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VP方法:如何准确采集产品需求?
需求采集可以分为直接采集和间接采集,分别对应着一手需求和二手需求。区分一手需求和二手需求最主要是看需求是原始的还是加工过的,比如直接从用户采集的,那就是一手需求,而从行业报告、数据资料采集的需求那就是二手需求;另一方面可以看需求的提出者,如果需求提出者就是用户自身,那就是一手需求,如果需求的提出者是公司里的客服、销售等团队,那就是二手需求。
直接采集可以保证自己的产品更真实、更准确、更接底气,实际工作中,我们要保证采集到的需求有一定比例是直接采集,而对于二手需求,则要带着问号去看,要进行需求的深挖,防止需求被曲解。但是,某些二手需求比如客户反馈周报是已经经过整理的,准确性实用性都比较能得到保证,使用效率也更好。因此在实际需求采集工作中,也要灵活使用直接采集和间接采集。
产品经理都喜欢做新产品,从无到有的感觉很爽,这时候,相应的团队还没配上,所以,直接采集占大多数。但大量产品经理是在做从有到优的事情,所以,二手需求更多。如果你的公司把产品经理定位在“需求分析师”,而把真正的产品经理该做的事情转交给内部的客服、运营、销售等团队,那也可以,不过这些同学的产品能力通常是不足的,也就是说,他们对用户需求的理解、转化、夹杂私货(且经常以口头的形式来传达),很可能产生偏差,这种现象另产品经理痛苦不堪。为有效的提升需求采集及传递质量,大型企业都会为各职能部门提供需求采集表,用于统一收集需求信息,我用过的需求采集工具如图7-2所示。
图7-2 需求采集模板(示例)
这个需求采集模板是在我进入世界500强后被强制使用的,当时觉得特别的麻烦,后来慢慢就适应了,并认识到了它的价值和作用。信息技术部80多人作为中台维护着30多套系统集成的数字化服务平台,服务总部20多个职能部门、前台19家省级分公司、200多家分支机构,超过10000[张乐飞1] 名员工,外加100多个销售渠道和20多万个第三方营销网点,还有600多万客户的在线自助服务。这样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信息网络系统,不是靠某个人而运转的,而是靠一套完善的规则和流程,需求申请表就是这套体系的起点或入口,重要性可见一般。
纵然,产品经理在新产品开发时进行了大量的市场调研,获取了很多一手的用户需求,在产品上市后,依然有运营、销售、客服等职能部门间接的提供用户需求。但是,我的观点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无论何时,产品经理必须保持一定的频率,直接面对用户,这样才能保持产品经理的敏感度。在此,我为大家提供一些产品经理获取一手需求的最佳实践。
做产品之前,去目标用户那里“轮岗”,在管家婆公司,新的产品经理进来,都要先去做各部门轮岗做使用者,3个月后,再来做产品。这时候,他对需求的把握,对技术团队的说服力,自然很强。 跟着销售去见用户,做一些中小企业管理软件的时候,我们都会定期去跟着销售去卖产品,常常惊讶于客户原来是这么想的,他们在意的点,我们从来都没考虑过。 和客服一起听来电,有一段时间,我所在团队的所有产品经理都要求每个月必听2小时客户来电,然后每个人都会把听来的问题记录分享,这样相当于每个月我们能直接从几十个小时的来电中挖掘需求,虽然也不算多,但坚持不易。 伪装成为用户,比如滴滴打车的司机端产品经理就应该去注册一个账号,周末或下班的时候拉几单,这样就能切身的从真实用户的身份去发现产品不足的地方。我也是做了滴滴、优步、易到的司机后才发现它们成败的秘密的,我想至今易到的产品经理和高管都不知道自己输在哪里? 做社区的产品经理,就强制每个人从0开始建立一个细分板块,要求做到一定活跃度、一定规模,这个过程,可以体会到很多用户的痛苦——费劲心思就是做不起来?做起来以后全是营销信息或垃圾广告?…… 和一些用户建立起私交,有事没事多聊聊,除了工作,还有生活,熟了以后,他们会说很多在常规用户访谈里不会说的真实想法。在产品会社群,用户都是我的朋友,所以才有了我们的碰撞和洞见,有了MVP思维、理念及价值观。 在腾讯,产品经理每个月必须做10个用户调查,关注100个用户博客,收集反馈1000个用户体验。知道的人多,做到的人少。 还有一点很重要,公司要建立起一种不要说“我认为”,而要说“我去聊了10个用户,有8个认为……”的文化。包括老板的“我认为”,也要有真实用户声音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