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沉溺于手机,放手让孩子玩,就能让孩子戒掉手机吗?

原创花姐姐家庭教育2021-02-28 11:49:48

文|花姐姐

最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孩子玩手机成瘾,放手孩子就能不玩手机了吗?

孩子沉溺于手机,然后找专业人士咨询,咨询人士给出的答案是放手,让孩子随便玩手机,一段时间后,孩子不仅没有放弃玩手机,还反面变得变本加厉,咨询师让家长继续放手,家长觉得这么做根本行不通,放手孩子真的就不能玩手机了吗?

这个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的答案是如果家长把放手约等于撒手,对孩子没有引导性的教育,那么,大概率放手之后孩子还是会沉迷于手机。

一、孩子为什么会沉溺于手机,动机是什么?

孩子玩手机多半是因为在游戏里体验到了自主感、胜任感和归属感,这三种需要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自我决定论”。

由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提出,他们认为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具有与生俱来的争取自主感、胜任感和归属感的动力,让他们可以体验到环境中的挑战。

当这三种基本心理需要都得不到满足,孩子就会表现出各种行为问题,而此时如果有某种东西能满足他们的这种心理需求,他们就会沉迷于此,而手机刚好满足了孩子的这个需求。

比如,孩子可以自由地选择某个游戏或是游戏场景,在游戏中,只要经过练习,他们都能掌握,这让他们有了胜任感,因为胜任,而现在的游戏多是网络游戏,大家一起组队,一群小伙伴一起玩,这让他们有了归属感。

一个网络成瘾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多半是这三种需求都极度缺乏,拿学习这件事来说,很多孩子学习并不是自己学,而是家长强迫着学,想学什么也是由家长决定,这是让孩子缺少自主感,当孩子学习成绩下降时,跟不上学习进度时,周围给予的负面反馈,这让孩子慢慢缺乏胜任感,而一个成绩不好的孩子,在学校得不到老师的肯定,在家里得不到家长的肯定,这让他们又缺少归属感。

讲到这里,排除其它因素,请对比一下孩子在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不同,如果你是孩子,你会选择网络世界?

如果你的答案是网络世界,那么,恭喜你,你找到了孩子为什么会沉溺于手机的原因。

但是,网络世界终究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我们可以偶尔去那里“旅游”,但终究要回到现实世界中。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才让孩子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呢?

二、专业人士为什么建议放手让孩子玩游戏?

孩子沉溺于游戏,家长咨询专业的人士,专业人士给的建议通常是放手让孩子玩,这是什么原理呢?

前面我们分析了,孩子玩手机是因为孩子在现实世界中极度缺乏自主感、胜任感和归属感。

本着”缺撒补撒'原理,所以,想让孩子回到现实世界中来,那么,就得给孩子把这三种基本需求补齐。

而放手让孩子玩手机,则是帮助孩子初步建立在现实生活中的自主感和归属感。

假如你禁止孩子玩手机,会出现以下情况:

孩子要玩手机,你让孩子学习,如果你赢了,孩子失去自主感,如果你输了,孩子有了自主感,但失去了归属感,因为他会担心父母因为玩手机这件事不再喜欢他,他在父母那里没有归属感。

而你也会因为孩子不话,而愤怒,焦虑,担心。

所以,禁止孩子玩手机可以说是“两败俱伤”。

既然这样,还不如放手让孩子玩,至少我们让孩子拥有了自主感和归属感。

但是,仅仅有自主感和归属感还不足以让孩子愉快在现实世界中玩耍,他还需要胜任感

这一点无法通过放手获得,需要引导和教育。

那么,如何通过引导和教育,让孩子拥有胜任感呢?

三、如何培养孩子的胜任感?

要想培养孩子的胜任感,我们得先让他们行动起来。

那怎么让孩子行动起来呢?

我想从大脑的认知原理这个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先来分析孩子为什么不愿意行动。

原因很简单,这是因为人类的大脑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结构性缺陷,这一点其实与努力和智商都没关系,而是与生存有关系。

因为大脑是一个极其耗能的器官,虽然只占人体体重的2%,但是,哪怕是在待机的状态下也消耗全部资源的20%以上,要是稍微思考一下,消耗量点到整个人体消耗的30%以上。

在远古时代,补充能量并不容易,为了节省能量,大脑进化出了一套看似不合理的动作方式——能不用就不用,该用脑时也尽量不用。

比如,研究人员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观察行人过马路,过这条马路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走人行天桥,先上台阶,后下台阶;

另一种是走地下通道,先下台阶,后上台阶;

请问你会选择哪种?

不管你选择哪种,研究人员通过测试的发现绝大多数都会选择后者,原因是虽然走地下通道与走人行天桥总成本一样,但我们大脑就是偏爱那些启动成本更低的行为。

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不管是孩子,还是成年人,其实都不喜欢行动。

试想一下,有两件事摆在你的面前,一件是去公司工作,一件是在家玩手机,你会选择哪个?

我想多半也是在家玩手机吧。

所以,当看到孩子玩手机,不愿意学习,不要责怪他,因为他只是按照大脑喜欢的样子在行动。

讲到这里,你可能会问,那怎么办?

难道我们就只能任由孩子玩手机?

