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独孤而生,孤独而死”?

上卷 第三十五回 第一节 

【原文】

话说宝钗分明听见林黛玉刻薄他,因记挂着母亲哥哥,并不回头,一径去了.这里林黛玉还自立于花阴之下,远远的却向怡红院内望着,只见李宫裁,迎春,探春,惜春并各项人等都向怡红院内去过之后,一起一起的散尽了,只不见凤姐儿来,心里自己盘算道:“如何他不来瞧宝玉?便是有事缠住了,他必定也是要来打个花胡哨,讨老太太和太太的好儿才是.今儿这早晚不来,必有原故。”一面猜疑,一面抬头再看时,只见花花簇簇一群人又向怡红院内来了.定眼看时,只见贾母搭着凤姐儿的手,后头邢夫人王夫人跟着周姨娘并丫鬟媳妇等人都进院去了.黛玉看了不觉点头,想起有父母的人的好处来,早又泪珠满面.少顷,只见宝钗薛姨妈等也进入去了.忽见紫鹃从背后走来,说道:“姑娘吃药去罢,开水又冷了。”黛玉道:“你到底要怎么样?只是催,我吃不吃,管你什么相干!"紫鹃笑道:“咳嗽的才好了些,又不吃药了.如今虽然是五月里,天气热,到底也该还小心些.大清早起,在这个潮地方站了半日,也该回去歇息歇息了。”一句话提醒了黛玉,方觉得有点腿酸,呆了半日,方慢慢的扶着紫鹃,回潇湘馆来.

一进院门,只见满地下竹影参差,苔痕浓淡,不觉又想起《西厢记》中所云"幽僻处可有人行,点苍苔白露泠泠"二句来,因暗暗的叹道:“双文,双文,诚为命薄人矣.然你虽命薄,尚有孀母弱弟,今日林黛玉之命薄,一并连孀母弱弟俱无.古人云`佳人命薄',然我又非佳人,何命薄胜于双文哉!"一面想,一面只管走,不防廊上的鹦哥见林黛玉来了,嘎的一声扑了下来,倒吓了一跳,因说道:“作死的,又扇了我一头灰。”那鹦哥仍飞上架去,便叫:“雪雁,快掀帘子,姑娘来了。”黛玉便止住步,以手扣架道:“添了食水不曾?".那鹦哥便长叹一声,竟大似林黛玉素日吁嗟音韵,接着念道:“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尽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紫鹃听了都笑起来.紫鹃笑道:“这都是素日姑娘念的,难为他怎么记了."黛玉便令将架摘下来,另挂在月洞窗外的钩上,于是进了屋子,在月洞窗内坐了.吃毕药,只见窗外竹影映入纱来,满屋内阴阴翠润,几簟生凉.黛玉无可释闷,便隔着纱窗调逗鹦哥作戏,又将素日所喜的诗词也教与他念.这且不在话下.

【端木持易见解】

文学上有一种创作手法,叫“双文”。意思就是表面上写的是小说主人公的故事,实际上却写的是自己的故事。小说为虚,自己为实。当然,用现代的思维来理解,就是影射。扩大范围来说,那实际上的事情,倒不一定是自己的,或许是他人的也未尝不可。

实际上,除了小说,其他的文艺,甚至整个人类的文学创作,思想意识,不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吗?说到底,不都是现实的反映吗?这或许可以说是更广泛的“双文”,“三文”,“四文”了。

话说唐朝有个著名诗人,叫元稹。他一生“绯闻”很多,后来年纪大了,大约他也惭愧了,就把自己早年的风流事写成了一篇传奇小说,名叫《莺莺传》,又叫《会真记》。这个故事被元朝的王实甫改编成《西厢记》的剧本,从此家喻户晓。莺莺可能是假名,据说其真名是“双文”。元稹还为其写过一首诗,叫《赠双文》,“艳极翻含怨,怜多转自娇。有时还暂笑,闲坐爱无憀,晓月行看堕,春酥见欲消。何因肯垂手,不敢望回腰。”

林黛玉看到庭院景象,从而联想到《西厢记》中的诗句,从诗句末两个字“泠泠”,再进一步联想到双文,想到双文的命运,再和自己一比较,发现自己比她还惨呢。

为什么她会有如此强烈的落寞凄凉之感?

因为她眼见着宝玉挨打以后,“李宫裁,迎春,探春,惜春并各项人等都向怡红院内”,才刚散去,“花花簇簇一群人又向怡红院内来”,“宝钗薛姨妈等也进入去了”,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如今对比这么明显,怎能不使她“想起有父母的人的好处来”?

她自己的处境又是什么样呢?

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幽僻处没有人行,唯有点点苍苔,泠泠白露,阴阴翠润,几簟生凉。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独立于花阴之下,幽居于月洞窗内。无可释闷,只能逗鹦哥作戏;无所事事,只能静待时光飞逝;葬花度日,空悲余生之未知。正是: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尽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虽处荣华富贵之下,却是广寒宫中般的凄冷。此番意境,不正是崔莺莺,嫦娥等佳人薄命的写照吗?不也正是黛玉的写照吗?

进而言之,这命运难道又岂止是莺莺,嫦娥,黛玉的呢?

作者曹雪芹,不也是佳人吗?不也是命薄吗?

这又不知是第几个“双文”了。

端木公有诗说:

天下佳人多少个?命薄运謇说不掇。

同是风尘苦中行,读罢焉能不悲挫?

只是痛悲之余,泪尽血干之后,诸位细思量,为何“佳人多命薄”?

以我之愚见,正因佳人常处“花阴之下”,“月洞之内”,故以如此。

“花阴之下”,即指依附于人,虽得庇护,但终究因此导致了不能自立,不能见阳光,不能自强不息。“月洞之内”,即指脱离人民,不能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不能和人交流,不能与民同乐,不能获得人民朋友的无穷力量。

所以,人一定要走出荫蔽,多晒太阳,独立自主,自强不息;人一定要走中宫洞,到人民的汪洋大海之中,广交朋友,与众同乐。

有这两样,佳人又怎么会独孤而生,孤独而死呢?又岂会“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呢?

只是,道理这么易于明了,但为何那么多佳人竟然这么悲蠢呢?我想,恐怕独孤而生,孤独而死,并不是他们主观上想要的,而是常常被迫处于这样一种处境的。

这倒更让他们可怜可哀了!

但我们总不能怪自己生不逢时,对不对?总还是要努力去突破,对不对?我相信,觉悟以后的人们,通过大家一起努力,还是大有希望的!你们说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