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她压根不想去参加(白雪公主和王子的)婚礼,可是不看见年轻的新娘,又不得安宁,只好去了。她刚一踏进大厅,立刻认出了白雪公主,吓得呆呆站着,一点儿动弹不得。这时候,早已放在炭火上烧红的铁鞋子被钳子夹过来,放在了她的眼前。她被迫穿上了火红的铁鞋跳舞,一直跳到倒在地上死去。无论我如何去追想,都想不起小时候看的《白雪公主》的文字或者动画片里有这样一个结尾。这是非常震撼的一个画面,穿着滚烫的铁鞋的王后忍受着疼痛跳着舞死去,同样震撼人心的画面只有安徒生童话中小美人鱼把尾巴换成人腿后,每走一步都痛如刀割的画面可以相比。相比《海的女儿》,我当然更喜欢《白雪公主》。《白雪公主》的这个结尾堪称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结尾之一,并不只是因为电影镜头般震撼人心的画面,更因为这个结局改变了这个故事。
如果没有这样一个结局,《白雪公主》就只是一个“傻白甜”的作品。
当我们看到结尾残酷的画面,很多人会同情恶毒的王后,会觉得白雪公主选择的惩罚太过残忍。这正是《格林童话》不同于那些傻白甜作品的伟大之处!
针对王后的报复行动,是“有组织有预谋的”。这也许是白雪公主的授意,也许不是;也许白雪公主事先知情,也许不知情。无论如何,白雪公主虽然那么单纯,那么善良,但她并没有出于恻隐之心去阻止。我们来假设:假如行动是白雪公主本人的授意,那么,她就不单纯不善良了吗?白雪公主对王后的感情很单纯,就是恨。任何一个人对于来自继母不断地迫害都会产生单纯的恨,而不是什么爱恨交织之类的复杂情感。报复之心,人皆有之。白雪公主也不例外。她对王后的报复很恐怖很暴力,但是一个善良的人就不会有残忍的时候吗?一个人残忍时就不善良了吗?有一句话被我们广泛的使用,那就是“童话的结尾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在我们的记忆里,《白雪公主》似乎就是这类童话的代表,但是重读这篇童话,发现结局讲的并不是这个,而是讲王后的悲惨下场。白雪公主和王子并不相信什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而是积极的采取行动去实现正义。这里也有非常现实的因素,那就是王后这样的迫害狂只要活着,他们就不可能“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而且对于七个小矮人,对于两个王国,对于作为受害者的自己,他们都需要有一个交代。单调的人物形象往往只存在于拙劣的作品中,在伟大的作品中,在真实的人生里,每一个活生生的人都是立体的,都是复杂的,都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所能概括的。人们也许会以为看到王后穿着滚烫的铁鞋跳舞疼痛惨叫着的时候白雪公主会于心不忍,会选择宽容与原谅。如果白雪公主这样做,也许是“政治正确”的,也许避免了“少儿不宜”。但伟大的作品和真实的人生都不是为政治正确而服务的,同样,在那些愚昧无知的头脑看来,它们也都是少儿不宜的,都是很黄很暴力的。也许白雪公主也会有在迫害下恨得咬牙切齿面目狰狞的时刻;也许当她看到王后的惨象,想起往昔的痛苦心酸,忍不住哈哈大笑。如果你爱一个异性,爱一个偶像,希望她或他永远温柔善良,那就不要爱他(她);因为你爱的不是真实的人,而是幻象。如果你要一个完美的世界,你只会得到地狱;如果你要一个完美的人,你只会得到幻灭。
《白雪公主》也许有删节版,但生活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