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的关系是什么?
《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么何为道,何为名?
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第一层境界,山就是山、水就是水,道就是道,名就是名,人们认知、思维、观念上存在的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的称谓就是道和名,道是内在的规律,名是规律的细分领域的叫法。
第二层境界,山不是山,水不是水,是能量,是频率,是振幅,所有世间万物都是变化之道,有简易、变易和不易。
第三层境界、我不在乎你叫什么,是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道是什么道不在乎,名是什么名也不在乎,我只在乎你,我只在乎我。我只在乎我的世界。
当然,很容易陷入鸡生蛋,蛋生鸡的怪圈,也容易陷入对立统一的矛盾中不能自拔!
举个例子,我们知道杯子是装水的,那么杯子作为一个客观存在,杯子的名字和作用都是我们赋予的,朴素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都是我们赋予的,而能总结出自然变化中的规律,我们能够利用规律改变我们的生活,这就叫利用规律办事。
那么别人知道的规律你不知道,别人就有优势,你不知道变通,别人知道变通就比你强大。那么杯子除了喝水还能干什么?我们每个人想法和用途不一样,可以只装水,也可以装酱醋茶。可以是杯子也可以不是杯子。
《山海经》中对于世界地理分布有一整套逻辑,我们解读就今天世界地理,一样能找到对应的地域和具体存在,名是不一样了,本质是一样的。
道无时无刻不在,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因为道的不可琢磨,我们选择琢磨名,无名,可名、非名、常名,名可名。
名是一种称谓,一种客观实在,一种可以言说的道理,也可以是最不道德的道德,很多事情,确定立场后,求同存异,婆娘骂街,一样指桑骂槐。
对于个人,德行,德行、德育,都对应我们人生段位的高低,为什么修德比修道更重要,是因为人的德,是人的用,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我们一定要学会区分和界定,也是描述相同的客观存在,不能因为不同的名,而陷入思维惯性。也不能偷换概念,逻辑自洽。
我们也要敬畏天地,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之心不可缺少,万事万物皆有道法,生活一样存在神通,只不过,要按照规律办事。心里不要装下很多事,看风景要往内收,不要把自己精气神往外散。能量守恒,一收一支是均衡的。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到底如何理解?又怎样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电视剧《天道》中,丁元英讲了一个关于强势文化的文化属性,认为强势文化逻辑就是实事求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顺势而为的方法论。
和《易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谋而合。
很多人感觉自己瞬间明白了人生的真谛,当下才是生活,智慧如来,不可思议。
我们始终解决的问题,是我们心的问题,我们想要什么,我们拥有什么?我们为了利益准备放弃和出卖什么,还是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方得始终,始终如一。
当然,知行合一是方法论,不是经验主义,是实事求是。
很多人觉得王阳明是心学的奠基人,事实上,作为朱熹的学生,对于格物致知是一脉相承,科学主义,一种关乎认知事物的核心逻辑,在于道法自然,在于尺和规的最终奥义!
女娲伏羲图,伏羲创造了八卦,女娲造人的传说,在这幅图上,女娲手中拿这尺,伏羲手中拿着规,
勾股定律,不仅是平面上的,也是空间上的,二维世界中,勾三股四玄五,空间上,也是勾三股四玄五,玄而又玄,众妙之门!
知行合一通常理解成为,言行一致,这样可以理解,但离题五万里,知是智慧而不是知识的意思,行不是言行而是坚行的意思,也就是说,知行合一是实践出真知的意思,聪明的人懂的利用规律办事的意思。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阳明先生龙场悟道,心即理,天心即人心,天道即人道。多少有点佛教禅宗的意思,一切唯心造,切勿庸人自扰,盲目乐观。要知道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人理解风林火山,雷电、彩虹、温暖、阳光,并不是看到的,而是感触到的,我们能够切身感受到大自然的变化,而不是我们通过书本知道的知识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
比如游泳,会游泳不是在水中不死,而是在水中自然,如何自然,把水当成生命的一部分,去沟通、理解、交流,而不是恐惧,这就是知行合一。
感受世间万物的变化,感受人生世事沧桑,很多事情,非强求能够改变结果,很多事情,跟着心走,永远不会流浪!
易经说君子以自强不息,老子说人当以柔弱处之,到底谁对?这种假设型提问,趣味就是关公战秦琼,虽然不合理也没有结果,但是意义非凡,从不同角度辩证的看,总能看到不一样的结论和论证过程。
《易经》坤卦里面的爻词,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就是要正能量,要积极面对生活、工作、职场、家庭、事业、江湖和人生中所遭遇到的快乐和悲伤。要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人往高处走,水往处流,安逸区和浅水区安逸,但是温水煮青蛙,对于未来人生来说,不是好事情,因为未雨绸缪,天晴修缮房屋和防雨,生活就是缝缝补补,在预防中学习养生,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当然,并不能和老子的逻辑对立,或者就以柔弱处之,自强不息不是硬折不弯,更不是不理性的自负,韩信胯下之辱,并没有在当时爆发,图一时之快,即便是封王拜帅,回老家之后也依旧没有抱负,而是给了一个小官,不是说韩信就常怀感恩之心,而是大丈夫能伸能屈,反正又不掉块肉。
如果错误的认为,自强不息,就是自负,或者硬刚,那就大错特错,也不要把柔弱处之当成妇人之仁,或者恻隐之心,就南辕北辙了!
强和弱,硬和柔不矛盾,我们习惯用对立矛盾的思维方式去理解,百炼钢也可以成为绕指柔,b3o,一种特殊防爆物质,可以是液体,但是,子弹飞过来之后,瞬间变硬,子弹的穿透力一样穿不透这种材料,可想而知,事无绝对,任何一个看似矛盾的人和物,其中都有转机,否则天底下因为利益变卦的人和事就不能多的再多了。
电视剧《天道》丁元英说,强字弱已经在其中了,因为弱在强中,强没有至强,弱没有极弱,否极泰来,一旦超过临界值,强便像弱转化,我们看问题和解决问题思路是不一样,理论研究和现实落地有差异。
自强不息和以弱胜强不矛盾,甚至相互互补,我们不用证明《道德经》和《易经》相互印证,哪里有谬误和冲突,求同存异,吸收我们能吸收的,看起来矛盾的也不要在意,不同阶段,不同的人,开的方子是不一样的。
既要学会自强不息,也要学会以柔克刚,对于自己精神文明建设,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指导思想,对于生存竞争,弱肉强食优胜劣汰,不会因为我们弱小,自然就放过我,不要因为自己穷,就穷得理所应当。不应该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