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活生生的人,不是六六写作的素材
六六来武汉了,来武汉“采风”。
“采风”、体验生活,是作家下沉社会基层、寻找写作素材的主要方式。
这个方式无可厚非:
上个世纪50年柳青先生写《创业史》的时候,
就主动跑到陕西长安县,到地方挂职。
赵树理同志解放后觉得自己在城市里,没有创造思路,
主动要求到山西阳城挂职,和农民兄弟同吃同住。
这样的作家美谈,比比皆是。
但是,六六和他们不能比。
他们是把写作当作生命,
视为表达朴实情感、文以载道的方式。
六六做不到。
看到六六要把武汉作为写作素材的微博,
我感到莫名的难受:
武汉已经如此苦难,
还要放到灯光下被人玩赏?
武汉那么多家庭失去了亲人,
还要把故事倾诉给六六女士?
让她来总结、凝练?
让她找几个典型的故事、把悲剧的精神不断升华?
我想和六六说:
1、调侃,只能是自我的调侃,
被六六调侃,就变成了愚弄。
网上有很多武汉人民在家自娱自乐的段子、短视频。
武汉人民很乐观,敢自嘲。
但这种自嘲,换个主语者陈述,就变成了讽刺。
举个例子,高中读书的时候,
我们班主任很自信、爱学生,年纪轻轻头发就秃了。
他就自嘲:我是个地中海。
我们很开心地笑了,
但我知道,这句话,不是我们能说出口的!
武汉人的自嘲,是让自己放松,也让亲友放松:
我们还好,我们还能撑得住。
但六六来编剧,换个主语陈述者,就是愚弄和嘲讽。
2、痛苦,有时候别人无法安慰。
默默地观望,就是最大的尊重。
亲友逝去了,六六女士要采风?
要从活着的亲友口中说出勇敢活下去的勇气?
人世间最大的残忍,莫过于是。
美国911之后,好莱坞有几个编剧敢写911?
唐山大地震之后几十年,伤痛远去,才开始追逝!
默默地等待,默默地守护,
是人性的善良,也是对生命的尊重。
3、抗疫,有时候是等待、忍受和煎熬。
不是打鸡血,也不是剧本的高潮。
那么多医生、护士、社区工作人员,
被疫情折腾的精疲力尽。
没有特效药、没有万能神药、没有活神仙。
陪武汉人一起的是医生、护士,
那么多快递小哥、那么多城市运营者,
那么多社区工作人员,日复一日,
每天都在期待黎明。
把几十天、近千万人的守护,如何能写到一个泡沫剧?
我不相信六六有如此的高度浓缩能力。
汉字的魅力,在于生命的内涵,在于每个人对它的理解。
或许几十年后,共和国历史这么写道:
庚子年春,武汉大疫,举国守护。
至夏,疫消!
或许几十年后,武汉市会有一座纪念碑:
纪念牺牲的医护人员,
纪念疫情中逝去的生灵。
4、六六的剧本,几乎都是“成功学”的样本。
自然灾难面前,哪里有成功者?谁不是遍体鳞伤?
六六的很多剧本,基本都在讲述一个主题:
不要低头,王冠会掉;
不要流泪,贱人会笑。
疫情的敌人是谁?是大自然。
哎,生老病死、花开花谢,
都是一个自然的循环。
能和自然和谐相处、感恩自然,
就是最大的成功。
六六还能讲人定胜天吗?
5、六六最好的做法,不是现在编剧。
等疫情过来,来武汉旅游吧!
我想,等疫情过去了,等慢慢地恢复了平静。
如果有朋友愿意来玩:
我带她去长江,看长江大桥;
去武汉关、江汉路,逛街;
去湖北博物馆,看编钟;
去户部巷,吃热干面;
去中华门,坐坐船。。。。
我会极力挽留每个来武汉的人,多住几天。
别去新马泰了、别去巴厘岛了、别去澳洲看袋鼠了,
就在武汉,
多消费几天,
多住几天酒店,
多买几件衣服,
多吃几顿“馆子饭”,
这是对武汉最大的支持!
身边MBA的学员,做企业的朋友,
我会欢迎他来武汉投资:
武汉人民识大体、顾大局,
武汉的工作人员能吃苦、能隐忍!
困难只是暂时的,
给武汉一片阳光,
它会还你一个春天。
“
我们坚信“逻辑改变生活,理性铸造梦想”的初心;
我们秉持“公益知识传播,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