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指环王2:双塔奇兵》剧照
学到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叫做“知识的组织方式”。好吧,一听就很无聊。可别走,因为这个概念,对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取得更好的成绩,特别有启发意义。是指,我们将所学到的零散、细碎的大量知识,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结构,建立联系,组织成知识网络,或者知识树,或者其它形状。学物理时,我们会把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和牛顿第三运动定律以及万有引力定律,放在一起记忆,结合由它们衍生出来的其它公式,在大脑中构建出经典力学的完整体系。学化学时,我们会分别记住某个元素不同价位的离子,分别有怎样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哪些常用的化学反应。学历史时,我们会在纵向上记忆某个国家的发展历程,包括政治、思想、文化等等,还会在横向上对不同国家进行对比。这些都是我们对知识的组织方式。但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对此是无意识的,只是按照教科书或者老师的讲解,做了相应的组织行为。可以确定的是,只有那些被我们相互联系起来,进行学习和理解的知识,才会掌握得更为牢靠。孤立的知识点,很快会被遗忘,而且无法熟练地应用。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应用“组织”思维,对零散、独立的知识,进行多样化的关联,将会大幅度提升我们的学习效果。其实,考试所考核的,就是我们对知识的组织方式。当我们对某部分知识所建立的关联,刚好契合相应的考题提问的方式时,我们才会觉得信手拈来、游刃有余。《聪明教学7原理》这本书中,打了一颗栗子,Patel教授的学生,按照人体的骨骼系统、消化系统等分别由哪些结构组成、如何发挥作用,来组织知识,烂熟于心。但是,当教授要求他们回答人体内部的不同结构如何共同调节血压时,学生们就傻眼了。而平时,他们对人体各个系统不同结构的名称和功能,耳熟能详、倒背如流。只是,这道题,需要的是另一种组织知识的方式,学生们没有对此做过相应的思考。即使掌握了全部的零散的知识,他们也无从知道这一问题的答案。
如果要求这些学生说出手部主要骨骼的名称,或是回答胰脏的功能,他们大多不会感到困难,因为这些问题与他们的知识组织方式相契合。但教授出的题目,要求学生熟悉另一种知识组织方式:它要包含人体各系统之间的功能联系。
再打一颗栗子,我做过的一道文学理论题目:从现实主义文论的角度谈谈“真实”的内涵,其对文学有什么样的意义?只要你基本掌握了中文系的相关知识,就会很熟悉这些知识点:现实主义文学追求再现现实,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注重细节描写;现实主义的发展历程和代表作;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以及代表作;叙事学、索绪尔等等。但这些,在我们平常的学习中,都是在每一个独立的章节中,分别去学习的。“真实”,是这些知识点共同的内核。这就是我们经常遇到的困境:在考试中,那些比较难的、拉开差距的题目,往往是从综合的角度进行考察,它要求你串联起所有零散的知识,从中看到联系,理清脉络。无论你是什么专业的,都可以回想一下,大多数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考察的是基本的知识点,而那些复杂的大题,是不是考察了你对知识的组织方式?除非你在平时学习中,有意识地花时间思考,想一想能否与其他知识点以某种方式联系起来,否则考试时你会很懵。重要的是,你要将事实、概念、观点等零散知识,以有意义、有关联的方式,在头脑中建立相应的知识网络。
让两名学生回答历史上英国打败西班牙舰队的日期,学生A答1588年,他是直接按照年份和事件,死记硬背的;学生B答1590年左右,他的答案是基于:在1600年以后,英国在弗吉尼亚建立海外殖民地,而英国只有在能确保海上路线安全的情况下,才敢组织如此大规模的到海外建立殖民地的航海旅程。同时考虑到组织完善的海上航运,大概需要10年时间,因而他的答案是1590年左右。
第二个学生,虽然在一开始花的时间更多,并且需要进一步准确记忆,但在之后的学习和考试中,他的效率会越来越高,成绩也会更好。大家现在应该更清楚了,到底什么是知识的组织方式,以及它能带来怎样的益处。一是,在平时学习和看书的时候,对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章节,有意识地去思考,它的前因后果,它背后的逻辑,它和其他知识点,具有怎样的联系和不同,是否能放在一起理解;二是,可以多接触一些题目,不一定非要从头到尾做出来,而是思考出题的方式,是怎样综合考察知识点的,从怎样的角度,按照怎样的逻辑,比如时间、因果、对比等等,锻炼自己在整体上组织知识,以及进行系统思考的能力。
100万假币买来的冷冷AI,推荐你看近期文章:
1、点开这篇,快速学会我的整套学霸养成攻略
2、【考研】觉得自己啥都不会、啥都没记住,怎么办?
3、我觉得这篇对每个人都有用|关于专业和工作的选择
4、冷冷手把手教你:如何多线处理任务?
喜欢冷冷,不喜欢不行(也行)。下次更新:11月30日(周一)14:00。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或启发,可以点下右下角的赞/在看/WOW(不点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