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春锦先生讲解《道德经》 下
天地犹如大风箱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到底是指什么?看一看天地之间不也就是空的嘛?这个空间就是空的,就如同民间的吹火筒一样。就像一个皮囊一伸一缩,不断充空气又放气;又像风箱在一推一拉之间,以气来吹火助燃是一样的道理。'橐',就像吹火筒管中间的空间,天地之间的动静出入与风箱的道理是相同的。人间许多工具物品的中间也是虚空,所用都是这个虚和中。
天地造化的运化道理,就和风箱一样简单明了。我们很多人到处找去寻,想破脑袋的想要找到天地间最好的道理,而对在我们眼皮底下的《道德经》所讲的道理却视而不见。'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不就是个空嘛,不就是个中嘛!只要将心里面的阴我、私欲都放下来,不就是'橐籥'?不也就认识了'天地之间'?我们始终没有明白这个非常简单的道理,所以就不知效仿天地而虚其心。只有效法圣人的虚其心,达到'淳德'的'不仁'境界,才能进行自身性命的再造,才能实现复归于道。天地之间用中,才有天气的下降,才有天德的滋养,地气的生升,才能长养万物。天德之气升降往来于中虚的空间之内,从而化生长养天地中的万物,这个道理很容易明白。但是人就是处在后天就和看电视一样,眼睛只盯着电视画面上,喜怒哀乐欲都集中在这个小小的屏幕上,但对中间虚的传输却不屑一顾,从来不去想它、不去解读它、不去理解它,这个道理很简单。人类重实不重虚,如果完成这个颠倒,一旦重虚,就能破自然造化的奥密,能够仿效天地的造化。
在这个空之中,天德地气的升降往来,可以说是天地化生长养万物的根本,没有这个空,没有这个虚,那儿来的实呢?人类天地的原理也是一样的道理,看看头脑里面颅腔,叫这个腔都是有原因的。为什么叫胸腔?因为这个腔里也有空间。腹腔里面也是中虚,也有空间。这三腔都含有空间,那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把握好内天地,用好这个个空间呢?为什么就做不到仿效天地,对这三个空间都要善加利用,以融合天理。
效天法地造心身
一旦我们的心调实到淳德和道德天理,进入虚心的状态,那么我们这个内环境三腔中,大脑也好,心肺也好,腹部的胃肠也好,他们都会虚化。如果把握住这个内天地,那么心中的道德能量下降,阴跷的地气能量能够生升,这个内天地的造化和生命的再造也就在其中了。在人体体内顶天立地的这个空间,这个心腔以及腹腔之中,这是第一个天地空间。这个空间把握住了没有、认识到了没有?因为这是把握认识内天地的前题,人心降,阴跷这个地中的地气生升,这一来一往之间,就能化生你的新生命。这个天地的秘密就在我们体内,就在自己身中,为什么不去效仿呢?真正的效仿天地,首先要人心合天理。
对'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的解读和思悟,首先要归到我们的心身里里来,天地的道理,天地造化的道理,就在虚其心才能实其腹。人的心不能虚空,就不能涵养道德,五德也不周全;五德不周全这种缺失状态,怎么可能德气下降呢?德气不下降,地气也就不能生升,内天地的正气不能升降,这个内环境的造化就难以出现,' 实其腹'也就终成泡影。所以修心、修德、修虚、修中,才是内环境中生命再造的根本前提。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我们研究《道德经》一定要撑握好这个前提、这个根本,须臾不离,不能离开造化的根本,不能只重方法,要归到心上面来。修养道德,培养道德,在仿效天地和圣人无心的'虚而不屈'。因为这个虚,道德能量才会不屈,没有阻碍。这个心中之'屈'是阻碍正心、正行的障碍,正是因为有虚的前提,心中才能朗明照,与所有的众生一心一体,没有阴阳的制约,无量光明。这个心只有化在众生之中才能虚,这是天地的德性特点。
天地之间什么都能包容,她生了好坏、生了美丑、生了善恶,生了良莠了吗?没有。她没有任何分别心,连那个不起眼的刍狗都视同万物一体,一体万物,这种虚空心才是'不屈'的前提。只有这个'不屈',有了这个前提,天德地气才能顺畅地流行于天地之间,没有任何阻碍,完成由于太极顺化而生生的变化过程,在'动而愈出'这个运动过程中,天德下降、地气生升的反复变化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万物越来越多,天德和地气的释放越来越多,这个世界也就越来越繁纷的万物,越来越复杂的世间。因为天地长养万物,化生万物。天地的光炁在动,当然是'动而愈出',这种状态是天地正常的必然化生过程,也是圣人顺化众生万物的演变过程,是一个无穷无尽的过程。正是因为这些自然特性。正是因为天地的'虚而不屈',才使天地'动而愈出',才确保了这种动,使这个动不屈,没有阻碍,没有阻制,自自然然,变化无穷。
天德地炁绵不绝
大宇宙还在不断地膨胀运动当中,是道在主载着这个运动和变化;道也在化生长养我们内环境中的天地,关键是这个橐籥是否能够参开?是否能够跳出法来看我们的内天地?能同步去内观与实践,去思悟,去自我解刮,寻找自己道德修养水平、修养状态的差距。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什么叫'多言数穷?'天地造化中道的妙用,用再多的语言或文字进行表述,也没有办法穷尽她的深刻内涵,即是以天下之竹为笔,竭尽西湖之水为墨,也难以言表其中无穷的奥妙。但是,这些大道的真理又是至简、至于、至朴,要在我们体内的天地之间当中实践,也就是说一定要去实践'观之于身而知气',观心、观中、观虚,重中、重虚才是最正确的路径。
