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事情都往坏处想的人,是什么心理?
遇事就会往最坏的地方想,在心理上被称之为:灾难化想法。
例如在公司被领导叫去办公室,在去的路上就开始冒冷汗,想到自己被叫去签离职协议。随后回家待业,直至存款为零,无法生存。
但其实去了之后,领导只是跟他做个年终面谈。说是总裁办下达的最新指示,每个员工都要面谈,走个形式罢了。
若你要问他:“为什么你遇到点事,都会往最遭的结果设想呢?”,他也很难跟你说清楚。可能会说:“我这人一直就这样。我胆子小。我是悲观主义者”。
其实,对于这类人来说,如果去追溯他们的童年,往往能看出端倪。这种遇事做灾难化处理的习惯,是在他们幼年时形成的。
贵州高一学生王益虎在被送进“思想提高班”后,自杀身亡。
据孩子的父母说,每次孩子从“思想提高班”回来都会郁郁寡欢,拒绝饮食。并且之后被诊断出:精神分裂症。
其实当这个时候,父母再想去帮助孩子,已经很难了。就跟我们想要去帮助那些已经具有灾难化想法的成人一样,你很难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思维模式上存在的问题。
所以,要想让孩子成长为内心健康、有修复力的人,在小时候父母就要用对方法。等到已经成人后,除非借助心理干预。想靠自己去改变的话,很难。
如果你现在已经是父母,你可以看看自己所用教养方式,是否适合你的孩子;
如果你是有类似状况的成人,你也可以看看以下的描述,然后回忆自己的童年经历。
【不过分溺爱】
过分溺爱幼小的孩子,等同于给孩子提供了过度的保护。
孩子在这个保护圈里,缺少了很多在安全范围内的受挫经验积累。就会给孩子形成一种错觉:我是全能的,我想怎么样就得怎么样。
随着孩子的长大,父母能提供的保护范围,也越来越有限。这时就开始出现孩子不能适应的情况。例如在学校里,老师布置作业,孩子就是不想完成。看上去是一个学习习惯的问题,但其实这是孩子从小就形成的理念。
因为小时候,父母让孩子做事,孩子不愿意,父母都听从孩子的。所以孩子自然也会认为学校老师,也应该跟父母一样,遵从自己的想法。
可学校老师工作本身就涵盖了纠正孩子错误行为,所以要么老师会严厉的管教孩子,这会激发起孩子的对抗。就此,孩子开始成为老师与同学眼中的“问题学生”。
要么老师觉得管理这类孩子太心累,于是睁只眼闭只眼任其自由发展。那么这类孩子将来到了社会上,会受到更大的打击和挫折,导致他无法适应社会。其结果可能会发展出抑郁、躁狂,甚至反社会行为等。
【提供必要的照看】
有部分父母与上面所描述的父母不同。他们可能由于较为年轻,还没有做好担任父母角色的准备,所以他们对于孩子的照看是不足的。
孩子在没有得到父母应有保护的成长环境下,会生存得很艰难。迎接他们的往往是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例如:饿了,没有人及时过来喂;尿了,也只能裹着湿的尿布,等待着被父母发现后的照顾。
这类孩子长大后,会缺乏与他人共情的能力。对生活没有信心,所以很难成就自己的事业与人生。
那么怎样才算是恰如其分的照看呢?
举个例子来说,父母带孩子去小区楼下的绿地玩耍。
保护过度的父母,会一直拉着孩子的手,或不允许孩子奔跑。这样孩子虽然安全,但失去了跌倒后再靠自己爬起来的受挫经验积累。
这些孩子长大后,会认为身边所有人都有义务,来保护自己的安全与利益。
保护不足的父母,在到了绿地后,就自顾自的找个位置坐下来,低头看手机,任由孩子在一旁玩耍。当孩子摔倒之后,父母可能就看一眼,觉得没什么大事,让孩子自己搞定。或许还会有父母对着孩子说:“别哭,闹什么闹,自己起来。”
这样的孩子在遇到挫折事件时,不单没有得到父母的帮助,还受到责骂,他会认为自己就是不讨人喜欢的孩子。
长大后,这类孩子仍然会觉得自己是不配得到认可的,这会限制他们的个人发展。为了减少自己受伤的可能,这类人会更容易形成灾难化想法。因为这可以让他们尽量远离威胁事件。可是这样的人生也会很辛苦,一旦遇到点事,他们就会在担心惶恐中度过。
恰如其分的父母,会在孩子摔倒后,立马跑过去安慰孩子。这样的鼓励会降低孩子对摔倒这件事的恐惧感。让孩子学会摔倒只要爬起来就可以了,父母会在自己需要的时候出现。
这类孩子在今后会有更强的自信心与受挫修复力。
所以,孩子今后在学业、事业、人生的发展,都源自于早年父母对其的照顾与教育。这就是原生家庭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