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不在酒】先致富后玩酒,才是做精品酒庄的正确道路
「本文共1122字,预计阅读需要3分钟」
长久以来,人们对于葡萄酒的印象总停留在“暴利”,“一斤葡萄才几个钱”,以为买个酒庄就立刻可以一夜暴富,走上人生巅峰,福泽千秋万代,但其实现实远比想象的残酷。的确葡萄酒在零售终端的价格比起它的原料成本可以说是成几倍的增长,但是这些多出来的价格并没有全部落入生产者的口袋,而是在流通的各个环节中被分食了。相比葡萄酒,在酒庄开展餐饮,旅游度假而获取的利润反而更加丰厚稳定。尤其精品酒庄,在规模限制的情况下,很多时候,葡萄酒生产带来的利润其实并不理想。
摆正心态,细水长流
来看看偏远的西澳人民是怎么做酒庄的。
西澳的酒业历史其实并没有非常悠久,如果不算那些零零散散的家庭后院式种植,酒庄的兴起基本是从上世纪初开始,对比澳洲的其他产区或者欧洲国家,可谓是真·“小鲜肉”。然而西澳众所周知,是睡在矿车上的州,矿业带来了繁荣兴盛也带来了可观的财富积累,同时也惠及了各行各业,尤其培养了酒庄“不差钱”的气质。
玛格丽特河产区里的Aravina Estate便是矿业第七代家族传人Steve Tobin对田园浪漫生活的理想地。除了主营的葡萄酒之外,这家酒庄还经营餐饮、婚庆、活动举办等业务,而它最吸引人的独特之处是,Steve将自己收藏多年的古董豪车,与冲浪主题画廊相结合,供前往酒庄的游客免费参观,没那经济实力根本做不到。
对于酒庄来说,如果是一个新建的酒庄,刚开始的一两年可能是完全无法从生产上带来收益,人需要和设备磨合,葡萄需要和人磨合,刚开始一定是满满的试错过程,很多酒庄会选择不发售最开始的成品,就是因为它们于心中所期望的可能相差甚远。
即使开始有稳定的成品可以开始出售时,每年对于葡萄园的维护,高昂的人工成本,加上前期的投入成本,回本也是以十年计。更别说西澳酒庄的“土豪式”运营,品酒室要按我们传统风水理论建造,又或者有精心修剪维护的超大庄园。
所以玩精品酒庄还是讲究一个细水长流,不要做“暴富”的打算。
正确的精品酒庄打开方式
The Australian newspaper去年发表过一份澳洲财富250强,略一扫这份榜单就可以发现,在榜和葡萄酒行业相关的人,除了John Casella及其家族(著名的Yellow Tail的拥有者,旗下还有Peter Lehmann,Brand‘s Laira,Morris等)是“土生土长”的葡萄酒人,其他葡萄酒人都有一个共通的标准——他们都不是做葡萄酒起家的。
虽然葡萄酒的属性是食品饮料,但是它却是食品饮料里面稍微奢侈一档的产品,非必须,有品尝门槛,充满科学性,又充满文化性。即使比起同为酒精饮料的啤酒烈酒,它仍然处于一个微妙的定位里。那么做精品酒庄,就更要能够“微妙”地找准打开方式。
毫不手软地前期投入,不遗余力地后期维护,除了酿酒,也在艺术,旅游方面多点开花,细细打磨一个全方位立体地品牌。
Leeuwin Estate的艺术陈列,该酒庄一直和艺术家广泛合作设计酒标
精品酒庄,其精品并不只是体现在价格上,更多的时候,是酒庄所营造出的气质,而气质是需要精力和资源去打磨的,以“不差钱”的心态去打造,才能够打造出不差钱的酒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