证道是一门在自己体内自己全面实践的科学。多言、空言都是耗精败神的余赘,没有多少实际意义。这才是'多言数穷'的本意。想一想古往今来研究《道德经》的人,可以说多如牛毛,写出了很多很多的方法论与理论探讨,但实际上既使你把山上所有的竹子砍下来作为笔,把西湖的水作为墨汁,也没办法把她写穷尽、写详尽,只能是越学越糊涂,越参越迷茫。为什么?因为没有抓住根本,没有抓住心,而只在方法上面穷谈穷究,偏离了根本,偏离了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偏离了站在本性自如、站在众生心的无私无欲这样一个高度上研究《道德经》,研究自然规律。所以才洋洋洒洒地留下了船载车拉那么多的探求论著,但也没办法探到她的本质内涵;既是我们花上一生的时间去研究,要从这二千五百年以来人类对道德探求的理论中弄明白道德的真面目,也只能是一种祈盼,是一种复归于道的总愿望,要把她解释清楚是很难的。
老子早已预见到后人会在领悟《道德经》的理论方法当中捡芝麻丢西瓜,所以才深刻地指出了'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直指根本,直接触及到正道的实质当中来,不主张在多言、妄言这些细节枝叶上面损精、耗气、败神,而是要'一勤,二俭,三不敢为天下先';要俭气、俭言、俭于事,一生无为,一生都要节俭。俭下来干什么?不如守中。因为再谈下去、再研究下去是没有穷尽的,也无法穷尽。
天地生养万物,所有的万物各有其特性与特点,都有它们复归道的过程和方法,虽然会各有不同,但是都不离根本。把握住了这个,就把握住了证道、进道的前提,也就把握住了根本。老子还在这里直接指出'不如守中',就是说:要想真正明白这些,讲不完,写不尽,还不如在自己心身内实践求证天地间这个中,牢牢把握住修中的理论和方法,遵守修中的根本法则,逐步地实践用中、体中、尊中、悟中、用中、大中、修中、贯中、正中、观中、合中、通中、解中、法中。把这个'中' 字贯彻到自己的心身中,把握住天德之气这个根本,积聚天德地气的物质能量,在自身内天地进行全面地求证和实践。
实现这个'中'的顺观逆观,关键是要把握住 '中'的天德地气这个根本性的道能物质,这才是道德修养、圣人之治的根本。离开这个根本来谈方法,那就失掉了道的根本性宗旨。当然,任何事物都离不开这个 '不如守中'的'中'。《德经》第一章里讲了'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这个'忠'与我们修'不如守中'的'中'的差别在哪里?希望每个人都要注意去体悟。没有完成忠诚的'忠'的转换,那么这个'中修的中、守中的中'也都难以实现。其实这个'忠'就是忠心的'忠',把心放下,放在这个'中'字下面,把人欲私心压住控制住,用这个守中的'中'来压住这颗人欲私心、妄心,修这个心,使心字处下,让中字处上。
要在心中和大脑皮层里建立起正觉、正念、正识。只有心处在这个'忠'的修证过程状态里,当这个'忠'里面都是正觉、正念、正识的时候,才能够体悟到上面这个'中'字的深刻内涵,这是'不如守中'的前提和基础。
'忠化中修',也就是说由后天转入先天,由有为转入无为的必然过程。如果没有前面带心的那个'忠'字来建立正觉、正念,修持五德,重视道德的修养,这个德性由阴向阳的全面转换,接近全德和淳德的状态就难以实现。没有这个心的'忠',也就难以真正的把握'中'。这是从'不如守中'这个前提来分析如何仿效天、仿效圣人,学习他们在心里去实践的具体方法。'忠信'是不是薄?人心是不是还在迷惑、还在迷茫之中?一旦把前面这个带心的'忠'能牢牢树立起来,修到无心的'中'也就容易进入,这是由有为转入无为的必然过程,需要我们在坚苦的实践中去完成。
第六章谷神
原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讲解:
这一章进入了《道德经》体用阶段的解释。《道德经》具有极强的务实性,在对政治家讲解《道德经》的时候,有结合政治思想、哲学思想进行讲解的方法;对商人讲解《道德经》的时候,又有紧扣商海的浮沉进行讲解的方法;对社会讲解《道德经》的时候,又有结合社会的内容进行阐述的方法。在这里我们是讲解《道德经》,首先要掌握一般性的字意、词意。第二,就是结合心身内天地环境、内道场环境来讨论《道德经》的实质。这是因为各类天地是不同的,社会有社会的天地,国家有国家的天地,自然有自然的天地,我们内环境又是一重天地,都有各自的一些特点。所以我们在解读《道德经》众多学说门类进行阐述的时候,要注意《道德经》的这种务实性。特别是进入到道的体用状态之后,在体用阶段期间,就要格外注意区分,千万别胡子眉毛一把抓。这样我们才能比较确切的解读领悟,使自己的身心真正结合道和德参悟和实践《道德经》。
谷神不死法道性
“谷神不死”这四个字,两千五百多年以来解释的人非常多。光这个“谷”字,解释就五花八门。记得我曾站在两个不太高的山之间空地里的时候,自己对自己说: “此乃谷也”;当站在两个陡峭山之间的空地的时候,自己又对自己说:“此乃冲也”。实际上第一段的“道冲而用之,或不盈”的“冲”,和这里 “谷神不死”的“谷”,意思是相同的。
在两千五百年以前,古人在形容事物的时候,都是在接近“道”的这种状态,来阐明“道”的思想,而且是将理和形结合在一起来进行表述的。一定都是借人们能看到的物体、看得到的东西、看得到的现象来阐述这个道。为什么拿起一个杯子,指着这个空杯子说“这就是道”?为什么站在两山间的空地上说“这就是冲”?为什么站在两个陡峭的山底之间说这是“谷”呢?这就是一种以形喻道的方式与方法,这种讲学方法现在已经丢失了。
我们的思维要跳跃到两千五百年前来看这个“谷”字,就不难理解。对这个“谷”,我们现在用虚、用空来直接进行解释,反而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但是在古代如果直接用虚和空来说明道,实际上是不科学的。因为在古代先辈们都是紧密地将显隐结合在一起来论道、来讲德、来谈道德实践的。什么“吃饭称之为谷”,“体内有个神请它吃饭才能活下去”……这些解释都是牛头不对马嘴,降低了《道德经》本身的那种层面。老子在写《道德经》的时候,特别是这部《道经》,是站在一种道的境界、德的境界中来描写、来运笔、来阐述的。他怎么可能将道德的纲领性理论降低到某个局限性的小物体上来进行描述呢?如果只是在某一个点上阐述道德,那么肯定就不能具备“经”的力量,也不能流传千载万世。
