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保值吗?我们来分析一下
前天在知乎上开了一个专栏,打算方便更多人看到《钻石观察》的内容。后来随手搜了一下知乎关于钻石的话题,毫不意外地发现两个“派别”:一派说钻石是美丽的永恒的云云,另一派说钻石其实不值钱是个骗局等等。
吸引眼球和流量的自然是后面那一派,毕竟“冲突性”更加吸引群体的关注。
在从事钻石行业的这么多年里,N多次地被人问到同一个问题:买钻石保不保值?
我的回答一直很明确:这取决于你所处的“位置”。因为“位置”决定了“渠道”,“渠道”决定了价值。
要了解钻石是否保值增值、是否值得投资的问题,首先得简单回顾一下历史,了解其中的价值是怎么来的:
早期的购买行为
上世纪七十年代,钻石在人们心中已经普遍形成了一种固定的“上升趋势”,所以自然吸引了一部分投资人的眼球。他们开始不断购入钻石,随后迅速形成了一个不小的泡沫。
1985年,澳洲阿盖尔矿(Argyle)的开采工作正式开始,出产全世界大部分的粉钻和其他彩钻。阿盖尔的开发迅速为钻石行业增添了新的“活力”——彩钻(尤其是粉钻)。彩钻市场在此之前并没有形成什么规模,但现在依然是钻石“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宏观上讲,自八十年代以来,消费者一直将钻石视作一种高价值宝石。消费者普遍觉得钻石的可替代性很小,也很难从定价和品质鉴定上获得一个统一的标准。
改变
如果回顾过去的几十年,除了2008-2009经济危机时期之外,钻石的价格指数一直是呈上扬趋势的,且很少出现明显的下跌。在2010-2015年间,钻石价格的稳定性甚至超过了黄金和白银。一枚1978年以6100美元购入的1克拉D色IF净度白钻,在2015年的售价为15000-16000美元。
各大拍卖行在那个时段纷纷介入了顶级钻石拍卖的领域,不断刷新着成交价纪录。不少世界级富豪也开始购入钻石作为自己的资产,将钻石划入了个人投资的范畴。
面对这种现象,主流消费群体也涌入了购买钻石的行列。他们仰望着大颗粒、顶级切工、顶级颜色的产品,幻想着自己购买的小颗粒普通钻石能在日后获得增值。
机构的介入
投资机构当然不会放弃这样的机会。市场上出现了一些以钻石为基础的投资理财产品,并迅速在不同的阶层中获得了一定的成功。
毫不避讳地讲,在过去的二十几年里,全球有不少的财富管理公司购入了大量钻石用于理财,产品类型主要集中在大颗粒白钻和彩钻上,因为他们相信这些钻石的价值是稳固的。
华尔街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建立了基于成品白钻的ETF。
但是,我们需要很诚实、很客观地面对一个事实:购买“收藏级别”的钻石的渠道,主要还是类似佳士得、苏富比的拍卖公司,或者直接从头部供应商那里拿货。这就意味着“普通人群”是无法接触到收藏级钻石的。
缺了点什么?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发现了一个问题:如果天然钻石真的给投资者带来了一个很好的机会,那为什么这块市场的规模一直不大,还不断遭人诟病?既然黄金、原油这些都能做得轰轰烈烈,为什么钻石就不能?
1. 包括Ehud在内的多位行业领导者都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钻石并不像其他商品那样“标准化”。除了众所周知的4C标准之外,有太多的因素会影响一颗钻石的价值。
这些因素包括:抛光的品质、荧光的强弱、包裹物的位置、颜色的均匀度、对称性……细算下大约有400种不同的“变量”存在。
我们确实可以在回应客户时大体地说"xx色xx净度的值多少钱",但客户只要稍微查阅一下网上的信息,便会问出一大堆令人头疼的问题。只要销售者稍有不专业的言行(其实很多销售者确实并不专业),客户就会丧失信心,从而对价值产生怀疑。
更有意思的是,网络上的信息大都以“哗众取宠”为荣、以“促进销量”为先,少有客观、公正、科学的叙述。即使是有,公众也大都不爱阅读,而更喜欢碎片化的文字、绚丽的图片、视频、美女展示等等。几个短视频平台上衣着华丽的“大咖”们指点江山获得一片赞叹或骂声,好不热闹。
背后都是流量和利益。
这就造成了一个“有趣的现状”:真正的知识很难传播,以讹传讹的消息成为了一定范围内的“共识”,自以为了解“真相”的大有人在,能客观分析解释的少之又少。
如果真正的知识无法在消费者中普及,那公众对于钻石的理解永远是片面的、偏激的。这对于钻石成为投资产品相当不利,也让钻石的“保值增值”理念变得摇摇欲坠。
2.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任何的投资产品都需要投资者能自由、迅速地"买"和"卖"。然而钻石行业并没有一个完全开放的交易平台。消费者很容易从零售店/零售商那里买到产品,但首先你的购入价格就已经很高了,其次要再卖出去就很难了。长期以来,钻石的销售思路往往是单一的,即“从批发到零售到终端客户”。
不过这种趋势在近几年已经有所改变,“二手珠宝”的抬头,令不少人看到了希望。之前如Paul Zimnisky的行业大咖们也提醒过,未来随着钻矿的不断关闭,二手钻石或将成为最大的“钻石矿”。不过这也需要搭建一个或多个公开交易平台,单靠一些中间商是无法形成规模的。
3.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可能就是钻石行业缺乏一个真正得到共识的定价系统。Rapaport的存在确实解决了很多问题,但也囿于白钻、囿于价格折扣的变化,导致不少人手握一份报价单就觉得掌握了大局。当我们具体涉及每一粒钻石的时候,怎样迅速为其定价?目前来看几乎不可能。我们今天看到的价格,都是多层交易后的结果,而不能透明地反应一颗钻石的真实价值。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钻石是不可能成为一种真正的投资理财产品的。
顺便提一下,Sarine在前几天公布了自己投放的一套新系统/平台。这个基于AI的平台极为先进,能让批发商、零售商实时地获取一颗钻石的等级信息,而无需像以前那样将钻石寄到鉴定中心。我觉得这应当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产品,在普及之后会十分有助于整个行业的高速发展。
未来的路
如果我们真的尊重现实、抛弃一切私心怨念来操作钻石的话,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钻石的价值和价格透明化问题。这是一种科学的、客观的透明化,而不是某个KOL站出来说“xxx的钻石就值这么多钱”的叫嚣。
钻石定价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一点不会变。每一粒钻石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所以带给定价机构的挑战会非常大。
然而,我们确实能够找到一些方法,比如已故的Ehud Arye Laniado创立的Mercury公司,就提出了一套名为“Mercury Crystal Clear™ ”的定价系统,以综合的方式对成品钻、原石进行了定价,并描绘了大量的曲线(如下图为十年来MDGT和黄金价格的对比)。经过反复阅读,我对其基本原理有了一定的理解,但还未深度掌握,因此不在本文内做解读,免得引起误导。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在网上自行搜索了解。
钻石是否保值、是否增值、是否适合作为投资产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钻石观察》认为,在缺乏一个统一的价值标准、缺乏成规模、成系统的交易平台的前提下,钻石并不适合普通人投资,但很适合拥有优势渠道的人群购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