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身法是圆柱而非圆球

曾听有人说,太极拳要练得全身像皮球,全身处处带掤劲。这一说法十分幼稚可笑,而且害人不浅。人体不可能是球状。纵使你体重500斤,也不可能是球状。此次随恩师出行,专此请教恩师。恩师说:太极拳是圆没有错,但是,这个圆是圆柱体。而非圆球。由此可知,太极拳练到顶峰时,全身圆柱效应出来了。因为是圆柱,所以能够产生磨转心不转,因为是圆柱所以能够立身中正。因为是圆柱所以可以走化,可以缠绕。太师爷郑曼青说过,太极拳是磨转心不转。磨转即喻腰转。心不转者。乃气沉丹田之中定也。按磨转心不转者。此家传口诀也。比诸拳论所谓。腰如车轴。腰为纛二语。尤为显赫。余得此意后,自觉功夫日见进境。这些话已经很明白地解释了太极拳圆柱原理。人体是圆柱,四肢也是圆柱,非常类似于木人桩。我们每一招每一式都必须符合人体结构的原理。大的圆柱人体躯干不动,手脚乱动只有手脚力气,没有整体劲。只有由躯干来带动四肢才是太极之道,所以本门把身动手动奉为要义,行功走架不可违背之。

附件:老一辈太极拳家向恺然谈太极拳推手

练太极拳的人,谁都知道架子是练体,推手是练用,可是练体和练用是不是两回事呢?要解答这个问题,得先明暸太极拳的体是什么?用又是什么?练体离不了十三势,练用也离不了十三势;除却十三势,没有太极拳,也没有推手。

“十三势”是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这也是谁都知道的,可是一般练太极拳和练推手的人,是不是注意到每一个动作的十三势呢?当然有许多人知道要在这方面注意的,但也还有不少人只知道依样画葫芦,不在这方面用心。不知道在十三势上用功的,敢说练体得不了体,练用也得不了用;因此十三势歌上说:“不向此中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练架子,是练推手所用的体;练推手,是练架子所得的用。可说整个的体都是用,也可以说整个的用都是体。照这样说来,练架子和练推手,不是没有分别吗?有的,我把古人太极拳理论中属于推手部分的条文,录在下面,逐一加以注释,再综合起来作一个总结。并将我个人研究推手的经过写在后面。《太极拳经》说:“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刚字是采取攻势的意义,并非刚强之刚,并非刚劲之刚;例如推手的掤、挤的两个动作,是采取攻势的。柔字是采取守势的意义,并非柔弱和柔软之柔;例如推手的捋、按的两个动作,是采取守势的。刚柔不过是攻守对立的两个代名词,完全是用意的、用势的,不是用刚强之劲来攻打的。对方用掤、挤两种攻势来逼,我用捋、按两种守势去化解它,这个动作叫做走。顺背是得势与不得势的区别,能保持重心则得势为顺,失去重心则失势为背,例如我方用掤、挤去攻逼,意图使对方失势,这动作叫做粘。又说:“动急则急用,动缓则缓随。”这是纯采守势的说法,学者不可误认为是自己不作主宰,缓急随人。须知攻击在人,应敌在我,我能随敌缓急,从容应付不失重心,可说巳尽太极推手之能事了。又说:“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渺。”太极拳就是一种轴心运动,所以《行功心解》上说:“身如车轮,腰如车轴”。既是身如车轮,则左重向左转动,右重向右转动,乃当然之理,容易明了;不过要练得娴熟,得心应手,却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又说:“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前三句皆是引进落空之意,就是说如果他仰攻,我引得他更高,他俯攻我引得他更深,他直进我引得他更长。总之是顺他的来势引向空处,不抵抗,不截击。第四句是说明退不得,彼进我退,便是自促,无论练架子、推手,都忌直进直退。《行功心解》说:「进退须有转换」,便是说明不能直进直退的意思。例如“搂膝拗步”的进,必须兼带左顾右盼的姿势。“倒撵猴”的退,也是一样要向左右转换。其它一切进退的动作,都是如此;因为转换便是以退为进,不是真退,真退就是败了。所以古人拳谱有进、进也;退、亦进也的说法。《纪效新书》上也说:“步步向前,天下无敌。”又说:“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这就是说:推手须练到触觉十分敏锐,就是一片鸟毛、一个苍蝇那样轻的东西,落到身上也能察觉。不许它停留站脚,因为鸟毛不到平稳的地方是不能停留的;苍蝇的脚不能站稳,是不收敛翅膀落下的。这是极力形容太极推手之轻灵,绝对不许对方借力的意思。这是推手最重要的理论根据。 又说:“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这是推手极娴熟后的境界。推手的作用,主要是锻炼触觉,术语谓之“听劲”。就是利用两手,尤其是十指的螺纹探听对方动作的意向和劲路;而我则处处意在敌先,使对方来不及防御。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鑫先生箸有《太极拳谱》,关于推手的有两句话说得最好:“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神”就是利用我手上的神经,探知对方的来势再凭借我的智慧,隐藏我的攻势;这样便到了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境界。