所以对这个“谷神不死”,首先就要紧密结合道的实质、道的表象、道的外化等等情况,整体地进行阐述。老子在这里用“冲”、用“谷”,都是隐显共论,把握隐显的一种整体系统观。这就是阴阳共观。意在教育我们后人,在观察事物的时候不要偏执。但是我们现代人观察事物、描述事物和讲解事物的时候,常常只是注意显态,不注意隐态;只注重实性的,不注重虚性的。这是因为文化延续到现在,由于人们的意识逐步演化到后天主事、智识用事这样一种状态以后,距离道、距离德已经很远了的一种很自然的表现。不仅在这里解读《道德经》要注意掌握这些关键性的特点,而且我们只有跳出阴阳来学习《道德经》,才有可能读懂她、读通她。只有把智识放到下面,把慧放在上面、放到前面,才有可能较好地、更多地吸收《道德经》所阐释的内涵。
“谷神不死”。是说在“虚”中、在“无”中,存在这个“道”,她分化无穷、变化无方,所以谓之“神”。这是一种道的特性。是客观的事实。我们必须把握住这个虚空里面的“神” ,她是不会消亡的。“不死”,就是不会消亡、不会消失的意思,“谷神不死”就是说每个人的谷神是永远不会死亡或消失的。因为他是客观的永久性的存在。
玄牝之门徼妙间
“玄牝”。谷神的永远存在,就称之“玄牝”。这是进一步展开讲述谷神。“谷神”永远存在的作用和意义,就称之为“玄牝”。这个“玄”,我们在第一章里已经解读了,她是“妙”与“徼”的一种合称。如果把“妙”和“徼”结合起来就好掌握了,“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意思就容易理解了。我们这个三维空间也好、四维空间也好,更高的空间、多维空间里的所有景象、物质,都称之为“玄”。这对于我们三维空间的常人而言是不可理解的。
“玄”应该简单的理解为太极图弦线的另一侧。“牝”就是母。古代将“牝”比喻成为雌性的动物。太极图的阴侧作为虚态,可以说是玄学之母。 “玄牝”也就是玄学之母,师宝、道宝也隐含在其中。“玄牝之门”,也就是玄学、玄门、道路、门径、门户、关窍。要了解玄学,要能步入这个玄、通透这个玄,就必须找到它的门径、门户、关窍。“玄牝之门”在哪儿?“是谓天地根”。你摸着了它,就知道了天地之根。这个“天地”,就大的范围是指大自然、大宇宙;小到人的身体上来说,是指身内的小天地;简单的表示就是阴阳。“玄牝”是天地万物、人类社会的根,这个“根”是指的根本、根源、根地和起始,只有通过这个 “玄牝”门,才能了解、掌握天地之根。
“绵绵若存”。“绵绵”是一种渺渺冥冥的意思,其实也含着无穷无尽、绵绵不绝、绵绵不息的意思。“若存”是始终存在,而且有绵绵不绝生存这样一个意思。 “不勤”,这个“勤”在这里是“尽”的意思,是无穷无尽,永无穷尽。当你掌握了谷神,了解了玄牝,摸到了这个门,在天地之间就会处在一种“绵绵不绝、渺渺冥冥、无穷无尽”的状态。保持住这一状态,那么你就步入了真实的了解和实践“谷神章”这一段话里带给我们的道用无穷的境界。要体会这个道,运用这个道,在我们身心天地里产生一些变化。
你画一个“O”,再在“O”中间点上一点,⊙这就是“谷神”。 “⊙”圆圈中间的空虚并不是顽空,不是妄虚,而是其中有精。这个精是什么?是神,这就是内功界对“谷神”的解释。这里面有众多的师,圆中这一点就代表了师,也代表你自己心中的道与佛,她是纯阳性的东西,纯阳性的真意。抓住了这一点,求证到了身中的真阳和身心系统存在的真阳之神,就能够永生不死。能达到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就可以始终处在那种妙与徼,乃至于玄妙、神妙、奇妙、仙妙,你都能够把握住。掌握了这些妙,就能验证你体内的天地,并且能寻到其中造化的根源,进而处在一种“绵绵若存”的状态,那你就会处在无穷无尽的“玄牝”门中,“谷神”的变化也就自在其中。关键是要把谷神、也就是 “⊙”其中的这一点把握住,这一点就是造化之门。所谓“玄牝”,也就是造化,是天地自然造化万物的门户,是道之体用。不论是佛家的“正眼法藏”,还是道家的“玄牝之门”,说的都是一个意思。这是一个进入虚中,进入空中,在虚中求显、证显,在空中破顽,必须要达到的内证基础。不达到这一步,你就无法合道,这才是我们要掌握的关键点。
“玄牝之门”对于我们身内这个太极而言,它就是太极的门户,是体内的玄关,也是通灵达神之地。这个门要我们自己在体内去证,你证到了体内的这个玄关,摸到了玄牝之门,那么内部的变化也就自在其中。在理性的参悟还没有掌握之前,那么对后面这一层一层的玄牝之门、天地之根,也就无法整体地把握住。只要对谷神有了根本性破解,只有认识到它的现状、状态和在体内的变化总纲,再来求证玄牝之门、天地之根,那就一切迎刃而解了,也就会很自然地到达通灵达神的境地。
法天象地归本根
对“天地根”,我们可以展开参悟一下。人体的心为天,阴跷为地,或者说心为天,肾为地。在整个体内观察一下,“地”只有一个,“天”却有多重。虽然说 “地”是一个,但如果展开他的场性,也是重重的“地”往下肢伸展,存在于小腹区和下肢这个区间。但是看“天”却是多重的。在前一段时间学习讨论《道德经》时,有人对这个“天”的基本词义还没有参破开来。例如第一阶段内天地是指的什么?心中的阴液下降,地户的水中真阳上升,在下丹田这个地方结合,这是一重天地。这重天地在《丹经》里谈的比较多,《灵宝毕法》里也描述了。地距离天有多远?天距离地有多远?如何去结合它?这一重天是指的哪一重天?它与外环境、我们所处在的自然环境怎样对应?都应该好好思悟。很多人只认为太阳系是我们的一重天,实际上这是一种局限性的认识。太阳系只是一个小环境之天,它只能描述这一小重天星球的一些状态。而我们体内要达到的第一层天,是指的以北极星为中心的那重天。晚上抬头看看浩翰夜空中的北斗星和小熊星座,在北斗星和小熊星座之间有一颗星叫 “北极星”。在太阳系和地球上观察这一重天,是以这颗北极星为天心,来推断包括太阳系与地球上的气机运转、运动和变化,它是一个巨系统;也是道家重视的一重天。这一重天与我们体内的天心和地根要相对应,首先要达到一种“绵绵不息,无穷无尽”,使内天地的天气下降,地气生升,完成这个小天地的通畅基础。
