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永兴 | 虞城面馆
常熟记忆
作者简介
虞城面馆
孙永兴
虞城人清晨起来的第一享受,上面馆吃一碗汤面。老朋友见面打招呼:“面吃过了?”虞城面馆的面好吃,天下少有。小时候,跟爸爸进城,总奢望能到馆子里吃上一碗。外归的游子,回乡第一件事,到面馆吃面。面条上,吃出童年,吃出回忆,吃出乡情。
我第一次上馆子吃面,在五十年代,个头与桌面齐平。面馆里的一切,都很新鲜。端面师傅叫响堂,他是面馆的主角,能歌善舞,练就一身绝技。两手端面,一手能端三碗,两手便是六碗。伸开手臂,扭动腰肢,踏着舞步,穿梭在顾客中间。收银员叫账房先生,只管收钞,不卖筹码。一切应酬,由响堂担当。顾客进门,响堂鉴貌辨色,熟客,叫声“某先生上首请坐。”一鞠躬,一把热腾腾的毛巾递了过来。生客,或师傅,或老板,或先生,称呼有序。嘴里不停地唱,“本色面一碗,宽汤免青加重面,阳春面两两碗,一汤一拌两紧汤。”声音悠扬,整个店堂充满了一种繁忙,热烈的气氛。什么叫“两两碗”?“两两碗”就是四碗,四碗谐音“死完”,不吉,称“两两碗”。灶间的捞面师傅听堂倌唱什么,他就做什么样的面条。捞面师傅也有绝活。不但面条的软硬咸淡要对准响堂歌唱中的要求,而且捞出的面条一丝不乱,还有好多花样,或“田螺发髻”,或“孔雀开屏”,或“天女撒花”,看上去赏心悦目。食客出门,响堂唱着送行,账房先生根据响堂唱词中的交代,跟客人结账。
堂倌能歌善舞,他唱的各色面条大多有雅称。便宜简单的光头面叫阳春面。为什么叫阳春面?有众多说法。有人说,阳春三月,草木尚待萌发,满眼所见,光秃秃的一片,所以阳春面就是光面。也有人说,古时候一碗光面十文钱,而十数暗合十月,十月有“小阳春”的称号,所以,这面条称“阳春面”。到底谁说得对,很难分辨。鱼浇面雅称“本色面”,我是知道来历的。我的语文老师很博学,是《汉语大字典》的编者之一,他说:“为什么鱼浇面叫‘本色面’呢?本色就是白色,各种鱼,肚皮上那块肉都是白的,这是鱼的本色。本色肉是鱼身上最鲜美的一块肉。面馆老板为了标榜用料讲究,就把鱼交面通称本色面。当然,你去吃本色面,不要以为吃到了鱼的本色肉。每条鱼身上,本色肉只有那么一点点。”
面馆的面条好吃,主要是配的汤好,每家面馆的汤汁都有秘诀,秘不示人,是商业机密。人们家里的佐料再多,也下不出面馆这么好吃的面条。要吃好面条,就得上面馆。一筷子面条入口,一股鲜味就沁人心脾,鲜而不杂,油而不腻,吃罢面条,那汤汤水水也舍不得留下,喝个碗底朝天。若不是硬充派头,恨不得把碗边上的点点滴滴都一一舔去。
六十年代,我在城里上中学,面馆已经没有响堂,端面的称服务员,他们用木盘子端面,不再舞蹈,不再歌唱,食客吃面先买筹。也没有那么多的雅称了。但是,面馆里的汤面依然好吃。我是住宿生,每月四块五毛钱的伙食费,学校发三块助学金,家里还得交一块五,手头很拮据。身处闹市,也无缘去享用面条。而个别家庭条件好的同学,每天拿了一毛二分的零花钱,早晨吃一碗本色面,一个月就是三块六。那时的小康人家。
参加工作后,在江边一家中学教书。学校一名校工,曾是面馆响堂。星期一早晨,他掌勺供应教职员工吃面条。这一天,大家来得特别早,精神特别振奋。估计这是校长的巧安排。
前几天,我对两位来自北方的同事说:“你们北方人爱吃面条,我们虞城的汤面味道好,天下少有,你们常去吃面吧?”想不到,他们说:“我们不爱吃这种面条。北方人爱吃面条,爱的是那种原汁原味的面粉味。这里的汤面加了好些佐料,失去了面粉味,成了另一种食物了。”这使我大跌眼镜,美食,其实是从小培养起的饮食习惯。
发表于《常熟日报·虞山》《苏州日报·沧浪》
蘑菇肉片加鱼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