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秀芝 散文 一名默默奉献的普通党员 ——追忆我的父亲
喜临建党百年华诞,四海沸腾,举国欢歌。激动人心的时刻,情不自禁地想起一位老人。他离开我们已经十二年了。今年,他若在世,该是何等高兴与激动。因为,他的一生只坚信中国共产党;他的一生,都在履行一名农村普通共产党员的诺言,那就是:永远跟党走,为人民谋福,建设社会主义。这位老人不是别人,正是我敬爱的父亲——崔广会。
打开记忆的闸门,关于父亲的件件往事便涌上心头,让我胸中百感交集,其中有佩服、爱戴,有心疼,也有遗憾。他的经历和故事,既传奇又普通。因为现实生活中,我们习惯地认为,不平凡的故事只发生在英雄人物或风云人物的身上,没有人知道,它就是日常,悄悄地发生在你身边。
小时候,经常听父亲讲,他四、五岁时,就跟着爷爷给地主家干活。7岁时加入村里儿童团,担任儿童团团长。十二岁时给区游击队和八路军送信。父亲还挎过盒子枪,参加了村东头王八盖坑消灭日本鬼子的战斗。一九四七年,辽沈战役打响,十五岁的他,勇敢地加入了遵化万人担架团,给团长栾玉山当通讯员。生在和平年代的我,那时不懂事,对他的故事不以为然。而今,想一想,对自己的无知与漠不关心,追悔莫及。相比之下,我七岁时,是父亲宠爱的老闺女,被他举着、托着。十二岁到十五岁,我衣食无忧,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再看我们的下一代,更是蜜罐里泡大的,上学放学时,有大车小车接送,享受着两辈人的千娇百宠。他们可知这太平盛世是如何得来的?
我为什么没有缠着父亲,请他讲一讲,在朦胧的夜色里,他冒着被鬼子捉到的危险,如何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为什么不缠着父亲讲一讲,他小小年纪是如何随着担架团的战友一步步走到辽沈战役的战场的?为此,我曾联系市人大常委会撰写遵化文史的王建志老师,收到他转来的史料。我爱不释手地精读,仿佛见到了严冬里爬冰卧雪,在枪林弹雨中奔跑的父亲的身影。我查找万人担架团队员的名单,答曰,名单上只有连长级别以上人员的名字。无论有名无名,父亲是去过辽沈战役战场的。至今村里的老人们茶余饭后仍然在讲述着从前的老故事,老故事里总有父亲的故事。
解放后,父亲一直在村里工作。我记事起,就知道他整天忙碌,因为他担任村支部书记,整天忙碌着组织村子里的政治学习活动和生产劳动。父亲小时候没能进学校学习,他的文化是解放后,通过读夜校,跟着村里扫盲班学的。可是,他衣兜里总是装着记事本,密密麻麻的字里,记的都是村里的生产工作、大会小会的记录和社员的大事小情。我们村虽然不大,也有一千多口人,各种年龄、各种群体的社员,父亲都安排照顾得妥妥帖帖。特别是村子里的军烈属、五保户,在他心里更是如数家珍。村北头的烈属黄奶奶,和儿子、媳妇因家庭琐事不和,经常扭着小脚到家里来找父亲,父亲总是笑呵呵地听她诉说完,然后拍着胸脯说:老嫂子,我们做长辈的,别跟孩子们较真。回头我去找他们谈,您怎么的也不能被气着,我替你出气啊。就这样,黄奶奶苦诉了,气消了。
村里来了知识青年后,父亲非常高兴。一边安排他们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学会生产劳动),一边安排他们发挥自身特长,排练文艺节目,到晚上时为社员们演出。他们排练的节目内容都是关于宣传党的政策,抓阶级斗争,庆丰收和宣传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内容,与社员的生活紧密贴近,又息息相关。通过观看演出,社员们既能及时了解党的政策,又丰富了业余生活。有一次晚上我和堂姐秀珍参与了演出小合唱《红星照我去战斗》和《绣金匾》,父亲表扬了我,还鼓励我向知青姐姐学习,多学一些革命歌曲。
作者简介:五月美玖实名崔秀芝,河北遵化市人,遵化市作家协会会员,60后,就职于当地教育局,未退。热爱生活,喜欢记录实际见闻,抒发真情实感。偶有小诗、散文发表于遵化市委老干部局主办的杂志《金秋文苑》,遵化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四季风》,遵化市作家协会创办的文学网络平台《燕山诗文》,和《冀东文化与艺术》杂志等。
投稿须知
1.投稿邮箱:yanshanshiwen@163.com。
2.来稿请用word格式排版,并附上作者姓名、个人简介、生活照一张及个人微信号一并打包发送到投稿邮箱。投稿标题:作者+题材+标题。
3.稿件须是网络原创首发作品,文责自负。
4.投稿后一周内未收到回复即另行投往他处。
5.读者赞赏的一半为作者稿费,稿费每月发放一次。不足十元不发,集体创作以及多人作品一次刊发原则上留作平台维护费用。
编委会
主办:遵化市作家协会
顾问:关仁山 峭 岩 李春雷 杨立元 东篱 王立新 马良 张国印
编委:范丽丽 张国印 曹雪艳 张玉红 王翠红 杨晓健
主 编:曹雪艳
副主编:王翠红 杨晓健
编 辑:
小说与儿童文学:代文静
散文与报告文学:杨晓健 徐小东
现代诗歌:王翠红 王颖春
古体诗词:刘艳琴
评论与文学动态:梁淑艳
本期编辑:徐小东
燕山诗文
遵化文学爱好者的精神家园
置顶公众号,每日第一时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