我们的全身都是道的产物,是德的生化。道充盈于整个自然界,源于宇宙的核心,三十六层天的框架尽在其中,都在里面。当内环境的心液真阴能够降下来,肾水的真阳火能够上升,这对真水真火能够扭结在一起的时候,那么你就能很自然地跳出以北极星为天心的这一宇宙空间、这一重天对你的制约,你就能很自然地进入到宇宙的核心,与整个自然、整个大道和淳德进行同步化合。对我们人身内环境来说,这个基础是首先要把心修好了,把命修好了,因为这是一重基础性的天地。人体胸腔里的气和腹腔里的精能够结合了,能汇化了,你才能够具备与更大的宇宙空间化合的基础。没有这个过程就是妄谈、空谈回归宇宙的核心,因为你没有那个能量,没有光炁,只是一种空的、虚的,缺乏能源基础。在这个空内环境的基础没有完成之前,如何去修大脑中的变化呢?当然就显得非常乏力,非常困难。因为你丢了下面练精化气的这个基础,丢失了心液下降、肾阳生升这样一个变化前提。为什麽很多人坐禅一生也没有感悟到佛祖当年那种得道的状态,就是因为对这个“天地根” 还没有摸着,对“玄牝之门”还没有掌握和了解,只是单方面在认识上、在心灵中去化合是不足的。
“谷神不死”在我们内环境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内环境的虚空,在哪儿空?在腹腔当中有空,在胸腔当中有空,在颅脑腔中有空,三个丹田皆有空。这种虚空里面有什么?有你体内的诸“神” ,它是客观存在的,能将他证到不死而长存的状态,那就是你的“玄牝”。掌握了这个“玄牝之门”,从而掌握内环境中的天地之根;然后你才能在那种“绵绵若存”的无为驾驭有为、控制有为的状态中,主宰自己的内天地和后天的有为状态,那么你就能用之不尽,享受一生,享受这个“谷神不死”所带来的生命再造的好处;并通过他终而完成体内多重天的变化。
如何解脱内环境五行对自己心身三界的制约?什么叫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呢?就是要对身中的三界――头、胸、腹实现由后天向先天的转化,跳出自己心身内环境的三界。 “五行”更容易理解,就是金、木、水、火、土,心、肝、脾、肾、肺,以及它所主宰的体内其它分支系统,这些都是在五行的范围内,并受它的束缚制约。为什麽有人实践了一段时间以后,就能内观到自己的心肝脾肾肺中的金木水火土这五行中所出现的那种腐败、松散、退化现象,并在那种内功状态下及时把它请出去,然后又从宇宙中获得道德的能量进去,便又产生新的、亮晶晶的、充满活力的金木水火土?这是因为在内环境清除了阴五行对你的制约,所以就能不断从自然界获得五行的质元物质,对内环境进行新的五行质性置换。当这种置换定期地完成,经过九次不虚的变化置换以后,才可能达到“不在五行中”。不依靠本身证出来的“神” ,不跳出你自己形体这个三界的制约,那么这个五行的束缚你是没办法逃脱的,就只能始终在五行当中分裂下去。我们解读这一段的时候,就要实践“谷神”的真正不死,就要掌握这个“玄牝”。要摸着“玄牝之门”,而且要推开进去,要全面地去实践内环境“天地之根”的变化。
绵绵若存穷不尽
“天地之根”不外乎天心、地根,要在自己身内充分地实践“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这个“勤”虽然说是“尽”的意思,但对于我们锻炼而言,它不是执着,而是自然变化。现代人解释这个“勤”,与古代先辈们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不勤”也就是不执着,那么它就会自然的生发。如果你用后天的力量、后天的意识去干扰它,那样反而就脱离了道德的平易、自然。要使动静处在一种与整个自然同频共率状态,气机就会得到很自然的、无为地变化。在没有获得之前,当你还没有达到 “绵绵若存、似有似无”这样一种高标准的内环境自然变化状态时,变化的效果就不明显。在基础阶段、中级阶段,这个“勤”字的本义就是要运用,还不能舍这个 “勤”;如果舍掉了,就不可能无穷无尽,也达不到无穷无尽那种状态。这是对这一段基本的解释。如果这一段不掌握好,那么对下面第七章“无私”所阐述的问题就难以理解。
在内环境验证《道德经》的实践过程中,必须要把“谷神不死”的本义、真义掌握住,然后再来展开理解《道德经》所阐述的其它具体内容,也就很容易领悟,可以一环扣一环地展开了。对整体观、系统观的原则一定要把握住,不要断章取义。如果没有整体掌握而去断章取义的解释,那肯定是风马牛不相及。一旦我们整体去观、整体去研究,那么这个过程就比较容易得到。
心液下降火中水
第六章一共分三段。第一段:“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第二段:“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第三段:“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这一章关键是前面两个字--- -谷神,前边是讨论谷神。要想掌握这一章,首先就要把“谷神”弄通弄懂,结合圣人之治的方法论来分析她,就比较容易掌握。这个圣人之治的方法论,她是由理气科学和理形科学两大系统共同组成的。其中,理气科学范畴中的精、气、神,是人体内环境中先天三宝,是一种无形的,在无为状态下才可观、可感、可见的物质,是生命的基础物质。精、气、神相互间的由量变到质变,都是一个必然过程。无论她是顺变,分化下去,消耗下去:还是逆变用来升华,当量积攒到了一定阈值以后呢,就会发生递质性改变而升质。这个递就是传递、升华的意思。我们体之于气,关键是要体之于身,所以说“体之于身而知气”。在体之于身而知气的过程前,还有一个炼精的问题。