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还有200天,谁告诉你来不及的?

你以为你只有一百天了,不,你还有两百天。甚至是四百天。

不是让你去复读,也不是精神胜利法,只是因为大脑的两个特定——“大脑走神的天生配置”和“大脑对多任务运行的不擅长”。

而我想教你到底怎么创造“四百天”的场景,首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正式开始前提醒一下:文末有福利噢~

01

第一个建议

想问大家三个问题:

按照你现在的努力程度,最后的结果能够适配你开始的目标吗?

如果不能,你有采取什么行动来试图改变吗?

那你已经做的改变和努力,是让你更加自我感动了,还是真的可以让你离目标更近了一点?

要知道,大多数的低效都藏在自我感动里面。而这种自我感动,如果没有人提醒,大概率不会被意识到。就像热恋中热情的衰减,好像也不会意识到一样。

就算人的自我认知自我预期总是偏高的。但也不该沦落到现在,慢慢降低的要求,竟然取得一点小进步也心满意足。

直到当时的最低标准,变成现在的超额完成。直到之前会说的再接再厉,变成为现在的沾沾自喜。

大家都以为自己有自知之明。但是真正面对自己内心的时候。问的问题都很浅,反思也不敢深入,很多人最害怕的就是否定过去。

并带着,盲目的乐观。

这种乐观就像是,你以为剩下的一百多天里面,你会在某天某时某刻。突然变得黑不溜秋,然后力挽狂澜,扭转乾坤,一鸣惊人,证明自己。

说真的,你真的相信吗?

人走着走着,是真的会为忘了当初为什么要走,为什么而走的。

初心,目标,梦想。这几个东西,要么别人提醒你,要么你自己提醒自己。

而真正停下来审视自己的人,也会分为两种。要么就是熟视无睹的,麻木的。要么就是真正开始接受面对现实,去调整的。

而真正愿意改变的,他们付出的努力也会分为两种。

一种是真正有效的,有正反馈的,确切能够让人相信有用的。

另一种是无效的,自我感动的,盲目的,焦虑的,临时抓着的救命稻草。

时间越短,大多数人,就会越焦虑,就会越盲目。

因为,这种会失去什么选择,会失去什么东西,会失去什么可能性的感觉就会越强烈。

每个人都太害怕,这种不确定会失去什么的可能性了,因为你不知道这样的状态继续下来,得到的糟糕结果,到底会意味着什么。未来会错过多少事,未来会错过多少人。

你只知道进度条变得越来越短了, 每天都有人提醒你,你也会提醒自己,还有多少天。所以你恐慌,所以你焦虑,所以你无所适从,所以你左顾右盼,所以你前看后看。

那,只是害怕,只是焦虑,就可以了吗?当然不可以。

但是有人还是生活在幻想里面。就像中考结束的那个时候,想着高中就会努力了。就像高二结束的那个闷热的暑假,想着高三就会拼命了。就像刚刚结束的高三上的那个期末,想着寒假也许会迸发出什么可能性。

又或者此时此刻的你,想着还有一百天,你会突然有什么改变。

人这种生物有时候真的挺好玩的

一边消极悲观,一边盲目乐观。

我害怕来不及了,我好焦虑,我好害怕,我感觉应该没希望了。有可能的,那么多人都做到了,我最后再冲一波,明天吧,下周吧,100天吧。

大脑好逸恶劳的天性总是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会通过一系列去扭曲事实,歪曲道理的方式。来让你继续这样低效,继续这样维持下去,因为稳定,因为没有改变,因为最舒适。

消极悲观,盲目乐观,所有的想法和态度都指向于不努力——这叫“合理化”,大脑最喜欢的“自我欺骗”。

为什么有人会选择不努力?因为不努力比努力的结果,确定性更高,不努力肯定就不会有好成绩。

努力却不一定会有好成绩。大脑还天生喜欢算账,对风险极度敏感,对损失极度厌恶。

尤其是,你现在还认定,如果我努力了也可能会实现不了目标。你的大脑暗示,好像不努力更靠谱一点?干脆躺平吧?

滚!锤子狗屁!

概率学问题都不会算,期望都不会算。不努力不改变,实现目标的几率为0。越努力,努力的目标越正确,改变的效率越高,实现目标的几率也许就有60,70,80甚至更高。

就算最后倒霉得一皮。我真的没有办法实现目标,我的努力貌似真的被辜负了。那你他妈的已经更酷了。

你有资格嘲讽命运了,我尽力了,安排就是这样。而不是去嘲讽自己,要是当初努力了该多好。

你不会太后悔的,你也不会去思虑当初该怎么怎么样。你的心是不累的。

回到刚刚那个问题。要不要努力?要!