又说:“单重则随,双重则滞。”这两句话是练推手最要注意的,必须时时刻刻用实际行动去体验它。若不认识这个理论,根本谈不到会太极拳,只停留在感性上的认识;不在推手上下几年苦功,也还谈不到随机运用。这两句话解释起来,却是极平常极容易理解的。前面说过:“身如车轮,腰如车轴”,试想车轮着地,哪有两个重点?若有两个,便推不动了。所以《太极拳谱》上说:“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因有缺陷凹凸便不能圆,不圆就双重了。有人解释双重说,两脚同时着地,两手同时打击,是双重;一脚一手是单重,这是极端错误的解释。我们要知道单重、双重不在形式,而在内容。太极拳只是轴心运动,找着了轴心所在,则触处成圆,处处单重;找不着重心,则触途成滞,处处双重——岂但两脚两手,就是一个指头,也免不了双重。陈鑫先生的《拳谱》上说得最好:“精练已极,极小亦圈。”凡圈皆有轴心,由轴心发出来的圈,便无缺陷出处;无凸凹处,那得有双重?

又说:“粘即是走,走即是粘。”太极就是圈的中心点,向外半弧为阳,向内半弧为阴,阳的作用为粘为攻,阴的作用为走为守;粘又是走的准备,走又是粘的准备。所以下面紧接着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

又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所谓阴阳、粘、走、刚柔、粘、连者等等,都是攻守两个动作代名词,攻里巳有守,守里已有攻,所以谓之相济。认识了这个,便等于懂劲;在懂劲的基法上做功夫,才能做到愈练愈精。

又说:“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太极推手在随机运化,本身不可有丝毫安排等待的心思,这就谓之“舍己从人”。也就是说要在本身确实做到圆活轻灵的地步,才可以随人粘走,毫无障碍。但是有许多人认“舍己从人”四字,以为要从对方研究来势,早安排一个如何应付的心思,这便是舍近求远了。

以上所标举的,都是山右王宗岳所著《太极拳经》中,属于推手的理论。这是太极拳最高深、最精确的学理,非细心体验,不能有得。[格言] 拳无拳,意无意,无艺之中是真艺

《十三势行功心解》说:“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发劲须在推手时发劲练劲,才能沉着,才能松净;又必须在沉着松净的两个条件下发出去的,才是内劲,不是拙力。专主一方四字,看去似很简单,实际这里面包含时间、地位、方向等三个要素,有一个不适合,便是沉着松净的内劲,也发不干脆。因此必须在推手的时候,一方面准备接受发劲,不走不化;一方面专心按规律发出去,练手既熟,方能一触即发,发无不中。

《打手歌》说:“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掤、捋、挤、按是曲中求直的四个动作名称。这四动作里面包含了采、列、肘、靠、进、退、顾、盼、定,九个动作。说掤、捋、挤、按须认真,就等于说十三势须认真,《十三势歌》第一句“十三势势莫轻视”,就是要势势认真的意思,能主宰于腰上下,自然相随,能相随即能化解对方的攻势,因此说“人难进”。十三势歌第二句“命意源头在腰际”也就是这个意思。