这个精要转化、升华,才能验证到体之于身而知气。圣人之治的方法论,当感悟到心的阶段,将“虚其心”逐步地加以实践,也就是将心灵中的阴五行置换成为阳性的五德,使五德的成份真实地升高、升质,使心中具备心液,这个心液就是阳中的阴精。因为心属火,要使火里面浮出水来,浮出这个真东西。这个真东西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五德所产生的能量液体,古代称之为“心液”,这是心里面的水,是火里面的水。如果内环境中后天过于浓厚,阴五行过分强烈,那么这个“虚其心”就难以做到,“心液”这个内天地的天德,也就无法诞生出现。一旦这个“虚其心”真正地做到了,那么也就完成了体内的“天德下降,地气生升”的基本过程,心液也就容易出现。抓住了用中以及“和其光”以后,也就很容易、很自然地进入到第六章所描述的“体之于性而知神”的修真生理变化阶段。
虚无空中谷神运
“谷神”是圣人之治实践者的谷神,而不是一般人的谷神;当然这个谷神有能量级别层次高下的区分。我们在展示《道德经》的方法论中,曾将她称之为培生性性体系统。在培生性体过程中所诞生的不同级别的性体,这就是“谷神”。“谷神”有两层理念。第一层理念:就是这个谷神是指的虚中,指的无为中,指的众妙之门中,在内环境中存在的真我本性。这个真我本性就是培生性性体的高级阶段,是高级的培生性性体。其下面还有几个量级稍低、作用范围稍小一些的性体。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抓住真我本性,基本上也就抓住了整个培生性性体系统。这层含义主要是阐明,真我本性存在的环境特点是处虚、处中、处无,而不是那种可名状态,有欲状态。无论是内环境,还是身体环境,“谷神”都不是在有为和后天状态当中。我们应当将她的第一个理念掌握好,那就是:“谷神”的“谷”指的是一种环境状态,这种环境状态是无为的,是虚中的,是空的;而不是后天的、有欲的,不是可名可道的。我们用无极圈加一点“⊙”的象,来表述谷神的客观存在性。那么中间的这一点,就要靠长期的实践进行求证,把她展开来,使谷神能显现在内环境之内,或者外环境之中。用无极圈中间加一点的象来展示谷神,就比较容易直观性地理解和掌握。把这个“谷”掌握好了,把她的理念悟透了,有利于我们掌握整个“谷神”的深意和内涵。
“谷”与“冲”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指的虚、中、空,与山冲山谷的理念接近和相似。缓山之间为冲,陡山之间为谷。一般称之为谷的都是指的中间大,出口狭窄。用我们人体做比喻,口就是这个山谷的进口,肛门就是山谷的出口,而人体整个中间的空腔都是这个“谷”。把这个概念掌握了,那么理解这个“谷神”也就不会乱来了。传统语言中就把肛门称为谷道,五谷杂质排泄之道。我们的真我本性生化无穷,也就是指的“谷神”之神,因为这个神是趋于一种状态,她只有在虚或空当中才能自由生成和发展,一落入后天就会产生损伤和损害。所以,她必须在特定的环境状态中才能生成和发展。对于谷和神之间的辩证关系,从理论上要把她区分清楚。谷神是为道所用,而不是为人所用。人之所以要证出谷神,因为她是为你自己的道德状态启动的先导和保证。如果像某些人为了追求特异功能,妄图使自已的谷神为人所用,为人欲所用,那无疑是背离了这个虚,背离了这个空,背离了这个中,就没有不摔跟头的,没有不败倒的。即使培成十个,也难以真正把握住“谷神”的不死。
谷神的第二层理念就是方法论。这个“谷”,是指的人长养身体所依赖五谷粮食,就像人们平常说的,人一生靠吃五谷杂粮而生存。在这里所指的意思,是说我们在心中修道德,在人体这个空谷里攒簇五行和合四象,培生性体而修真我。
是人们修养道德,掌握观妙和进入“众妙之门”的门户;谷神又是实践“玄之又玄”之母。这个“牝”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指门户,一个是指母性,能够诞生繁衍后代的母性,这是两层意思。离开谷神的生存和存在,道德就难以进入众妙之门。没有谷神的培生,没有性体系统的诞生和成就,就只能始终停留在炼精化气的中级层次之中。这就是天元金丹方法论的关键所在。如果没有性体的培生,必然会困在“体于身而知气”的基础状态之内,也就无法通明达虚,难以进入到中层与高层之中,这就是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谷神”两个字,整个性体系统,我们在系列教材中都作了大量的论述,详细地剖析了她的好坏优劣,包括如何摆脱可欲和有为的制约,用正觉正念进行佛化等等,实际上都是为这一章的全面展开而铺垫。请大家注意掌握好这个结合点。为何说《道德经》的学习实际上是对十多年来我们教学工作的一个回顾,一个总结,一个浓缩,也就是这个意思。如果没有前面教材对性体系统理论的阐述、研究、学习、实践和验证,那么读到这第六章,你就会茫茫然而不知,或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说基础是根本,不重视前提基础,要想读通《道德经》就比较困难,也很容易错误地解读《道德经》内涵的真实原义,而产生纷乱的、杂芜的一些错讹误区。
玄牝之门天地根