但是同时,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怎么样自己的努力效率更高?

我想说,最最最核心的建议,也就是最基本的原则——不要急。急就会低效,急就会内耗,急就会做无用功。

你可能因为急,错把手段当目标。为了听课而听课,为了做题而做题,为了做错题集而做错题集,为了背单词而背单词。

就可能会出现以下的四种情况:

1.听网课是为了能够听完某个章节的网课,而不是听完之后能够弄懂某个章节的知识网,能够掌握某个章节的考点,会做某个章节的题目。

2.要求自己每天做两张试卷,要求自己每天做十页练习册,但是做完之后订正的时间可能就几分钟,连错题都没有耐心去学会弄明白,更不要说总结和整理。

3.机械地做错题,凭借着记忆把错题的步骤再写一遍,不思考题目后面有什么知识点,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也不主动地去归纳某个题型的基本出题思路。

4.包括背单词这件事情,很多说我每天背两百个,3500花个十七八天背完,一开始的效率有保障,到后面甚至变成了只要完成两百个的背诵就好,回顾呢?检测背诵效果呢?巩固知识点的做题输出统统都没有。就算十七八天真的背完,那可能也仅仅只是止于“背完”,而不是记住而不是使用。

学习的过程就是“输入,内化,输出”的过程。

如果把学习比作装行李的话。输入的过程就是装进去的过程,装得越多越好。而输出的过程,就是取行李的过程,能越快越方便的拿出来自己想要的衣服,就越好。

装得多,拿得快,这是两个要求。

很多人的方式可能是,一开始胡装乱装,一开始装得很轻松。但是越到后面越吃力,装得越少。而且拿出来的时候只能乱翻乱找,又乱又慢。这个时候,才想着才这些衣物拿出来重新整理再进行叠放。

也有人的方式是,一开始对行李箱进行一个规划,什么类型的衣服装在哪个区域,然后把衣物整理叠放好,然后一件一件地放进去。

你会发现,他们一开始慢,但是后面装得又快又多。而且因为一开始规划清楚区域了的,后面想要什么东西直接在这个区域找就好了,又快又准。

在学习上来说,这个规划梳理的过程,就叫搭建思维框架,构建知识体系。

我想,大家应该知道自己该选什么了。有很多事情,一开始不那么快。甚至看起来有点慢,但是到后面其实是“快的”,而且还是又稳又快。

比如说,学某个科目之前,先按照线索对这个科目的知识点进行一遍梳理,搜知乎也好,搜B站也好,还是按照我们之前给出的科目思维也好。

去对科目进行一个重新的理解,搭建出来一个思维体系, 也就是科目的框架。

比如说,对数学这个科目来说,对题干进行翻译转化的思想是尤为重要的,这个思维就是把题干和知识点进行了链接。

学数学真正的要有一定的高度,是肯定要从出题的视角去看的,而出题的视角就是透视题目背后的知识点。知识点包装成了题干,题干1,题干2,提干3排列组合,变成了一道题目。

接近本质的东西,学起来是慢的,一开始用起来可能也会不适应——但是掌握了之后肯定是最高效的。

学知识要自上而下:

这个科目的思维是什么?

这个科目有哪些章节?

这些章节是按照什么线索排列的?

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是什么?

这样章节之下有哪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的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异同是什么?

这个知识点的定义是是什么,在题目中是怎么运用的?

学知识同时也要自下而上,做某道题目的时候:

这道题目是属于哪个章节的?

这个章节之下有哪些知识点?

哪些是核心知识点?

他们的考法和考点大概是什么?

做完之后:

这道题目具体考了哪几个知识点?

知识点的考点和考法能否总结?

这几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他们是如何推导出答案的?

自上而下的细化,自下而上的补充。两个方向,如果把构建知识体系比作挖隧道,两头一起挖,肯定是最快的。

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它最符合高考。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深化了对知识点广度和深度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我们的思维能力,这才是最最最重要的。

问题的方向,就是思考的方向。

这些问题不一定每一个我们都能回答,但是知道完整的问题框架是什么。可以在一开始就给到我们所有的完整的思考角度。

带着这些问题会学习,做题看书听课都会高效。不思考,不回答问题,机械重复,大脑就得不到锻炼。

要知道,大脑是人体最可塑的器官之一了。

越用越强,越高强度使用就越习惯。

这样会不会太麻烦了?

