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悬赏”能有效促进产学研高度融合
【原创】
“技术悬赏”能有效促进产学研高度融合
(非特别标注,文章皆为谭浩俊原创)
记者从江苏省科技厅获悉,此间在南京进行的第七届江苏产学研合作大会上,参会企业就创新研发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公开向社会“悬赏”征集解决方案。这也是江苏首次如此大规模以“悬赏”形式求解技术难题。
据悉,自活动筹备以来,企业和科研机构反响热烈,先后有500多家企业应征上报难题线索,内容涉及电子信息、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与自动化等领域的核心技术环节,最终筛选出169个难题面向全社会发布,悬赏金总计1.8亿元。
众所周知,中国每年的技术发明、技术专利规模是非常大的。特别是申请专利,2017年达到了138万项,占全球申请专利总量的4成,位列全球国家的首位,是排名第二的美国两倍多和排名第三的日本4倍多。因此,专利的拥有量是非常多的,基础也是非常扎实的。
然而,如此规模的专利,对经济发展、特别是企业创新的作用,却没有达到发达国家那样,更多的都处于“闲置”状态,甚至走不出实验室。根据有关方面的统计,中国专利的转化率仅为10%,专利资本化的比例就更低。如此一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获得的专利,却没有能够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没有能够对经济发展和企业创新产生应有的作用。那么,专利的价值也就更多地表现在发明者本人、给发明者个人带来一些利益,而没有形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专利很大一部分都是学校和研究机构发明的,而不是企业发明的。而企业因为人才、研发能力、实验室等方面的原因,无法在专利发明方面取得更大突破,形成需要的没有技术能力、有技术能力的没有生产能力的“两张皮”现象,产学研之间严重脱节。
所以,以“技术悬赏”的方式来解决研究机构、高校和企业之间在技术合作方面的脱节问题,是非常有效的一种解决方案。如与南京大学专家团队签约的南京金杉汽车工程塑料有限公司,在企业研发实力有限,以前碰到难题经常求助无门的情况下,在“技术悬赏”难题发布后,仅用了10多天就找到了能“对症下药”的专家,使企业的技术难题得到解决。而在江苏省4日举行的产学研大会上,有9家企业进行了现场难题招标,所有专家团队都可以“揭榜”洽谈,当场就有一些企业与前来“作答”的专家达成合作意向。
也就是说,供需两端在“技术悬赏”模式下,得到了有效的衔接。不仅企业的需求得到了充分满足,研究机构、高校等技术方面的专家,也找到了更好地发挥技术才能的机会。尤其是通过这样的方式,那些躺在实验室或者闲置的专利,也有可能得到更加合理的应用。尤其是专利,发明者很多并不清楚企业需要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的专利能否在市场上得到认可,更无法受到资本的关注。如果能够与企业有机结合,帮助企业解决难题,尤其是创新能量,就能有效地实现技术转化,并在技术转化过程中得到更多资本、企业等的认可。
必须注意,要使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就必须大力度地推动技术创新,必须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能力。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的障碍和短板还是比较多的。特别是传统企业,要想推动创新,就必须借助外力,必须利用好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才优势、研究优势和创新优势。而这,也恰恰是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比较薄弱的地方,也是明显脱节的问题。因此,“技术悬赏”能够比较好地化解这一矛盾、解决这一难题。尤其是企业求助无门的问题。
如果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技术人员能够通过自己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迅速转化成生产力,对鼓励和促进更多的人才加入到技术研究、尤其是基础技术研究的行列中去,也是能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的。否则,相当一部分技术人才会转投到其他领域。而高校的优秀毕业生,也很难安心于技术研究,而只想着做金融等能够拿高薪、赚大钱的行业。有了“技术悬赏”这种新通道,高校和研究机构等的技术人才就有了发挥的空间,并可以通过这样的合作,在使自己的技术得到充分发挥、成果得到有效应用的情况下,增加个人收入,安心就会在这些科研人员身上扎下根,可谓一举多赢。
所以,“技术悬赏”能够让产学研实现高效融合和有效整合,从而使科研成果的转化与企业短板的拉问题得到较好解决,使高校和科研机构离市场的距离更近,让企业与创新的整合更好,真正达到产学研的高度整合与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