我们再看第二句“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第一段讲到了“玄牝”,第二段这个“玄牝”呢,她是承上启下转到第二段。这个“玄”,就是“玄之又玄”的真理,是《道德经》第一章所言的徼与妙。“同谓之玄,玄之又玄”,是指的这个玄之母,玄之又玄的门。 “牝”在这第一段中主要是说:培生性性体系统,她是我们探寻大道,修证道德,复归于道的这一玄学的母亲;没有这个母亲,我们就难以有众多的性体知识和环境层次。总而言之,是指的整个玄学理论与方法真实不虚的实践和提升。最后一句是在强调谷神对修证道德的积极意义,以及她必不可少的作用性。把这一段研究透彻了,再来看第二段就比较容易解读。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第一段已经解读过“玄”是玄牝之母,这是谷神的重要意义;也是研究实践《道德经》,进入众妙之门,“玄之又玄”的更玄“之母”。这个“玄牝”紧接着又转到第二段,“玄牝之门”这个门,当然是指的门户,也是指的诞生谷神的门户。“是谓天地根”,是指玄学的门径和道路,是指修真的门户和关窍所在,这些都是称之为“天地之根”的地方,外环境大天地和内环境小天地的造化根源和起始之处,都称之为“玄牝”。掌握和把握了这个门,那么性体系统的培生、养炼、道化等等一些变化,也就都在其中了。而不要单纯地在天和地上下功夫,也就是应该在第一阶段验证“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在完成了这些变化以后,就会自然地转向天地之间的一种橐龠,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知这个中,守这个中,在虚中态中转向培生自己的性体系统,并将其尽快地启动起来,而不要死死地在目前下功夫,也不能只在地户上下功夫,不能执着于某一点不放。在每个阶段、每个区域一旦完成了,都要及时转向更深更高的状态和环境当中,进行大系统性的变化。既不要老死在山根之下,也不要困在地户之中,而是应该紧紧把握住系统论,转向系统性的性体系统而养炼心身。
我们法天法自然,而天有多层,没有办法在每层天都去进行细致入微的研究。在我们体内的“地”,每个人只有一处,但要真正完成道化,就必须把握住“玄牝之门”,因为这个门是天地之根。把握了“玄牝之门”这个门,那么“谷神”的一切变化也就都在其中了。所以说修证实践《道德经》,修养道德之心,关键是要找到这个天地的根,才能摸到“玄牝之门”。谷精的转化在这个地方,精气的生成在这个地方,山谷的化合在这个地方,元精的诞生也在这个根上面,在这个门里面。所以说“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谷神”之所以永远不会消亡,就是因为她的起始都是进入众妙之门。产生谷神、进入众妙之门的门径在什么地方呢?这个门就是诞生天地根的所在,就是内天地元炁往来的门户,她与道的特性是一样的,只要掌握了道的特性,再来掌握这个门、这个根,也就会一目了然。道的处虚、中、空、无的根本特点,也就是这个门和这个根的根本特点。离开了这一基本原则而来谈这个门,谈这个根,那肯定就会产生邪见。人体内天地的根源是什么呢?这个内天地的根同样是虚、无、空,中、谷,她有这些特点,有道性的特点。这个门是天庭的中心,有变化莫测之妙,所以也是古今难寻的宝贝,凡是得到了这个根和门者,也许其就可以超凡入圣。当然这其中虚其心是基础,是前提,所以前人说“十年炼已”。炼已炼得好,再摸到这个门,找到这个根,就可以超凡入圣了。这个根、这个门到底在什么地方呢?人体内谷的中央,上冲门、下冲门、前冲门、后冲门这些妙地,又是什么呢?这中间又必然有门,众多门中,此门不可以实见其真面目,不能以后天的主观意识来窥见她的真面目,所以说这真是一处众门之门,也是身中最重要的众妙之门。
抟气致柔观妙真
我们在实践《道德经》,完善自己心身的整个过程中,积炁在此,精化炁在此,培性体在此,结丹在此,无中生有,都在这个根地之处。就像胎儿在母腹里一样,全凭这个脐蒂连接母体,承纳气血进入胎儿的体内,血进入了肝木,气进入了此门,逐渐地给养胎儿全身而生长发育;当瓜熟蒂落,呱呱落地,实心一体,这个门、这个根里的真炁也就散发全身,孩子就不太怕冷,四肢都是暖洋洋的,表现出了很高的抗寒能力。为什么呢?她的阳和之炁都散发在四肢全身,也就是这一点真阳透散全身的作用。但是由于识心落入后天以后,这个根、这个门又要渐渐地封闭,如果得不到真传,终身再也难以寻觅这个门、这个根。你看这个门、这个根是不是很有意思?上通天门,下通地户的铁门;前面通到神门,后面又通到命门。上下前后都是门,是一个非常富丽堂皇的庭院结构,四通八达。把握住了这一块,也就把握住了这个“玄牝之门”和“天地根”了,这正是体现出了虚、空、无,体现了这个“谷”的特点。把握住这个原则,高度地重视她,并且在里面真实不虚地完成相关的实践。而不要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浅尝即止。要在这里面做一番文章,那么这个门、这个根也就真正地启动和运用了。
“复返胞中似可笑,专气致柔观真妙”。这两句话就是告诉我们上乘道德修养者,今生就得复返胞中的那种状态。胞中状态是什么状态?先天状态。在这各状态下去抟气致柔,来观这个灵根,观这个门,观这个根。一天一地,如果没有天地的根蒂,造化不生;万物没有此根蒂,则难以生生不息;人如果站在这个根蒂处不聚气于内,也难以复返到先天。离开了这个根与门,终难以实现长生,难以复归于道。如果我们寻到了这个门,并且真正认识到了这个根,就会进入这个门,把握住这个根。
这个根上通到哪儿?下通到哪儿?前后通哪儿?周围几根几缕?如何从这里传输到其他地方?在这里如何真实不虚地变化?又是如何完成转换的等等,这些盘根错节的内在真实变化一旦破掉,那么“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也就自然地把握住了,而且能进入系统性地全面修证。这一段深入地阐述了这个门、这个根对谷神的重要意义。
因为要夺天地造化之功,离开了这个门,离开了这个根,那就是空谈,就是一种虚妄。但是又不能孤立地看这一章,回头再回忆一下,一定要把一、二、三、四、五这五章全部实践后,自然地迈入到这一步来。如果把前几章都掌握好了,真正做到了“虚其心,实其腹”,仿效天地,仿效圣人,那就可以真实不虚地做到“谷神不死,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如果掌握好前面的基础,心中的天德淳厚,谷神就不会死亡或者消失,她就会在无为环境之中无穷无尽,没有断续;她的存在就像时间的连续性一样,生化无穷,绵绵不息,始终存在。
绵绵若存流不尽
