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博股份(SH:688598)调研纪要20210531 1. 金博短期解禁是交易层面最重要的事情,二...
1. 金博短期解禁是交易层面最重要的事情,二股东全走,其他小股东可能观望一下。经营层面强,上调全年业绩至3.7亿,明年看5亿以上。公司的关注度比较高,等着接大宗的人很多,估计比较难有很舒服的位置出来,在当下光伏估值环境下,维持他的推荐评级,金博、美畅和福斯特算是行业里面对同行有明显领先优势的公司,属于长期有alpha的公司。
2. 股权解禁
公司二股东是中南大学的创投,还有政府投资平台在里面,本次解禁本来大家觉得他们不会走,结果他们走得最坚决,短短3个交易日已经减持了5%了,冲击较大,而且没有对股价形成明显冲击,到场买方普遍接受120亿的市值底部,保守一点的会觉得100亿市值才有比较明显的收益空间。其实大家对于金博的基本资质都比较认可了,只是在出手价格上面的微弱分歧。当下价格有一些一级半市场的人在积极接触,想拿10%的折扣,结果竞争太激烈了,根本不愁卖。
如果二股东的12%能在这个平台卖完,那接手的人不可能在这个价格卖出来冲击市场,所以二股东出完的价格就接近市场接受的底价。
3. 经营情况
产能方面建设快于预期,今年年底达到980吨,明年直接达到1550,而且是实际可以投放的产能。公司的产能主要依赖炉子、厂房和电力供应,厂房问题在募投项目投产中已经完成了,炉子是自己外采设备然后组装,问题不大,电力成为了最大限制,益阳的工业园区没有为他们准备这么大的电力,由于下雨原因导致项目稍慢,但是这个问题年底一定会解决,不会限制公司明年的产能投放。竞争对手方面,超码有300吨扩张。
人事组织,公司主要是教授带领的团队,未来可能是没有实际控制人的公司。整个公司就是中南大学帮派的,廖总是中南的教授,王总是中南的mba(同济的本硕),李军是廖总的学生。整个公司都是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的,还有就是机械设备自动化的。公司感觉比较职业经理人,基本素质比较高,会维持一直做股权激励,发很高的工资,保持核心团队。未来大股东不追求进一步控股,基本就是有钱大家赚。说实话,我不是特别喜欢这个股权结构。
技术门槛和成本壁垒。这次调研这个问题基本搞清楚了,他们在技术路线上面采用了和超码不同的方式,自己有预制体,同时采用气相沉积一步到位,而超码的技术从刹车盘开始,偏向于密度指标,用的树脂做的方案,步骤更复杂,设备投入更大,成本更高。公司的产品至追求了纯度和结构强度,其实密度指标要弱一些,在工况条件更差的地方就会弱一些(比如航空保护罩)。公司的一步气相沉积属于独门,这个跟你研发的经历有关系,超码很强,但是他们起步的方向就不同,所以成本上差一些。中南大学出去的还有一个叫南方博云的公司,后续我会再研究一下,这个公司的技术路线又不同,成本比超码还差,已经破产了。隆基自己的团队做这个东西,最后成本在80w,公司只有40w,最后隆基只能外购了。公司在会上是实名diss了隆基的技术路线,确实很霸气。
由于碳碳复合材料属于管制材料,基本都是自己闭门研发,他们工资给的高,人员少(全公司300人),实际上流失率很低,所以门槛很高很高。国际厂家仅东洋碳素和德国西格里,德国西格里还来公司参观过,做过一些学术交流,他们彼此之间的技术路线并不存在抄袭,没有专利问题,纯自己研发。这一点上面是比较难得的,也决定了这个行业壁垒确实很高。
目前公司的技术指标不断提升,光伏领域推出了2个牌号,p型和n型;半导体里面推出2个型号,超纯和超超纯。公司主体产品是半导体起家,峨眉半导体是他们第一批客户,可谓根正苗红,目前隆基通威技术主力多有峨眉半导体的影子。
成本控制,原材料主要是碳纤维,t700,国产的份额超过一半,敢于为国产化做出贡献,今年国内碳纤维有历史机遇,因为日本受到限制不能出口,价格上涨,国内碳纤维会有很好的机遇,类似去年的工控公司,有一次量价齐升的机会。原材料方面其实对于他和超码是一样的,所以涨价不算利空,他的相对竞争优势是保持的。今年的总成本希望下降10%,但现在看可能做不到了。
定价和盈利,公司定价是成本加成,加多少看市场需求。公司目前的碳碳材料在光伏中主要应用在热场,分为四个部件,对比等静压石墨,坩埚最强(结构强度要求大),导流筒次之(温度梯度大),保温桶弱一点,电极最差。电极要求电阻率稳定,但是碳碳材料是碳纤维织造而成,内阻率相当不均匀,不适合直接用作电极。所以各个产品的加价毛利率也有所不同,坩埚最贵,电极最低。而电极在热场中的占比有30~40%,最大,还需要进一步努力,提升整个碳碳在光伏中的需求。公司是明说这个行业是供不应求的,他们可以不降价,但是他们选择降价,为的是让整个盘子做大,竞争掉石墨,未来如果能够竞争掉石墨电极,那公司的产品在电阻率上必然有突破。同时降价才有可能打开新的应用场景。公司谋求较高的合理利润率,对市占率的要求不算很狼性,至要求超过50%,目前可能是70%。
总需求测算,1gw对应大概25~30吨材料,如果全使用碳碳,但是电极基本是不用的,其他产品也可以考虑使用石墨,故而实际只能算10吨出头。所以100gw原来算出来大概1000吨的市场,但是随着整个公司的产品竞争力提升,有望提升到25这个水平。目前还是主要新增需求,替换性需求会逐渐上来。
出货和订单周期,公司从接单到出货是2个月,通常每年谈一次订单,属于订单可见度比较长的公司,希望都像隆基那样签长单。公司目前可以看到的单子毛估9亿,对于今年全年都是饱满的。其实公司目前还是比较像一个设备公司,而不是耗材,大量的部件都需要和硅片公司进行协商,每个热场都是单独设计的,他能够同时拿到中环隆基的优质供应商,足见实力。定制化企业的毛利率本身就不可能太低,跟通用的大宗原材料是不同的。
未来研发和第二曲线,主要是其他的热控制领域,偷拍了一个照片,最后的项目看起来是一个发酵工程用的热控制,但是人家也没说,也不让拍照。后面还是看公司自己公告和正常交流。碳碳产品本身具备优质属性,如果成本下降,能够应用的场景是非常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