又说:“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随着对方的来势,引向空处,引到和我的出击条件相合时,便行出击。这“引”字有两种意义,一是因势利导,一是故露破绽,引他冒进。陈鑫《拳谱》上说:“虚笼诈诱,祇为一转。”所谓“虚笼诈诱”,就是引进落空,这“转”字就是出击。此中前辈说:“推手祇在不丢不顶中讨生活。”“不丢”是不脱离对方的手,“不顶”是不抵抗对方的手,这中间包含沾、连、粘、随四种动作。沾、粘是属于不丢的,随、连是属于不顶的。就是说,对方进,我用连、随;对方退,我用粘、沾。这打手歌,虽是初步入门极简单的法则,但不经口传面授,那么即使绘图立说,千言万语,也属无益。所以《十三势歌》有:“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的说法。

什么叫做“法自修”呢?就是要依据上述的法则去自修,若不依法则,自修也是徒劳。平江李昌罗《拳经》上说:“学而不练,负师之传;练而无规,成艺之病。”可见练推手必须重视这个法则。

以上仅就社会上最流行,为一般爱好太极拳者所熟知的理论,加以简单的解释。因本人学识有限,所解未必正确,但敢肯定的向诸位同好者保证:没有一句话不是秉承名师传授,加以本人三十年实际体验得来的。

[格言] “功夫不到总是迷,一层不到一层迷,一处不到一处迷,处处不到处处迷。”

如今再将我实际体验的所得作一个结论,再将我卅年中学习太极推手的经过,作一个简单的叙述,以供爱妤推手者的参考。

我们练习太极拳,为什么必须要练习推手呢?

这问题是很容易解答的,因为太极拳一百多个动作的实用价值,都得从推手中体验出来。但是我们得认识推手不等于打架,也不等于其它武术的对打,切忌揪扭和不同的推打。

推手的方式,大略可分为四种类型:一、单手定步,二、双手定步,三、活步,九宫步,四、大捋病

单手定步的推法,现在练习的很少,认真说起来,初学入门的人,单推手是必要的。练法虽简单,两人都以单手一粘一走,然对于初步的听劲和增强腰腿功夫,是很有帮助的。

现在流行的是定步双推手法,以上所举有关推手的理论条文,都是属于定步双推手的。这种推法,是增长功夫的基本练习;太极拳的实用价值,必须在这种推手的方法上,打下坚强的基础。

初学入门,但求上下一致,进退转动圆活,动作不妨稍快。进一步研究掤、捋、挤、按;你粘我走、我粘你走,便不能太快了。太快则粘走都不踏实,每一个动作都容易忽略过去,跟找劲、听劲的意义不符合了,这里最紧要的诀窍有下列四点:

一要慢:不问是拈是走,都得寸寸节节找劲、听劲,不轻易放过一分。

二要圆:双手最忌走成直角,在在处处须保持弧形状态。

三要定:这是定步推手法,只许换步,不许走动。因推手的目的,是要在腰腿方面打下坚强的基础;对方来逼,只能用坐腿走腰的方法去化解他的来势。习之既久,腰腿自有功夫。

四要近:凡找劲、听劲锻炼腰腿功夫,都须逼近,才能切实。

活步推手:进两步,退两步,彼此不变方向,我方掤进一步,挤进一步,彼方捋退一步,按退一步。彼此周而复始,借此练习进退轻捷,惟须不变方向,才能逼出腰腿功夫。

大捋:进四步,退四步,彼此向四隅进退,我方掤进一步,肘进一步,挤进一步,靠近一步,彼方捋退三步,向我方后转一步,这一步包括采、列、按三个动作。因捋退三步,故名大捋。

无论是练习那种推手法,最忌不按规则和用力冲击,并绝对不应有胜负观念。

上面所集各家有关推手的条文,虽各有其主要的意义,不相含混;我们学习推手和研究推手的人,似乎都应该深刻了解具体钻研才对,实际这是不必要的。我们只需认定一个条文去下手钻研,这一条钻通了,其它的条文都同时通了。这就是用力之久,一旦豁然贯通的道理。譬如一间房,本有几个门可以出入,要进房的人,祇须走一个;不过这一个门却是必要的,得不到这个门,是永远无法进入这间房的。我们还要知道这几个门,没有高下好坏的分别,从东边来的走东门,从西边来的走西门,就各人所接近的走。读理论条文也是一样,只须认定那一条比较接近,容易体会,便从那一条下手钻研。唯一要诀,就如猎犬追逐野兽,认定一头,不得不舍。