“绵绵”就是“绵绵若存”的意思。我们如果佛化陶冶谷神性体系统,真实不虚地处柔处下,就能永远保持与道合真。谷神的作用和运用与大道同在、同为、同用,没有穷尽的时候,始终保持与道同一状态,没有终了之时。这是对高质量符合道、符合淳德的性体系统的一种表述和肯定。
“用之不勤”,关键是要掌握这个“用”字,“用”,包括体内环境的完善和生命再造工程的全面展开两个方面。所以这个“用”要考虑两个环境,即内环境和外环境,内力和外力,内众生和外众生。这个考虑好了以后,我们再讲“用”的方法。
“用之不勤”的这个“用”,又分为“用神”和“神用”两种不同的方法,“用神”是后天的,“神用”则是先天的。神用是符合自然规律法则的一种运用,对于我们的性体系统,还是要归到神用的状态,符合自然的规律和法则,遵循无为之道,那样才能使她永远没有穷尽之时。如果我们陷在后天的用神状态,就必然耗神损神而不能长久矣。不要落在后天有为之中,不要用人欲人念来损耗她,破坏她。
再来看这一章具体的理念,归纳一下,便于掌握更多实质性的内容。虽然分了段,但是我们掌握了谷神、玄牝、门、根、绵绵、存、用、勤这几个字,把它弄懂弄通,把教材和其他资料综合起来看看,也就真相大白了。
这一章关键是讨论性体系统。性体系统诞生之地,要充分体现出这个空、这个无、这个虚、这个中、这个谷,要把她诞生的环境首先找出来。经过攒簇五行和合四象,使她诞生出来。诞生出来就要符合道性,符合德性。
胸怀公心万化身
性体系统培生出来以后,必须要遵循道德的规范,道德的法则,同时要规范你的整个性体系统。无论哪一级的性体,都要高度地符合道德的特点,处中、处虚、处下、处柔、处无。让心身都符合道德修养的规范和要求,同步地保持这一种状态,这才是真实不虚的众妙之门。
在领悟实践这一章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把握好整体,要整体地反复学习。比如对冲的运用,对渊的观察,都要综合起来;对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要进行实践。对第一章对道的展示,对有和无的认识,对有欲和无欲的分析,对徼和妙,对玄与众玄,都要建立起正确的理念。并且通过第二章的学习,掌握“阴阳在乎手,万化生乎身”,能够辨识阴阳,从而能够跳出阴阳的制约。通过第三章的学习,掌握好修心,去名,去利,去欲,使心能够平静下来,并且仿效圣人之治的系统方法论去实践,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将这十二个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将自己的后天智识及聪明,将心中阴我的那些缺点,那种自圆其说,自己原谅自己,自己放纵自己,找各种借口来破坏道德理念确立的东西,都要降到最低限度,最好都没有,并且进行具体方法的实践。在这种前提之下,再来边强化前几章的内容,边进行具体的实践,那么对第六章也就能很自然去进行实践,并且高度符合老子提出的标准要求和心的法性。
要把这一章和前五章结合起来,贯穿为一个系统论,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方法论上,都整体地把握住,在自己的心身内环境中求证真实不虚的道德场,进行道德的全面转化。
第七章无私
原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讲解:
天长地久朴德厚
“天长地久”,从字意上解释,天地是道的产物,具有丰厚的道德特性,特别是“德”的特性,它是大公无私的,它不象人类那样自私狭隘。这种无私是天地的本始。虽然这种淳德还不是完全处在道境之中,但它毕竟是道的外化,它其中所包容的道和德的质量、能量、蕴藏量是高浓度的,保持着近道合德的一种状态,所以它才能够达到天长地久,长生久视。这与它内在的道炁和德能的含量直接相关。
老子在开始第一句就将“天长地久”用来提示我们。为什麽“天长地久”?我们从“道”和“德”上先来感悟一下。能产生这样一种认识、认知以后,再来看老子是怎么分析“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不自生”,是说不是只为本身的存在而生存、发展、繁衍。天地毫无自私自利之心而存在,不为自己本身的生存而生存,是为整个自然、整个宇宙的存在而生存。这种淳朴的大公无私,是它长生的基本保证。
要正确理解这个“自生”。你看“天”和“地”,她是在道的演化形成之后才生了“二”。这个天父他没有“哎呀,我也想要一个后代呀,让它长的跟我一样,再来生一个天”这样的观念,他没有!同样的,“地”也是这样。我们地球的状态不就是这样吗?地球母亲已经到了一种没有力气来承受自己的子孙、自己所养育的生命对她残酷的盘剥、掠夺和欺凌,就在这种状态下它也没有说:“我要自己再生一个自己,从而摆脱人类的贪婪,回避人类残酷的掠夺吧?”从来没有。因为她们是无私的、是道性的,所以她不顾自己的本身利益,牺牲自已的一切,而去服务于众生。这是一种无所谓“得”、无所谓“失”的无私奉献,所以她就能够长生。我们好好思悟这个状态,看看整个“道”,看看整个“德”,看看大道所有演化的高层次、巨大的大系统,你就能够明白我们人类贪欲的渺小,自私的危害。所以我们才要仿效天地、仿效整个外部大自然;学习她们的德性,实践她们的德性,从而“后其身”。
“后其身”就是先人后己,先物后己,以一颗众生心对待万事万物。正是因为天地有这种无私的大舍德性,所以她的身反而能够健康长存。天地这种个体的长存,堪为众生的表率:“后其身而身先。”当我们感悟天地那种无私、无畏、舍我、无欲、无私状态的时候,就能获得极大的愉悦。为什么呢?因为心身进道了,从而产生了德性,所以内环境就像天地一样祥和,象大自然一样平静。
