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固”的清华故事

宁夏隆德县一个偏僻的山村,上小学二年级的贤佳(化名)是个精气神儿十足的孩子,只是比同龄孩子消瘦些。

去年,7岁的贤佳动了心脏手术,“室间隔缺损”——这个从出生就伴随他的“不定时炸弹”终于被顺利“拆除”。手术后的他最期待的就是去学校,几里远的上学路他自己一溜烟儿就跑到了

小颖(化名)是贤佳的堂妹,1岁半的时候接受了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手术,手术后的她再也不用整个冬天都待在医院里了。

“服务一条龙,看病零负担”

西海固,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的代称。这里群山绵亘,沟壑纵横,曾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评价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它是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是国家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也是宁夏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核心区

根据国务院扶贫办2016年全国建档立卡统计显示,因病致贫、返贫贫困户占到贫困户总数的42.6%。贫穷和疾病在西海固地区几乎相伴而生。

贤佳和堂妹是两个幸运儿,在最佳治疗时间通过手术恢复了健康的。“看病的花费一共十多万,” 身为隆德县玉平村普通村民的贤佳爸爸说,“因为这个项目,我们一分钱也没掏,孩子现在身体好得很。”贤佳爸爸提到的这个“项目”是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简称“一附院”)源于云南大理州南涧彝族自治县的先心病三方联合救助项目

2013年,清华大学启动定点帮扶国家级贫困县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彝族自治县的工作。为解决贫困地区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这年5月,清华一附院医生团队赴南涧县进行先心病患儿确诊筛查工作。

2013年南涧第一批患儿出发赴京

在此后多年的实践摸索中,一附院创造性地提出了“农合(医保)报销一部分,基金救助一部分,医院减免一部分”,三方( 政府、基金会、一附院)联合救助的“大理模式”,全部实行手术后统一结算费用,实现贫困家庭患儿救治基本零负担

2018年11月9日张明奎院长在大理州人民医院带教查房

“边远山区,特别是高原地区,先心病发病率高。由于认识的有限,不仅老百姓,连医务人员都以为先心病不能救治。受制于医疗资源和技术资源,很多患儿错失了手术机会。”一附院副院长张东亚介绍道。

服务一条龙,看病零负担”,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一附院先心病救助项目已经从最初的云南大理辐射到周边地区并走向全国。

仅在隆德县,就有40多名像杨河村这对兄妹一样的患者,顺利接受了一附院先心病手术治疗,开启了崭新的人生……

2017年,固原市隆德县副县长樊学双(清华大学校友、福建闽侯县副县长派驻隆德挂职)通过清华教育扶贫办公室了解到一附院医疗救助项目,随后积极开展对接工作。同年12月,一附院医疗团队赴隆德开展先心病的确诊筛查,这标志着先心病三方救助“大理模式”在我国西部地区的正式落地

2018年1月4日宁夏固原市隆德县第一批先心病患儿抵京

“经过多年的合作,当地医院对于先心病初筛的准确率有了明显提升。我们希望通过项目合作,带动当地医疗水平的提升,使更多边远山区的老百姓享受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有更好的就医体验。”张东亚说。

做扶贫路上的“赶路人”

从隆德县城东侧出发,向东穿越青兰高速六盘山特长隧道,便来到了固原市泾源县

10月23日一大早,泾源县人民医院彩超室门口排起了长队。这一天是一附院专家来县里义务筛查先心病的日子,闻讯赶来的先天性心脏病疑似患儿及其家属早早赶到县医院,焦急地等待着专家的诊断。

患儿和家属们赶到县医院候诊

泾源县坐落于黄土高原西部,空气含氧量低,儿童先心病发病率要高于平原地区,地理和气候因素不利于先心病患者的早发现早诊断。加之当地的医疗条件和人们对疾病认知不充分,患儿极易错过最佳治疗时间。随着身体成长,疾病症状逐渐明显并影响正常生活,给患儿家庭带来重创

“县里的孩子生了严重的病,就去银川、西安这些大城市动手术,县城只有我们这一家二级医疗机构,但能做的也只是前期基础检查。”泾源县人民医院副院长陈建云的一番话,更凸显了全县百姓对医疗帮扶的迫切需求。

