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6年中秋节,苏轼在密州思念弟弟苏辙,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1076年的中秋节,苏轼在山东密州,他举杯望月思念异地做官的弟弟苏辙,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王安石在神宗支持下实行变法,当时苏轼是站在旧党一边的,他直接上书《上神宗皇帝书》等长篇政论,指出变法的弊端,比如新党用人不当,被小人钻了空子等等,所以被新党排挤。
苏轼请求外调,从1071年12月到1079年7月7年之间,苏轼先后做过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的地方官。
1074年,39岁的苏轼来到山东密州任太守,他在密州的第三个年头1076年,这一年,他41岁,人生已过不惑。他在这里迎来了中秋佳节。他喝了点酒,思念在另一个城市做官的弟弟。
这一首不是爱情词,而是苏轼写给弟弟苏辙的。佳节思亲,是人之常情,在古代交通便,通讯不便,这些年辗转各地做官,兄弟俩竟然长达7年未曾见面了。
他们兄弟俩自小感情特别好,《宋史苏辙传》:“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他们手足情深,又都文采风流,童年时代兄弟二人跟随父亲苏洵读书,苏轼是哥哥,却生性敏捷,而苏澈是弟弟却像哥哥沉稳。
他们一起读书一起学习,也一起玩耍,外出游玩,碰到上山或涉水的路,苏轼总是走在前面为弟弟开路。
有一次他们一起仿韦应物的诗,“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他们相约这一生无论是否高官厚䘵,兄弟一定相互作陪,在诗书中终老。
从21岁兄弟二人双双高中进士后,两个人却一直在不同的地方为官,鲜有见面的机会。但他们一直没有忘记这个约定。苏轼不管走到哪里,都会给苏辙写信交流感情。
“乌台诗案”时,苏轼被人诬陷下狱,苏辙为了哥哥的事四处奔走,求人想办法。他上书给朝廷说,愿意削除自己的官职给哥哥赎罪。当时苏轼在监狱,真以为自己必死无疑,就给苏澈写了首诗,也是绝笔。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
苏轼说遭遇这样的灾祸,是自己意气太盛,锋芒太露,都怪自己。还有很多事没做,却要先走一步,一家老小全托付给你。
死后不能葬回故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唯一遗憾的,以后的雨夜,再也不陪你了,你只能孤单独坐。想到这些,我就很难过。这份手足 情,是我今生今世唯一难割舍的,我愿意生生世世和你结为兄弟。
苏辙收到这首诗后,失声痛哭,他做事沉稳,但因为哥哥的事,一直受到牵累。苏轼被贬得越来越远,他也不停地更换地方做官。但是他从来都不曾抱怨过。
苏轼晚年又被贬到惠州,苏辙也再次被牵连贬到了雷州,兄弟二人在被贬途中匆匆见了一面,就各赴汤自己贬所。后来,苏轼又被贬到,来不及和苏辙告别就走了。
到了海南以后,苏轼给苏辙写信,安慰他说,雷州和海南隔着大海,但还可遥遥相望。他还乐观地跟苏辙讲,见过俩人的乡亲都讲他们都是白胡子,红脸颊,一看就是亲兄弟。
后来从南方贬所回内陆不久,苏轼就去世了,病逝于常州。苏辙帮哥哥处理了后事,并担负起哥哥一家近百口人的生活。他为哥哥写了墓志铭。
他说哥哥既是兄长又是老师,哥哥的文章天下第二,自己远远不如 。他不敢再看苏轼的文章,每次看到都会流泪。
千年以后,又逢中秋,明月犹在,昔日的情怀犹在,再品读这首词,感悟苏轼苏辙兄弟情深的故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林语堂版面的《苏东坡传》共4卷28章,第1卷写苏东坡的童年和青年时代;第2卷写仕途时期;第3卷写成熟阶段,第4卷写乌台诗案被迫害后的流放生涯。喜欢的宝宝戳文中商品卡即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