“外其身而身存”,一般的解释是说,由于处在无欲的状态,能够置身于物外,置身于事外,不伤其心、不伤其身。跳出阴阳来观察阴阳,实践阴阳的变化,那么内环境的紊乱,心的烦乱和身的行乱,就都不会产生。“外其身”,作为一般状态的解释,可以理解为不会被物欲所绊,不会为私欲所累,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这两大系统都能调到一种动态的自然平衡,有利于身心的健康,有利于道德的培养,有利于家庭的祥和,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如果大家都有圣人认识自然、认识天地这种大的道德品质,从而仿效天地的这种道德,育成圣人的那种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那么疾病也就会少了,自己生命的旅程也就会顺利了。
无私无欲舍身心
“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你舍掉了己,并不会就失去了你,你的身还存在。完全是一种心的认识、身的认识,是心与道的一种同步。有很多人抱着这个“己”、抱着这个“欲”,就是放不开来;他似乎认为舍己那就是把自己丢了,自身就会消失了。怎么会消失呢?得道的人都知道:我就是宇宙,我就是自然;众生即是我;我即是众生。这种得道的感觉和体悟,他不是嘴上能说出来的那种认识,而是身心同步的一种真切的实证体会。而且这种实证一旦达到了,哪怕完成了几秒钟、十几秒钟的过程,它就会决定你一生能够深化下去,能够达到道的状态而成道、了道。但是进一步的跨入必须要有这种圣人的“后其身”和“外其身”。只有舍掉这个私,才能进入内环境的变化,产生成就。这个“无私”,实际上就是说不要担心舍掉了私、舍掉了欲你就消失了。怎么会消失?每一个人其实都是道的载体。身中就有道,心中就有佛;你就是佛,你就是道;你就是自然,你就是众生。并不是消失了、没有了,它都存在于你这个小环境里。这个“私”是指的 “人身”这个实体。相反,你去把自己内环境的道求证出来,将德性淳化以后,那么你这个个体、你的身心反而能更好的存在、更完美的存在,因为你与自然、与道、与德完美地化合在一起了。这么一来,你又有什么不能放下的呢?那为何不去仿效“天地长久”呢?这只是一般理义上、理论上、字面上的掌握,我们可以沿着这一条脉络去参悟、去体验。
在我们身心中如何展示“天长地久”呢?这个“天地”是指我们身的天地与自然天地的同步调整,也就是说内环境形体上的这个天地,内环境中性和命这一对天地,内环境阴阳变化的这个天地,要达到天地这种长久的状态,就必须进行性命双修。通过观心得道的方式,来感悟、体悟、实践天地无私的特性和特点,要把握住性命双修的大前提,那就要无私。所谓“太上贵德,唯于善人”,你要想真的实现内环境天地的长久,必须要把握住心的炼己、身的炼命、性的佛化,从而达到一种长生久视的状态。如果我们的内环境龟缩在私心、私欲这样一个小小的、狭隘的、自私的环境之中,不能与自然同频共率,不能与德与道相融化合,那么内部就会始终处在一种内耗的状态,体内就是一种否卦,闭塞不通,没有办法进行“天德下降、地气生升”的自然交换,也无法从外界获得那种质量很高的道德能量进入内环境。
人心的这个“私”、这个“欲”,它就掺杂在我们内环境之中,巨大的垃圾和渣滓,迫使我们与自然外界没有办法建立沟通和交流,不能同频共率。因为质量的差异、频率的差异,就跟一个收音机一样,内环境没有达到、调试到那个频率波段的时候,那就无法接收电台的信息。所以这个调谐一定要完成,开关旋钮就掌握在你的手里。
天地的德、天地的道无处不在,全天24小时都在发射着信息、发射出它的能量,长养万物,滋养众生。可惜我们把自己的环境内部封闭住了,心封闭住了,身封闭住了。虽然你身体这台收音机具有完全去接收自然道德能量的这种结构,但是你没有调谐到与它相通、自然接收的波段。为什么呢?因为你掺杂了干扰信号,有太大的噪音、太强的电频,使你的接收变得非常混浊,无法完全清晰、全面、及时地接收好信息。所以这个调节过程必须要尽快地进行和完成。一旦完成了这一步,这个 “长生”也就很自然的实现。达到心身中的“天长地久”,都是在我们的心中、身中去完成。只要一步步的“守信”,全面地完成了、实现了,也就达到了我们道生的目标。
怀德载道永生体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这两句在我们身心内部如何来阐释?“后其身”,就是一种忘我无私、舍死忘生赴大道。我们做到了这一点没有?是口头上做到了?还是真实不虚的认识到了大道?认识到了淳德的重要性?如果你做不到“后其身”,那么这个“身先”也就根本没办法实现,没办法与自然、与道德完整结合,也就无法完成那种高纯度的变化。
对于“舍死忘生赴大道”,在我们的心中,在我们的灵魂中,在我们的人生观、道生观中;在这个内环境中的这个大道,这个德性,基本的五德,如果一旦确立起来,那么身中的先天变化都会自然出现。那么前面“谷神”中的师,无论是外环境的众师,还是自己内环境中的谷神,都会帮你进入道境。如果我们不能认识“后其身”,而始终是“我”字当前,只是考虑到鼻子尖下面的、眼前的私利,跳不出这个狭小的认识圈,狭隘的私有之心,只看到自己体内这个世界,没有看到自然赐予我们外部世界天地的所有众生,跟我们的道性德性本质是一致的话,在认识论上的转换没有完成,那么“后其身而身先”就必定是一句空谈。因为修心练己是修真的关键,没有炼己磨心、磨穿私欲人心的过程,还局限在那种自我意识为主宰的状态,只知向社会、向家庭、向自然索取,而没有为众生奉献、为众生服务的舍我心,我相、我执、我欲、我私都没有很好的得到清理,这种“后其身而身先”就没有办法实现。也就是说心未进入先天状态,这个“妙”与“徼”就距离我们太远;“玄牝之门”也就无法窥探,无法进入。
“不自生”是什么意思呢?怎么仿效呢?上面已经谈了一般性的解释。“不自生”在功夫界是指自己内天地的不自生,这也就是“我代我生”。在内环境中要跨入到“不自生”而“我代我生”,首先要把“谷神”求证出来,特别是要把地户堵闭住。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