因为你之前不习惯问自己问题,不习惯以问题来引导自己思考。这些问题如果都记住了。问题导向的方式就会进入到潜意识里面,也就是会变成习惯。

其实不用刻意的再单独拿出来问自己,也不会多消耗时间,但是思考的效率会大大提升。甚至会永远性提升,一定意义上来说,这才是逆袭的凭借。

如果你不想今天面对高考的创新型的新题。新的场景,新的定义,新的考点和考法的时候手足无措。

你就这么做。

要知道很多人面对高考的时候,是没有基本的风险管理能力的。

高考不变,他们正常发挥。

高考变化,他们失常发挥。

这么风险厌恶的我们,确实应该找到一个新的通路去学习去训练。我们需要增加这个确定性,我们要让这个选择权无论如何都在我们自己身上。

没有谁愿意寄希望于运气,要减少运气的成分,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增加自己的实力。

学会构建知识体系,了解每个学科的不同章节之间的线索,知道每个科目的思维。这跟是不是新旧高考都没有关系,因为,这么做效率就是最高的。

上面是高效的第一个建议,花一点时间构建科目思维体系,知识体系——这个东西跟听课,跟看书,跟做题,都有关。

02

第二个建议

学会聚焦在当下,聚焦在你需要完成的任务上,也学会给自己营造紧迫感。

首先,聚焦当下的时候,做你该做的事情的时候,你才会有满足感和成就感,聚焦当下的时候你的思绪才不会被拉到过去和未来,才能避免内耗。

原则就是,尽量让自己有整块的时间只做一件事,并且一件事一件事的做。

只做一件事,是最有利于大脑的专注和聚焦的,聚焦和专注也就意味着高效。

要知道大脑天生就是“爱走神”的配置,不刻意专注的人每天只至少百分之50的时间在走神。如果你频繁地去切换任务,如果你每天一点自己的安排都没有。

从一个专注状态到另一个专注状态的切换,是需要消耗时间的,切换的越频繁时间的利用效率也就越低。并且,当有多个任务频繁切换的时候,你的专注状态都会打折。

如果你有五件事来来回回做,就算当时当刻你只在做其中的一件,另外的四件事也会占据你的大脑认知资源,快速消耗你的精力。

就像,你开的网页一样,就算你只在浏览一个网页,其他的网页也会占用你的电脑的内存,就像网页开多了,电脑会卡一样——你的脑子也是一样的。

在大脑里面,这些“你开在后台的网页”隐性的内存占比消耗,会超过百分之50。

你再想想,大脑百分之50的时间在走神,很多人学习的时候还爱多任务切换,是不是就只用到了大脑四分之一的效率。

如果学会自己分割时间,学会自己分割时间块。如果你真的能够百分之百贯彻,也许你有的,不是100天,而是400天。

当然了,你肯定会打折扣,因为没有人是机器人,就算你控制力低得发指,再多个一百天不过分吧。

200天,你应该相信你可以逆袭了吧。

或者说,这不是逆袭,不是丑小鸭变天鹅,也不是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只是王者归来罢了。

03

最后的话

来不及…来不及太像个托辞了。

就像你说,我考不上清华北大,所以我就不努力了嘛。

就像你说,我挣不到一个亿了,所以我就不挣钱了嘛。

就像你说,我知道我要死,所以我就不活了。

不对吧。

努力这件事,更多的时候,算是给自己一个交待。

我告诉我自己,我没有荒废时间,我在建设自己的价值。

那是一种笃定“我在告诉我自己,我在做正确的事情。”

更何况

还来得及

我说的

你信老子

情绪不要内耗,脑子不要多想。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投入到建设自己的价值。去做那些“我相信或者的确会让我们在未来会更有竞争力的事情。”

这才是一百天的逆袭之道,这才是一百天该有的状态。

为此,任何事情都应该给它让路。

04

100天直播预告

最近很多同学都在问树林和老王今年的高考百日冲刺直播是什么时候。

明确的答案是:

明天晚上(2021.2.26)晚8:30

B站直播间:树林同学

树林学长会在新高考可能出现巨大变化的情况下给大家一些最走心的建议。

答应我,一定要去。

撰文 | 王振宇

排版 | 王振宇

图片来源: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