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要求和她合葬,继任者却不同意,墓地至今都找不到
在明英宗时期,钱皇后被誉为一代贤后。她很早就嫁给了明英宗,而且举止端庄、行为得体、品德出众。更让人感动的是,在明英宗御驾亲征被俘时,她哭得瞎了一只眼睛,跪着求佛跪断了一条腿。在明英宗被弟弟明代宗囚禁时,她又宽心抚慰、无怨无悔地陪伴。她的痴情,也成为了帝后相处的典范。
然而,在古代封建社会,皇帝始终是高高在上,富有四海的。钱皇后对于明英宗一片痴心,明英宗对钱皇后也是敬爱有加,但并不代表心中没有别人。他的妃嫔众多,其中最为宠爱的,还是要算刘敬妃,其实也可以称呼为刘惠妃,这一点小珏等下再说。
史书对于刘敬妃的出生时间、家庭背景甚至于入宫年龄,都是语焉不详的,直到她去世的时候才大书特书。有野史称其在明英宗亲征时是侍奉在旁,陪伴度过了在瓦剌当俘虏的艰难岁月,但这在正史之中并没有史料支撑。不过,从对她去世的安排,“上钟情独至矣”这六个字,应该是合适的。
在天顺七年七月,刘敬妃去世,当时的明英宗也已经病入膏肓了,却不辞辛劳,辍朝五日,为她安排一切身后事。这就出现了在《明史》之中的壮观场景:
帝服浅淡黄衣于奉天门视事,百官浅淡色衣、乌纱帽、黑角带朝参。册文置灵柩前,皇太子以下行三献礼。灵柩前仪仗,内使女乐二十四人,花幡、雪柳女队子二十人,女将军十一人。自初丧至期年辞灵,各于常祭外增祭一坛。
这个丧礼的规格,一般的妃子根本无法相比。不仅如此,按照明朝的规矩,只有生育了皇子公主的妃嫔,才有资格使用四字的谥号,而刘敬妃并没有生下一儿半女,却依然获得了“贞顺懿恭”的谥号,这打破了一个先例。在《明史》之中,刘氏最后的封号仍然是敬妃,但在英宗实录中,刘氏却已经被明英宗追封为惠妃,所以小珏认为称其为刘惠妃也是合适的。
四个月之后,明英宗本人也驾崩了。在他临死之前,除了放心不下钱皇后之外,就是惦记着先走一步的宠妃刘氏。他特意在遗诏中叮嘱,钱皇后千秋之后,当与自己合葬,同时刘敬妃也要迁来合葬。
可是,皇帝生前独揽大权,威风凛凛,死后就做不了主了。明宪宗的生母周太后,在遗诏中没有被提及合葬,心中忿忿不平。她利用自己是新皇帝生母的身份,不允许明英宗和钱皇后合葬,这引起了群臣两次抗争。
按照明朝的祖制,只有嫡皇后才可以与皇帝合葬一处。群臣与明宪宗反复争辩,最后达成共识:在明英宗的墓穴两旁各开设两件墓室,一间安放钱太后,一间安放周太后。即便这样,钱太后依然作梗,将钱太后与明英宗墓室之间的通道堵死。
作为嫡皇后的钱氏,与明英宗合葬就有如此波折,更何况刘敬妃呢?她被允许合葬,本来就不符合祖制,只是明英宗自己的意愿。然而这个遗愿并没有达成,明宪宗和周太后,根本没有遵守遗诏,而是将她迁往别处安葬。
这个地点在哪里,至今仍有争议,但肯定不是明英宗其他妃嫔同葬的金山。《嘉靖祀典》中称“贞顺懿恭惠妃葬桃山”,《万历野获编》则称她被安葬在绵山。其实,在凶险的后宫度过那么长的岁月,刘敬妃也应该厌倦了这些生活,也许独处一地,远离是是非非,不管在哪里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