[格言]  操练不按体中用,休到终期艺难精

我研究推手的经过 一九二三年在上海从陈微明先生初学太极拳,陈先生和他老师杨澄甫一样,最喜用掤、挤两势进逼;但不发劲,使我停滞在一个通身不得劲的态势中,既不能走,又不能化。这是我初学推手时感觉最难受的一个阶段。

后来王润生先生到了上海,我又从他练吴家的架子,我用陈先生掤、挤的方法进逼,他很容易的就把我的攻势消灭了。经研究的结果,才知道我的触觉太迟钝了。他用意来逼,用势来逼,本来极轻灵;我等感到不得劲时,便巳失去重心,不能走、也不能化了。我问王先生,吴鉴泉推手是如何进迫的?他说:“吴先生推手很少逼人的事;不过你用方法去逼他,却随时使你不得劲,也很难受。因此一般人说杨主发劲,吴主化劲,其实发即是化,不能化便不能发;不过两人的个性不同,所用的方式,也就跟着有区别了。”

一九二九年在北京,从许禹生先生学习推手。他的太极拳是从宋书铭学的,是宋远桥的一派;注意开合,配合呼吸。每一个动作,都要分析十三势,尤其以中定为十三势之母,一切动作都得由中定出发。他又注意黄百家箸的《内家拳》里面的“敬、紧、经、劲、切”五字诀;他说“切”字最关紧要。就是每个动作都须求得切合应用。所以他的推手最能运用架子中各种动作。可惜他那时主办北京国术馆兼办北京体育学校,工作太忙,不能和我多说手法,介绍了刘恩绶先生专教我推手。

刘先生也是从宋书铭学过太极拳的。但他的推法,却跟以上诸位先生不同:忽轻忽重,或长或短,每每使我连、随不得,拈、粘不得。有时突然上提,我连脚跟都被提起,突然一撤,我便向前扑空。直到三个月以后,方渐渐成了习惯,不受诱惑了。我从前练过外家拳,有时被逼急了,便用外家拳法出击,他立即停止不推了。他说:推手是一种练习的方式,不是打架,不可有争胜负的心理。若是较量胜负,则彼此形式不同,决没有站住不动,等待人家攻击的道理。我当时听了这番话,很是惭愧,深觉自己不应该在推手的时候,存着胜负的观念,不按规则的去偷袭人家。就技术上说是犯规!就交际上说,是不礼貌!就质量上说是不道德!

一九三四年在长沙和一个同学推手,王润生先生在旁边看着,忽然说道:“你们推手怎么全没有开合呢?”

我忙停手问道:“你从来教我推手,不曾说过开合,教我们到哪里去找开合呢?”

他说:“拳谱上不是说了能开合然后能呼吸,能呼吸然后能灵活吗?你自己不去找吧了。”

我说:“我很久以前就怀疑那两句话不通,什么是能开合然后能呼吸呢?不能呼吸不是死人吗?”

王先生笑道:“恐怕是你自己不通吧?谁都有呼吸,是自然人的呼吸,不是艺人的呼吸;艺术不能配合呼吸,就是不能呼吸,这是最关紧要的。你看书上赞美艺人表演武艺总有面不改色,气不发喘的两句话。你们刚才推手推得发喘,就是不注意呼吸的缘故。”

我说:“许禹生曾对我说练架子要有开合并配合呼吸,我当时忽略了,不曾追问应如何配合;更不知推手也要有开合,也要配合呼吸。”

王先生说:“初学入门的时候,不能讲这个动作,因为这动作太复杂了,不易体会,此刻却非从开合呼吸着手下功夫不可了。”他随即就架子中指示了几个范例,如掤、挤为开,捋、按为合之类。

我从此在练架子时找开合,找了几天,自谓得了,练给王先生看;才做了一个揽雀尾,他便笑着说:“不应练了,开不成开,合不成合。”

那时他手中拿着一把折扇,一开一合的摇动着问道:“这开合是怎样产生的?﹂我说:﹁是由你的手产生的。”

他摇头指着扇把子的纽说道:“需要有这个东西才能开合。”随又指着房门道:“就和这门需要有这个枢才能开合一样。你没有找到这个枢纽,当然开不成开,合不成合。”

我问:“枢纽在哪里?”

