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筋方法:从小腿到脚趾都可以推筋,这是一种古老而不为人知的方法
中医有“骨正则筋直,筋直则骨正”之说,表明骨与筋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支持的。月子病不仅是骨头没有合好,实际上筋也没有理对,“筋离股”、“筋翻”很常见,重者会出现“筋出槽”的情况。只要筋没有懈,可以正常牵拉着骨头,用正骨或者理筋的手法都可以治疗骨缝没合好的月子病。推筋导络既治筋肉,也治经筋、经脉、络结,经络机能的恢复可以改善人体的修复能力,修复筋骨。重的病人到六七十岁的时候,骨盆甚至完全松开,耻骨联合处可达 一厘米左右的缝隙,用推筋导络法仍可以有效治疗,只是须两三个月时间。
古有民谚云“要想身体安,三里常不干”,足可见足三里穴灸法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足三里穴位于足阳明胃经上,《内经》强调“气脉常通”,“脾胃乃后天之本”,可见,要想长寿,保持足阳明胃经的通畅相当重要,常推长寿筋,则有延年保健之效。
在推筋导络的学说中,将足阳明经筋在小腿循行的区域称做“长寿筋”。小腿前面的骨头就是我们俗称的“迎面骨”,在迎面骨的外侧是胫骨前肌,这条肌肉与长寿筋大部分重合。
在胃有病时,筋肉会发生“离股”,就是迎面骨与肌肉之间有了一条缝,宽几毫米至一厘米,长从几厘米到数寸,轻则短、窄,重则宽、长。此时我们将筋肉推回原位,胃病可以应手而愈。以下是推长寿筋治疗胃病的方法,平时我们也可以自己摸一摸,按一按,如果发现有筋变硬的情况,就可以自己推一推,推到不痛不酸,放松后筋肉柔软就可以了。
推长筹筋法:
1 以掌根着力,接触皮肤的面积尽量大。
2 推筋时力量向下,同时偏向里,就是向骨头方向推。
3 速度不应过快,以3~4秒钟从上至下推一遍为度。
4 每天推三到五次。
按推筋方法的讲究,从小腿到脚趾都可以推筋,是一种古老而不为人知的方法。若能把筋都推顺,经脉自然都是通畅的,不但可以活到天年,而且应该是健康的天年,可谓“常推长寿筋,健康享天年”。
经筋是经络的组成部分之一,无论是六经辨证、脏腑辨证还是经络辨证,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在目前的中医临床工作中,经筋理论并未得到广泛的应用。其原因在于我们对于证候框架以及经筋在证候框架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充分的认识,对经筋理论的诊疗技术没有很好的掌握。笔者不揣浅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些的思考,论述如下,以期抛砖引玉之见。
《内经》中的经筋
经筋是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独立的经络系统。其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于躯干头面。经筋大部分行于体表,不入内脏。阳筋分布于项背和四肢外侧,阴筋分布于胸腹和四肢内侧。
《素问·痿论》曰:“宗筋主束骨利关节者也。”经筋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的作用。它对于人体解剖结构和运动功能起到了重要的维持作用。因此,在治疗很多运动系统疾病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经筋的异常变化来诊断和治疗疾病。如痹证、转筋等,在经筋所循的部位均可以找到相应的病证反应点,或小的筋结,或大的经筋隆起或陷下,从而在局部采用针灸或推拿的方法进行治疗。正如《灵枢·经筋》所言:“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
这是传统意义上的经筋的概念和应用范围。一般认为,经筋理论更多地应用于肌肉骨节系统疾病,而很少应用于内、外、妇、儿等其他疾病。应该说,这样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是对经筋理论认识的一个误区。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我们应当把经筋理论放到整个的证候框架内去认识和探讨,才能发现它在辨证论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什么是证候
证候,是以中医理论语言表达的,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位、病因、病性以及邪正关系,能够反映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此,证候是疾病的某一阶段病理变化本质的反映。它是疾病的一个时间切面,它反映的是这一时间人体的病理状态的全部而不是局部,它代表的是一个大的人体的病理状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中医学的人体观,是内而脏腑,中而经络,外而四肢百骸,并与天地四时相应的大系统。如以肝为核心的系统,在脏为肝,在腑为胆,在经为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在体为筋,在窍为目,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志为怒,在变动为握,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时为春,等等。它以阴阳五行的理论为核心,以中国哲学思维或用“象术”为纽带,将人体各个层次的结构一线贯穿,并与天地四时相联系。
当人体处于一定的病理状态的时候,就表现为某一个证候,而这一证候在这一系统的不同层面上,也均会有相应的反映。一个证候名词,如肝气郁结,不仅仅代表了肝脏象本身的病变,也可以在腑、经、体、窍、声、志、色等多个层面发生变化。肝气郁结的概念,其代表的应当是相应的肝系统的多层面的病变,可以见到胆腑病变、肝经胆经的异常反映、筋的拘挛或松驰、目病等等。
经筋诊断触手可及
经筋作为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归属于经络系统。《灵枢·海论》曰:“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因此,经络系统在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之间起着重要的联系沟通作用。经筋主要联系的是人体的筋肉、关节与骨骼。
经筋系统布于人体的皮下,病则或高起,或陷下,或聚而成结,均可以触手可及。如果在辨证论治中辅以经筋的诊断,则证候诊断的准确性将大大提高。而对于经筋的异常反应点,我们可以针之、推之、循之、导之,使之归于正常,这本身也是从经筋的层面对证候进行干预和治疗,又可以增强临床治疗的效果。
民间老大夫 王文全先生,师承少林推拿派传人梁钰,在几十年的临床中,将经筋理论与其师传的推拿功夫相结合,通过辨识疾病状态下的经筋系统的变化,并在该层面进行推拿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不仅在一些骨科、外科的疾病诊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而且在许多内科疾病的诊疗中,也运用自如,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黄梓峰先生师承王先生学术,在继承王先生推拿手法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系统地总结了经筋理论,又将其与病证诊疗相结合,使之成为辨证论治的有效补充,运用于许多内外妇儿疾病。
如其诊断肾阴亏虚证,将腹部两侧足少阴肾经筋的有无作为重要的诊断指征;诊断胃阳不足证,将胫骨外侧足阳明胃经筋离骨的程度作为诊断指标之一,并用推拿的方法将经筋复位进行治疗,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因此,在中医临床工作中,基于经筋理论的诊疗技术,是辨证论治体系的重要补充,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挖掘,加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