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后会有一批奢侈品企业被淘汰,尤其是……
Équité 这家做企业战略的咨询公司在业内还算是比较知名的,其CEO Daniel Langer 也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Équité 在类似福布斯、罗德报告、精日传媒、彭博社等知名媒体上都有很多分析文章,Langer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作者之一。
最近一个多月以来,Langer发表了很多篇文章,着重写了关于奢侈品行业在疫情期间需要做的种种“动作”,并且再一次强调了自己对于奢侈品牌的“极值理论”(Extreme Value),通俗地讲就是最大限度地创造和提升品牌价值。
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占全球总量的40%,2030年有望达到50%。也就是说,全球的奢侈品牌只要不是脑子进水了,基本都会选择在中国市场发展。至于那些偶尔发布神经言论的品牌(如Dolce & Gabbana之类的),在我看来纯属“意外”。按正常的营销思路,他们没有理由这么做。
无论个人情感如何,business is business.
然而问题在于,很多品牌没有吃透“极值理论”的精髓。尤其是在疫情期间,随着对未来的悲观和低落情绪的蔓延,一些品牌开始做出了违背奢侈品操作原理的动作,导致了自己的品牌价值不但不能发挥,反而进入了其他牌子的“竞争圈”。这在Langer看来是很可惜的。
疫情期间,奢侈品公司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那种急于降低成本的公司。他们把降低成本看作第一战略需要,切断了很多方面的品牌投入,以降价促销为基调来操作市场。如果只是无品牌的工厂或廉价产品的供应商,那么这种做法是正确的。但如果是奢侈品牌,那么很可能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
另一类是坚持做品牌投入的公司。他们也会因疫情减员,但更多的是在不同渠道开辟了和消费者/客户的沟通,尤其是线上渠道这块。现在的消费者(千禧一代为主流)更看重的是“参与感”,是一种“融入品牌氛围”的感觉,而不是单纯的“被教育”、“被灌输”。这和之前的传统型客户有着极大的差别。
Langer觉得,疫情之后,前一类奢侈品企业很可能面临被时代淘汰的结果,而后一类奢侈品企业有可能活得更好。
因为消费者总是会记住对自己友好的品牌,尤其是奢侈品。
根据Langer的跟踪分析,奢侈品行业在面对大范围经济灾难的时候,往往能表现出很强的弹性。比如2008-2009的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奢侈品行业是第一批快速恢复的行业。这和当时的消费特性也有关系,毕竟中国消费者起到了很重要的拉动作用。对于钻石行业也是如此,只不过当初的拉动有些过猛,导致2011年开始钻石行业进入膨胀期,没几年之后就出现了“消化不良”的现象。
现在似乎也到了这个“关卡”。
不过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前面说的“很强的弹性”,指的都是那些注重品牌建设的奢侈品公司。那些不能跟随时代脚步的奢侈品牌,其“弹性”是不会很强的。他们囿于传统的思路和操作模式,抱怨市场不好,抱怨消费能力下降,辛苦地工作,却无法认知自己内在的问题。
中国的奢侈品市场容量是惊人的,疫情后短期反弹的可能也很大。LVMH在经历了今年第一季度15%的下滑之后,四月份在中国的业绩已经同比上升了50%,其弹性可见一斑。
特斯拉在重新开工之后,三月份的订单量居然猛涨了450%,占到了当月全中国电动汽车销售1/5的份额。
还有前几日爱马仕广州太古汇店铺重开业当天,创下270万美元的销售业绩。
我们有的时候很难想象,究竟是谁在这么疯狂地买奢侈品?他们不知道奢侈品的溢价是很高的吗?
其实所有人都知道这一点。但由于“极值理论”的关系,奢侈品牌在做好客户沟通和产品线架构之后,完全有能力将自己的价格提升到一定的境界。Langer认为,这种“境界”往往超过很多奢侈品公司管理层自己的想象力。至于性价比是否是最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如果考虑到品牌的投入和价值,或许,我们并不需要对此嗤之以鼻。
《钻石观察》在奢侈品牌溢价的问题上不作任何站队,只是希望能客观地看待这种存在。是否要遵循“极值理论”打造自己的品牌,是否希望得到更高的溢价,完全是每个企业自己的战略选择。
注:以上理论部分参考Daniel Langer的论文。请各位有兴趣的小伙伴自行搜索。
钻石观察
● 微信号 : diamondspectator ●
● 深度观察 | 及时分享 ●
《钻石观察》已入驻以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