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墨色清凉刘醒龙
白露时节,有幸在黄冈市博物馆参观了一场展览,是团风籍著名作家刘醒龙的笔记书法展。其独特在于,所书内容都是他精心挑选和新近创作的诗、文、词、赋、联。显然,其意并非全然展示他的书法成就,而是借了书法的外在美感,表现文学的内在底蕴,让二者巧妙相融,形成一种独立于天地间的奔放豪迈。
书法展选在秋天,主题是他早年的小说题目《秋风醉了》,这真是贴合时令的一个别致之举,到场的嘉宾和观众,都与秋风同醉,醉在墨香盈室的氛围之中。而选在家乡黄冈,他意不在炫耀,作为一个获过鲁奖、茅奖的著名作家,刘醒龙并非想要在书法方面再立高峰,而是一种故乡情结的表露和剖白,一种心灵的皈依。
走进展厅,眼前为之一亮,心头亦是一宽。一室之中,墨气淋漓,墨影纵横,墨势浩荡,墨境苍茫,人文天地辽阔无边,在此处已蔚为风景。眼前这些作品大气与细腻并具,敏锐与宽博兼容。有的奔放壮阔布满整面墙壁,有的小巧精致构成扇面或斗方,大小高低错落有致,各有可观之处、鉴赏之点。
观者或凑近细瞧,或凝神久立,或三三两两指点交流,或呼朋引伴与可心的作品合影。发现书法作为拍摄的背景很是入镜,能让被摄者平添无比迷人的文艺之光。尤其是“小疯狂”“小忧伤”“小背叛”这些“小”系列,颇得黄冈师院文学和美术系学生的喜爱,纷纷前来拍摄。可见,即使是小众情怀,也有一定的普世价值。
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这些作品透出一股俊逸之气,古典之美。沉潜,低调,内敛。古典是一座现代人目力未能及的高峰,深藏无限美感。在飞速发展的科技时代,古典是逆时光的缓慢行走,是一种不与世俗同流的人生态度,在刘醒龙笔下,则外化为这些芬芳四溢的整齐短句:
荷风一叶,吹老江湖;
光阴很瘦,指缝太宽;
暖阳千树,琼月一窗;
千秋逐鹿,一世倾情;
春光小雅,秋日豪华;
石野山雄,小楼天净……
类似这样的条幅颇多,似联非联,看上去清雅盈纸,读出来诗香满口。他用的是繁体,这让一些年轻人识别时颇费心力。繁体字是一种留连于古典的深情与追怀,唯有书法能恰到好处地展示几分。米芾拜石的痴,羲之换鹅的趣,曲水流觞的兰亭风雅,东坡老梅的赤壁余韵,都是书法留给后世的宝贵遗产。
“世间以黑闻名之物多多,唯有墨黑凭着书法独上高峰。”刘醒龙在书法展自序里这样说。用墨,是一种智慧;留白,是一种技巧。殊道同源,中国人善思,从书法之道悟出了“知白守黑”的哲学。至今老祖宗的教诲仍有极多可取之处,素朴率真,和光同尘,终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仰之弥高,心愈沉静。对于我喜欢的名家大师,我只会敬重,决不崇拜,因为崇拜势必会让人陷入迷信的泥潭,失却一个人本应禀持的理智判断。
观看了这些才情迸放的墨色之作,我似乎明白,刘醒龙为什么能坚持几年如一日地习练书法,坚持每天早起游泳一千米,坚持用足迹丈量他想要踏访的土地,坚持用文字书写心中最深最浓的情怀,那是因为有一股来自民族源头的不竭之泉,涌动,奔流,绵绵不息。在长篇小说《天行者》获得茅奖之后,他还能佳作频出精品迭现,用《蟠虺》的盘根错节,用《小路才是回家的路》的厚重深情,一次次点亮读者的眼睛,在大众心里树立了一棵“文坛常青树”的形象。
有一个横幅是:“再伟大的男人回到故乡也是孙子”,这不是故作惊人之语。刘醒龙曾在《抱着父亲回家》一文中,满怀深挚地对故乡进行倾情书写,对故乡、对父亲、对家乡父老,那已不是伤痛与沉重,而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根的情怀。回到故乡,能从那些不复往日风姿的竹林、池塘、山路、菜园中,寻觅到儿时踪影,也就找到了自己的来路。一个来路清晰的人,心里是稳妥的。不由怀念起乳名。人若是风筝,乳名就是系住风筝的那根线,千里万里,遥遥地将你扯回来。当叫你乳名的人越来越少,所谓的社会头衔越来越多时,人,就越来越虚飘。太多的虚飘只能徒增浮生之叹,每个人终究是要沉下来,归于故乡的那片山岗,成为风中安定踏实的一抔土。
好墨修行,好文养心。大作家何存中“天才总有奔腾日,笔墨从来不误人”的感悟,黄冈师院教授夏元明“与秋风共醉,乐琴书销忧”的留言,不仅让刘醒龙欣然拍照以记录,也给围观的人们带来启发和回味。
墨色清凉。这个秋天,因为刘醒龙和他的书法而别样醇厚,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