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老行业之八十】舞狮
北狮
舞狮,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古时又称为“太平乐”。舞狮有南北之分,南狮又称醒狮。狮子是由彩布条制作而成的,每头狮子一般由两个人合作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装扮成狮子的样子,做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在表演过程中,舞狮者要以各种招式来表现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阳刚之气。
北狮
舞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舞狮助兴,长盛不衰,历代相传。舞狮活动也广泛流传于海外华人社区,有华人之处,必有舞狮,这成为了扬民族之威、立中国之魂的重要仪式,以及海外同胞认祖归宗的文化桥梁,其文化价值和影响十分深远。
北狮
舞狮历史悠久,早在《汉书·礼乐志》就有关于舞狮的记载。中国民俗传统,认为舞狮可以驱邪魔,认为狮子是雄伟威严英武的象征,能驱妖降灾,舞狮有如意吉祥的寓意。故每逢年节或重大庆典活动,例如开张庆典、乔迁新居,古宅重光,迎春赛会等,都喜欢打锣打鼓,舞狮助庆。
北狮
狮舞蕴含民众祈望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百业兴旺的美好愿望。特别是临近春节期间,处处可闻排练狮舞的锣鼓声。从大年初一起至正月底,从早到晚,此往彼来,锣鼓声不绝,围观者甚众。狮舞活动既增添喜庆气氛,又有益民众身心健康。清黄钊著《石窟一徵》卷四记述:“俗新年有打狮之戏。以五色布为狮子,狮头彩画如演剧所搬之具。一人擎狮头,一人为狮尾,又一人作小鬼戴大头假面具,褐裘短衣,手执葵扇。随行十余少年,手执戈盾叉棒之具,红布结束,鸣锣杂沓。于正月朔日,至各村庄人家家庙参谒,谓之'参狮’。是日,但参拜而已,不使拳棍,至初二者以后来者,主人家令其使拳棍,则诸少年齐至广场,各逞武艺。始则交拳,继以戈盾叉拳,最后则攒刀。其器械皆木与铁为之,观者如堵。盖即古傩礼之意。按《周礼》方相氏掌蒙熊皮,四目元衣朱裳,执戈扬盾,率百隶而时傩。”
舞狮主要分南狮、北狮两种。北狮最初在长江以北较为流行,而南狮则流行华南、南洋及海外。后来也有将二者融合的舞法,主要是用南狮的狮子,北狮的步法,称为“南狮北舞”。
北狮的造型酷似真狮,狮头较为简单,全身披金黄色毛。舞狮者(一般二人舞一头)的裤子,鞋都会披上毛,未舞看起来已经是惟妙惟肖的狮子。狮头上有红结者为雄狮,有绿结者为雌性。北狮表现灵活的动作,与南狮着重威猛不同。舞动则是以扑、跌、翻、滚、跳跃、擦痒等动作为主。北狮一般是雌雄成对出现:由装扮成武士的主人前领。有时一对北狮会配一对小北狮,小狮戏弄大狮,大狮弄儿为乐,尽显天伦。北狮表演较为接近杂耍。配乐方面,以京钹、京锣、京鼓为主。河北是北狮的发祥地。
广东梅州舞狮
南狮又称醒狮,造型较为威猛,舞动时注重马步。南狮主要是靠舞者的动作表现出威猛的狮子型态,一般只会二人舞一头。狮头以戏曲面谱作鉴,色彩艳丽,制造考究;眼帘、嘴都可动。严格来说,南狮的狮头不太像是狮子头,有人甚至认为南狮较为接近年兽。南狮的狮头还有一只角,传闻以前会用铁做,以应付舞狮时经常出现的武斗。传统上,南狮狮头有“刘备”、“关羽”、“张飞”之分。三种狮头,不单颜色,装饰不同,舞法亦跟据三个古人的性格而异。红色为关公狮,代表忠义、胜利,因关羽在华人心目中又为武财神,故关公狮又代表财富;黄色为刘备狮,代表泽被苍生、仁义及皇家贵气;黑色为张飞狮,代表霸气、勇猛,故一般张飞狮只有在比赛或者踢馆挑战时才用,一般喜庆之事还是红黄为常见者。
广东梅州舞狮
南狮的舞动造型很多,有起势、常态、奋起、疑进、抓痒、迎宝、施礼、惊跃、审视、酣睡、出洞、发威、过山、上楼台等等;舞者透过不同的马步,配合狮头动作把各种造型抽象地表现出来。故此南狮讲究的是意在和神似。南狮有出洞、上山、巡山会狮、采青、入洞等表演方式,当中“采青”最为常见。
南狮配以大锣、大鼓、大钹。狮的舞动要配合音乐的节奏。舞南狮有时还会有一人扮作“大头佛”,手执葵扇带领。舞南狮之前通常还会举行“点睛”仪式。仪式由主礼嘉宾进行,把朱砂涂在狮的眼睛及天庭上,象征给予灵气及生命。
南狮比赛种类可分为高椿狮艺竞赛和传统狮艺竞赛,其中较主流的为高椿狮艺的比赛。马来西亚、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美国等地,每年都会举办世界性的醒狮大赛。而较有著名的国际比赛有两年一度在马来西亚举行的云顶世界狮王争霸赛。
中华台北代表队北狮表演
中国各地舞狮比较著名的地区有福建林坊、广东阳江、河北徐水、武汉黄陂、湖南长沙、广西田阳、广东遂溪、浙江新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