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狭窄,大概就是一种封闭保守的小气,觉得整个世界就如我们所在的封闭圈一样。最近挺喜欢用这个词儿,感觉处处用得上。比如注意到别人只能看到眼前的世界,只觉得世界该是其所见的模样。我常自诩是认同多元化多样化的,很反对以统一的甚至唯一的标准来看待世界。今天,我却注意到自己的视野狭窄。事情是这样的,和一个素未谋面的朋友约饭,对方很客气,说时间方便,可以过来请饭,要我选地方。因为不太熟悉,我选了个我觉得消费偏低的地方;对方的回复是,能否选个更经济实惠的馆子。我的第一反应是诧异——我已经选了在我看来相对性价比高的地方,对方竟然觉得不实惠。第二反应是可能我们的消费观差异太大——我也不是高薪人群,只是习惯了这样的消费,甚至包括电影话剧戏曲等等娱乐活动。再往下,说来惭愧,我开始考虑消费观差异如此之大,我该不该吃人家这顿饭呢?吃过要回请的吧,回请的档次比照这次吗,还是按照我的喜好来?然后,我终于意识到,我在把自己的视野和思维固定在现有的消费习惯里——这不就是我最近常提的视野狭窄嘛。我的消费习惯是怎么形成的?大概就是和朋友们吃吃喝喝过来,很自然的就形成了现在这些习惯。是否可以改变?当然可以,我自认不是奢侈成性的人,多花点钱可能是为了口腹之欲或者朋友之谊,少花点钱还能多积蓄一点呢。改变是好还是不好?如果多花,对我来说可能不太好,如果少花,估计是利大于弊的。将来可能怎么改变?可以预见的是,在我收入没有大的变化的前提下,消费习惯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尤其是提升;但我将来一旦失去稳定收入,或者收入降低、遭遇疾病、意外等影响经济状况的事件,很可能会降级消费的,那时候可能就是被动的降级了。既然如此,何如我从此刻就尝试主动扩展我的消费范围呢?有时候维持原消费习惯,有时候降低消费,开始习惯不同的生活。反思到这里,第二三点反应基本上解决了,关于第一点反应,我本来选地方也不是为了对方的感激,只是为了我自己的不好意思。想明白这一点后,我更不好意思了:我的选择体现了我的自以为是。我觉得有点抱歉,对待一个不熟的朋友,我没有设身处地的为对方考虑,却自以为已经为对方考虑过了——这恰是一种狂妄与自大,以及无知。也有点感谢这位朋友的直言不讳,不然,我要到什么时候才会意识到自己的视野狭窄和无知呢?希望他说出这样的真心话时,是坦然的。同时,我为什么会视野狭窄至此?与所有人一样,因为我生活的周围、我的朋友圈决定我把现状看作是理所应当。
作者简介
文火,意淡息微,火力小而缓,即将成为波动影响的源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中心影响力,可能影响周围的人许多年甚至许多代;这些影响会再传递给更多的人,就好像池塘中的涟漪一样,一圈一圈地扩散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