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并不难(十)A
第84期
朋友们,晚上好!
随着每天整理我的课程内容,订阅号文章的思路也渐渐清晰,周一安排给小一些的孩子专门谈看图作文,周二周三给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的孩子谈记叙文和议论文。
好,开始今天的内容。
本周看图作文是这样一幅图:
(图片选自《中国国家地理》,感谢原图作者。)
这里是长白山,拍摄时间是10月。
本次看图文章的训练重点是会用合理的顺序来描写景物。
还是先来看几篇孩子们的文章:
例1
长白山的风景
远处的一座雪山,近处的原始森林,这是长白山吗?
看,远处的那座雪山。站在高处看,啊,雪山全部都是蓝色,几乎与蓝色的天空混和在了一起,没有一丁点别的颜色。
瞧,近处的原始森林,一望无际,到处都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树木,树木的叶子有红、黄、橙、深绿、棕这几种颜色的叶子。原始森林一定很受欢迎,有一大群人在这里旅游。
雪山和原始森林,我好想去看看。
例2
长白山的秋天
远处的山是雪山吗?原来是长白山哪!
山上的雪是常年不化吗?这里是不是一定很冷?这里的树好奇特啊,有红色的、黄色的,还有的是桔黄色的。山下是无边的森林。森林里有没有小动物呢?
例3
长白山的风景
啊,长白山好大啊,跟我原来想象的不一样啊。
这好像是一片大海吧?其实那是山顶,看得不仔细的话可能真的以为是大海呢。
大森林里有杉树也有桦树,这里的树木颜色可真多,红的,黄的,绿的。这地方真美。
例4
秋天的色彩和美丽的长白山
这是长白山吗?
Yes,就是长白山!
哦,长白山的山脚下,有一片大森林。红色的、黄色的、绿色的、橙色的、半黄半绿的、半红半橙的……那么多树的颜色啊。
长白山顶好像还是冬天呢,我想,一年四季的天气都太热了,雪是凉的,用雪来让自己凉快下来吧。半山腰湛蓝湛蓝的,我想,那会不会不是雪,是水呀?
好美丽的长白山。
例5
长白山的美丽风光
这是哪儿?哈哈,你猜得到吗?这里就是长白山。
现在是秋天,在大森林里,有杉树有桦树,它们的叶子由春天的绿色变成了五颜六色——红、橙、黄、绿。这里就变成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树林了,像是哪个画家涂上了颜料。
长白山一年四季几乎山顶上的雪都不化,这可真有意思。
这次作文唯一的要求是不少于200字,我感觉这幅图虽然不复杂,但孩子们很有可能写不好。从上面的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孩子们的文章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写景的空间顺序乱,二是把握不好景物的要点。
写之前要详细分析这幅图,其中包含以下一些要素:
1、整幅图给人震撼的感觉,山和森林可以说是很壮观。
2、图的层次感很清晰,有远与近、高与低的对比。
3、图的颜色鲜明。
4、看到山和森林会产生一些联想:山顶的积雪常年不化,远远地似乎都感受到那份凉意,还有一种神秘感。大森林里有什么?小动物?蘑菇?如果我走进大森林会是什么感受呢?等等。
5、山形、山势、山色、树色、树型。
这个过程是很多孩子容易忽略的,即便是我一直提醒他们,不过这也算是正常,小小的孩子非常严密的逻辑思维还没有形成。理清要素之后,就是如何用适合的顺序表达出来。写景的空间顺序可以是方位顺序,如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上往下,则前到后等等。还可以是整体和局部的顺序,先写全景再描述局部再写全景。
下面是一篇范文,看过之后再做分析。
A我没去过长白山,只是听说过,今天算是见识一下了。这幅图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壮阔,看那绵延起伏的山,气势多雄伟。下午的阳光正巧把山顶常年不化的积雪照得如同仙境一般,它静静地覆盖着,给大山增添了神秘的气息。整座大山静默着,暗蓝的色调与天空遥相呼应,是山宁静了天空,还是天空纯净了大山?
B思绪久久停留在那一片空灵里。
C山前是无边的森林,也许是原始森林吧,它是从几万年前,几十万年前来的吗?这个还真不确定,回头要好好查查资料了。从高处俯瞰森林,它好像是一张厚厚的绣花绒毯,热热闹闹地铺展开来,五彩斑斓。与远处的大山形成一动一静的对比,风吹来了,是阵阵涛声?树下有小动物吗?唰啦唰啦的,是谁的脚声?
D不错,我悄悄地竖起大拇指。
A段写大山就是运用了先写整体,然后写局部,再写整体的方法。
整座山壮阔、雄伟——山顶积雪——大山的气氛
B段是一个过渡段,有缓冲的作用,徐徐结束,引得读者随画面沉思,这是一种赞美大山的方法。
C段转换了观察视角,观察大山是平视和仰视,而这里是俯视。很多孩子肯定都要写色彩,所以在这里偏偏不去写那些颜色的名称,而是写色彩让人产生的心理感受,巧妙地处理一下。再由视觉写到听觉,这就是联想了。
这篇文章把写作重点定为大山,所以先从大山写起,后面写森林就有衬托大山的意思了。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明天见。
~ THE END ~
图片:艺凡 方方 里奥 爱跳舞的Em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