当然不是,孩子的天性是不喜欢行动,并不是说孩子的天性是喜欢玩手机,而孩子喜欢玩游戏是因为游戏这件事刚好符合大脑动行规律罢了。

所以,从这一点上看,假如我们想让孩子行动起来,只需要把这件事情设计成符合大脑运行的规律的就可以。

研究发现,游戏之所以让孩子上瘾,都是因为游戏的设计都符合以下三个认知原理:

  1. 目标明确;

  2. 难度与能力匹配;

  3. 及时反馈。

拿80后都玩过的俄罗斯方块来说,我们都知道玩俄罗斯方块都有一个目标,如何消掉屏幕上的方块,让自己不会死掉;

随着消掉的方块越多,方块掉下来的速度会越来越快,这是难度与能力匹配,假如,他的速度一直是很慢的速度,相信没有多久你就会厌倦;

当方块掉下去,你立马就能知道自己是否成功,也就是及时反馈。

这是游戏让孩子成瘾的底层思维,但并不能让孩子行动。

让孩子开始行动的关键之所在——难度与能力匹配。

假如,游戏设计者一上来就让孩子打大Boss,我想多半孩子也不会迷上游戏,游戏之所以能让孩子开始,原因在于游戏都是先易后难,让孩子从一个最小行动开始,然后随着孩子的能力提升,逐步增加难度。

所以,我们发现最小行动才是孩子开始的根本之所在。

最小行动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每次用一个微乎其微的成本开启整个行为周期。

比如,想要训练自己跑完马拉松的体能,跑步计划最好设计成每日1公里甚至可是是0.1公里,而不是每日5公里或是10公里。

广告大师约瑟·休德曼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篇文案里所有的要素都是为一个目的而存在,使读者读第一句话,仅此而已,而第一句话的唯一目的是使读者阅读第2句话,仅此而已,而第2句话唯一的目的是使读者阅读第3句话,仅此而已,并以此类推。

所以,让孩子行动起来的关键因素是,设计一个难度与孩子能力相匹配的任务,从最小行动开始。

游戏是这样的,学习也是。

假如,你想让孩子开始写作业,你要说的不是去写作业,而是跟孩子说,去,把老师布置的抄5个字的作业写完。

那现实生活中孩子面临的任务是不是目标明确,难易适中,能让孩子从最小行动开始呢?

四、把现实生活变得像游戏一样好玩;

假如,从目标是否明确,难易程度这两个维度,把孩子在现实的生活把面临的任务分类,人发现孩子会碰到以下四类任务:

  1. 任务简单,也很具体;

  2. 任务复杂,但很具体;

  3. 任务简单,但也模糊;

  4. 任务复杂,也很模糊。

如图所示,简单而具体的任务写5个字,做天天练上的50道计划题,这个对孩子来说就是简单而具体的任务,当然,也要看孩子的能力,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可能这些就是复杂而具体的任务,对2年级的孩子来说,就是简单而具体的任务,这就是一个最小行动。

复杂而具体的任务如,花半个小时学习《新概念英语》第一册,第一课;

模糊而简单的任务,写作业,因为老师布置的作业只要孩子认真听课,基本都会,不会多半是因为没有将写作业这个任务分解到具体的科目上。

还有模糊和复杂的任务,把英语学好,这就是一个复杂而模糊的任务。

以上都不是最小行动,需要家长的陪伴、支持和帮助。

那么,针对这四类任务,家长应该如何正确给予孩子相应的陪伴、支持和帮助呢?

1.一般来说,简单且具体的任务都是孩子可以独立完成的,对于这类任务,我们可以放手,任由孩子自己支配,比如,对于一个很会玩游戏的孩子来说,这项技能孩子已经掌握,就可以放手,我称之为放手区。

2.复杂而具体的任务,培养孩子的能力。

因为在这个区域通常是难度超过孩子的能力,比如,让孩子学习《新概念英语》,对于一个刚学英语的孩子来说,就是有难度,那么,这个时候,给孩子报班或是指导孩子学习则是非常有必要的;

3.模糊而简单的任务,教会孩子分解任务。

比如,写作业这件事,在孩子刚上学的时候,最好能告诉孩子如何将作业拆解成具体的作业,语文有字词作业,英语有阅读作业,数学有计算作业,然后再分配一下,是先写语文的什么作业,再写英语作业,再写数学等等,只要坚持一段时间,等孩子掌握拆分问题的方法之后,就能把模糊而简单的任务变成具体和简单的任务,这个时候家长就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写作业。

4.模糊而复杂的任务,先教会孩子分解任务,再培养孩子相关的能力。

比如,把英语学好这个任务,我们要先把英语学好下一个定义,什么才是把英语学好,比如,能将《新概念英语》第一册课本熟读下来。

再将这个任务进行拆解,变成复杂而具体的任务,比如,每天学一课,不认识的单词查字典,掌握相关的语法知识,再培养孩子相关方面的能力,等孩子把复杂而具体的事变成简单的事之后放手。

所以,最后,花姐姐想说的是,青春期孩子沉溺于手机,是因为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缺少自主感、归属感和胜任感,而放手让孩子玩手机可以让孩子获得自主感和归属感,却不能获得胜任感,想让孩子获得胜任感,还需要帮助孩子学会一系列应对现实生活的技能,这样才能让孩子获得胜任感,从而游走于游戏与现实世界当中,而这一切都要从最小行动开始。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任务都是最小行动,这就需要我们成为孩子的学习规划师,帮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逐步建立胜任感。

所以,成为孩子的学习规划师,准备好了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