他说:“这是需要你自已去找的,我说给你听没用。”

我为这个枢纽,足足闹了一个多月,把所有关于太极拳的理论读得烂熟;结果恍然大悟,认定枢纽在腰。于是又从头找开合,为要合拍,把架子许多衔接的地方变更了;后来觉得每一个动作之中有好几个开合,都得配合呼吸;动作越来越细密,时间也越来越加长了。这时因为王先生在湖南大学教课,不容易会面;直到半年以后,才遇着他,赶忙练给他看。他微笑点头说:“虽不中,不远矣。你但知道主宰于腰,却忽略了<命意源头在腰际>的<际>字,和<刻刻留心在腰间>的<间>字。你要知道这两个字是太极拳的命脉所在,他就是太极拳名称的来由;找不到这个,十三势便找不到中定,更从何处体验<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道理?不过这理论颇艰深,不容易了解,更不容易直实体验。若对初学的人说出来,不但无益,反招疑谤。所以古人不轻易传给人,不是怕人知道,却是怕人不知道。”

我当时听了这番亲切的指示,感激得几乎哭了出来。

[格言] 远拳、近肘、贴身靠。

我们练拳术的人无论是练太极或是其他之拳术,都应该知道这个“快”字意义:不是两手伸缩迅速谓之快,也不是两脚进退迅速谓之快。(因为人们)同具一样的手脚伸缩进退迅速的程度,除却老态龙钟及疲弱残疾的人,大概都相差不远。须知,快慢的分别重在两个眼睛,但是同具一样的两双眼睛,却又有什么分别呢?就在看机会能迅速与否!敌人没露出有可乘的机会,手脚尽管打到他身上,不仅不发生效力,每每给予敌人以进手的机会。  

两人对打时,如何谓之机会呢?在敌人失却重心的须臾之间,便是机会。两眼看到了机会,趁这机会进攻便能将敌人打倒么?仍不一定:还得不失地位、不失方向才能用效。因敌人的重心虽失,然须观其实偏差所在,从何地进攻,何方攻击,方能失误少而成功多。若方向地位未尝度停当,敌人原来已失之重心,有时反因受攻击而得回复,两人相打之际,可以进攻之机会彼此皆时时可以发生,却苦以两眼不能发见,有时发见稍迟则机会已过,有时因攻击之地位及方向错误,虽进攻不能发生效力,也是错过了机会。练推手听劲,就是重在寻机会,及练习何种机会,应从何地何去何从方向进攻。两眼能不失机会,进攻又不能失机会方向,便是武艺高超,全不在手脚迅速。分别工夫的深浅,武艺的高下,完全在此。若不待机会,不明方向、地位,就算是蛮打蛮揪。  

和人比试的时候,其所以容易受敌人牵动或被击退,其病并不在下部不稳实,乃腰腿不活之故。腰腿能活,则站走随意;没有与相顶相撞的时候,又何至有牵动下部,与被敌人撞退之事?外家拳每有用刚劲攻击敌人之手法(无不丢不顶的原则),所以初练拳时须注重桩步,然腰腿亦贵能活,如腰腿全无功夫,休说是两脚立在地上,全身坚立稳不到如何程,即钉两木桩于地下,用绳将两脚绑扎其上,也一般容易打倒。 常有武功纯熟的人,两脚或是一脚立悬崖,壮士五六人推挽不动,观者莫不诧为桩步稳实。其实与立崖边之脚并无何等关系,完全由于腰腿灵活,能将着身之力引向空处。《太极拳论》中所谓“引动落空”,术语谓之“化劲”者也,越遇着强硬地方越可以显出力的效用。譬如枪弹、炮弹,越是打在坚硬之处,越能发挥他的侵彻力,此理是极易明了的。所以太极拳不以强硬为体,务必练成极软,以“不丢不顶”为原则,使敌人虽有大力不能发挥。  

