关注,更是试探自己能不能被接纳错误。

一个孩子,知道自己不能被接纳不足时,他们的选择将会变得非常狭窄。

曾经有这样一则新闻,一个9岁的孩子撞碎了学校的玻璃。他害怕被惩罚,于是留下一封遗书后,从17楼跳下。

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教授指出:当我们在努力纠正孩子的错误,不允许孩子犯错的过程时,我们其实在培养一个怕犯错误的孩子。

一个不怕犯错的人,比一个不敢犯错误的人,拥有更多发展与选择的机会。

过于严厉,过度强调,会让孩子失去探索的信心,只做“父母觉得对”的选择。

孩子的一生,可能都活在父母的期待里,没有一丝面对错误的勇气和底气。

不靠谱的父母,
养出内心强大的孩子

都说做父母需要一些钝感力,也就是让我们都“不靠谱”一点。

让孩子看到,父母也是凡夫俗子,他们不仅能接纳别人做错事,而且他们自己也会做错事。

在不伤害他人和社会,也伤害自己的前提下,一个家庭对孩子错误的接纳程度越大,孩子越被磨砺得皮糙肉厚,成长的空间也就大了许多。

李松蔚老师在《难道一切都是我的错吗》一书中提到过一个故事:

一位妈妈很困惑,因为期末考试失利后,一年级的女儿开始尿床。

而且尿了也不吭声,直到大人发现床湿了才被发现。

这位妈妈说“连着换了两床了,再尿一晚上,就没得换了”。

李松蔚老师说,要是不够,那就再去买一两床吧!

看似一句玩笑的话,却激起来妈妈心中的涟漪。

事情的根源就在这里,床单未必不够用,只是她过度担忧这件事本身了而已。

回到家以后,她笑着跟女儿说,咱们家有三床铺盖,可以轮流换,你今晚尿床也没有关系,洗个床单而已。

女儿反而有点不知所措,在睡觉前自己默默上了厕所,从此再也没有尿床。

当大家都不再把某件事当回事,事情反而迎刃而解。

说白了,就是别把事情当事儿,尤其是我们承担得起的小事儿。

更不必事事都吹毛求疵,不靠谱一点也挺好的。

父母生活得“接地气”一点,孩子的人生也就宽广一点。

孩子做错事,不必过度关注,大家都是人谁还不犯错呢?

孩子不听话,不必忧心忡忡,孩子有独立的想法不是错;

孩子有缺点,不必一直强调,你忽视了孩子也就改正了。

想想孩子这一生,纠正他犯错的人有很多。

可是能接纳他不完美的人,除了父母,又还有谁呢?

我们都应该放松自己,不妨不靠谱一点,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磕磕绊绊地长出铠甲,独立成长。

*作者:妙黛,来源: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传播萨提亚、NLP、催眠、家排、NLP教练技术、亲密关系等实用心理学,与大师相遇,让心理学快速改变你的人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