虽然这是一附院的专家团队首次在泾源县开展先心病确诊筛查工作,但在当地扶贫干部、清华校友李小云的协调下,专家们迅速就位,问诊听诊、彩超诊断,凭借着丰富的帮扶经验,与当地医务人员配合默契,有条不紊

2020年10月23日一附院专家在宁夏泾源县人民医院开展先心病筛查确诊

经验丰富的专家们认真询问患儿情况,对患儿进行详细的彩超诊断,确保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并耐心地解答家属的问题,安抚患儿和家属的焦虑情绪。

县医院彩超科医生于红主动参与了这次筛查工作,这对于已经10年没机会进修的她来说,是特别难得的学习机会。筛查过程中,碰上较为复杂的病例,一附院心脏中心彩超室的崔建医生就细致地把诊断思路解释给她听。

结束筛查后,崔建主动添加了于红的微信:“遇到复杂少见的病例可以把影像传给我,一定要是动态的。”每到一处地方医院,像这样的业务指导,崔建总是毫无保留。

崔建(左)在向于红(右)解释复杂先心病的超声影像

这支由一附院心外科、超声科专家组成的医疗队是扶贫路上的“赶路人”,孜孜不倦,足迹已遍布全国28个省份,涉及近50个国家级贫困县。

自2006年以来,一附院专家在全国开展义诊,覆盖人群达8万余人次。其中,针对贫困家庭累计完成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手术4000余例,申请基金捐助达7000余万

医疗帮扶的“大理模式”也从最初单一的疾病治疗,逐步扩展为立体化全方位帮扶。支持带动地方医院科室建设发展,提升贫困地区医院的医务人员职业技能,为当地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队伍;救助范围也进一步拓宽,从单一病种、限制年龄拓展到多病种、全年龄段;从救治费用帮扶拓展到康复后教育及其家庭脱贫的帮扶。

在中国,许许多多类似于云南大理州和宁夏西海固这样医疗资源极度匮乏的地方,“小病忍、大病拖”, 一场疾病就可能拖垮一个家庭,成为他们脱贫路上的拦路虎。

找到一个又一个先心病救助的“盲区”,改善当地的医疗条件和老百姓的健康现状,不仅能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更是赢得脱贫攻坚战的有力保障。

“孩子,去看大海的广”

“清华的老师把我们的娃娃引向了大海,只有见过大海的广,才能知道小河的细。”隆德二中的党总支副书记陈玉军回想起与清华师生共度的难忘夏天,依旧感动满满。

2018年清华大学教育扶贫中外师生暑期社会实践的一支支队来到了宁夏隆德县第二中学。在暑期实践中,来自清华的师生为这里的孩子们带来了一堂堂别开生面的文化素质课程——“趣味历史”“奇妙的动物行为”“摄影技术与实践”……

“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分享知识,更要分享外面世界的模样,带给孩子们希望。”这是实践支队师生的共同愿景,为当地的孩子尤其是留守儿童带来关爱与新知,帮助他们拥有改变命运、走出贫困的勇气与内生力量

清华师生赴隆德二中开展教育扶贫暑期社会实践

除了暑期支教外,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还通过远程和面授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当地需求持续精准投放优质教育资源,持续开展面向当地基层党政干部、农业产业人才等群体的教育培训。

早在2017年,清华教育扶贫远程教学站就把法学院田思源教授讲授的“依法行政”专题课程带到了隆德县领导干部主体培训班的课堂上,来自隆德县神林乡的苏学冰说道:“接触到了全国最先进的理论知识后,更加坚定了自己有一份热发一份光,为民排忧解难的决心。”

清华大学远程教育扶贫“云课堂”拓展了西海固地区基层党员、群众学习培训的渠道,破解了基层党校师资力量薄弱、知识面窄、教学水平低等问题。

如何打造专属于隆德县的农业品牌和农产品电商?如何在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和产业培育上蹚出一条新路?这些都是隆德干部最为关心的问题。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也将继续优化课程体系,积极总结教育扶贫的实践创造,把脱贫攻坚和教育扶贫中形成的措施机制有效延续,助力西海固地区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推进乡村振兴。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这座黄土高原腹地上形似长龙、南北迤逦的山脉,曾是红军长征时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

脱贫路上,中国攻克了无数“高山”,在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最后一座“高山”里就有西海固

在这个天高云淡、层林尽染的丰收之秋,清华人把扶贫足迹再次留在这片土地,助力西海固人民翻越脱贫攻坚的高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