不拘内外家拳术,总以能圆活为每一要义,即以“圆、活”二字为拳术之要素亦无不可。故练外家拳的改练太极拳,因陡增其圆活之程度,乃自觉其进步倍速也。外家拳每有两手同时打出,或出手同时踢足者,此与劲路集中之原理相背。

以上所说的理论和经过,我觉得是民族形式体育运动中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应该把它公开出来。练太极拳的人很多,关于太极拳的著述也不少;专注于理论上,尤其在推手理论上做有系统发掘和研究工作、写出文字供大家参考的还很少。因此写出这篇东西来,供爱好太极拳者研究参考。

(0)

相关推荐

  • 向恺然丨古拳论推手条文解读

    练太极拳的人,谁都知道架子是练体,推手是练用,可是练体和练用是不是两回事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得先明了太极拳的体是什么?用又是什么?练体离不了十三势,练用也离不了十三势:除却十三势,没有太极拳,也没有 ...

  • 密传太极提肛术,非传人不外传!80%的人都还不知道

    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长寿皇帝之一,他的许多养生方法也为后人效法,其中的提肛养生法更为后人称道.而在太极拳中,提肛不仅具有养生作用,还能增益太极功夫. 不管是站桩还是迈太极步,乃至练拳架,都强调 ...

  • 【问道太极身法和敛气】武氏太极大师郝少如...

    [问道太极身法和敛气]武氏太极大师郝少如非常注重身法和敛气. [劲整和敛气核心提要] 一身之劲在于整,一身之气在于敛. 身法须一一求对,并要加以互相联系起来成为一体,然后再求敛气,气要敛入腰脊. [关 ...

  • 太极身法中的“含与展” 你做到了吗

    网络文章,纷繁复杂,良莠不齐.既有读之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真知灼见,亦有牵强附会.东拼西凑的垃圾文章,更有一些如玄幻小说般云山雾罩.故弄玄虚的.我辈习武之人,唯有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擦亮一双慧眼,才能 ...

  • 太极身法,圆力行驶

    ​太极身法,圆力行驶.很大程度上,太极拳看得是圆.里头圆,外头圆.整体大圆,局部小圆.圆即是球.局部灵活,自转成球.圆不仅手划弧,周身里外都饱满.身法圆,上下左右前后,动起来不亏欠,无瘪不欠.身法鼓荡 ...

  • 太极秘要:后拱型太极身法,环拱直立稳如松

    太极拳的身法是其理.法.功.技.艺的载体.离开正确的身法谈拳,就是"白谈":脱离了正确的身法练拳,就是瞎练.所以学拳要重视身法上身才能步正道. 杨氏太极拳的身法,经过杨家四代人,一 ...

  • 太极身法做到这两点,保证错不了!

    太极身法做到这两点,保证错不了!

  • 太极身法习练秘法,打出的拳更漂亮

    太极拳的身法,主要为"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处处不使身体各部位散漫失中,要表现出中正.大方.严正.舒展.和顺的形象.前进.后退.左旋.右转时,四肢动作不论如何转换,自头顶.躯 ...

  • 周身即是太极 身法是练好拳的关键

    身法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必须严格要求.练身法先是练外形,就是学习拳架注重身法,以尾闾正中为基准(在前进.后退.左转.右旋时,必须保持躯干的中正),强调步法上严格分清虚实,以正中为前提,变换时完全用内劲 ...

  • 太极身法母劲,“正弓反弓”,看懂之后加深理解

    秀峰朵朵,飞虹挂天.有人骨骼清奇,非常均称,这种人形顺,练出来的劲润.一人一形,一人一性.旧时武行,师父教徒弟,不都一个样儿,不存在模式化.徒弟们可一起沟通切磋,但都独自练拳.不是掖着藏着,而是师父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