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气化,可以化生汗液;膀胱号为“水曹”,又名“玉海”。《素问·汤液醪醴论》:“开鬼门,洁净府。” ...
《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这句中,说明膀胱的功能,依赖于气化。其中“气化”二字,历代注家解释不一。气化的动力是什么,气化所生为何物?我就膀胱的气化功能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 膀胱的概述
膀胱号为“水曹”,又名“玉海”。《素问·汤液醪醴论》:“开鬼门,洁净府。” 净府,指的就是膀胱。《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其中,州都是指水聚之处。张景岳注:“膀胱位居最下,三焦水液所归,是同都会之地,故曰州都之官。”膀胱位于下焦,其作用为贮存和排泄尿液,形成汗液,化生精气。《素问·灵兰秘典论》王冰注:“居下内空,故藏津液。若得气海之气施化,则溲便注泄;气海之气不及,则闭隐不通。”这里所说的津液,就是指尿液。《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说“所谓气化则能出者,谓膀胱之气载津液上行外达,出而为汗,则有云行雨施之象。”这说明,膀胱气化,可以化生汗液。另外,膀胱与肾相连,通过经脉相互络属,互为表里。
2 气化的概述
气化是指气的运动和变化。在人体中“气化”的具体表现为精、气、血、津液的相互转化。清·王夫之在《尚书引义?太甲二》中提到:“气化者,化生也。”另外,《内经词典》解释气化为“阳气运化津液或水液的过程”,而精、血、津液为流动的有形之品,而气为无形之物。在膀胱中的津液又如何蒸化为气呢?
《血证论·脏腑病机论》又指出:“经所谓气化则能出者, 谓膀胱之气载津液上行外达,出而为汗,则有云行雨施之象。”这句话说明了,膀胱气化就像大自然的云雨的循环。另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这句话是说地上的水蒸发上升则形成云,天上的云下降就成了雨。云属阳,雨属阴。这句话不仅反映了自然界中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转化、升降的规律,也反映了人体共同的运动规律。正是因为如此,自然界才能交合而化生出万物,人体才能化生精、气、血、津液。
膀胱为寒水之府,是水液聚集的地方。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膀胱就是地上的水,属阴。而通过吸收热量后,水变成水蒸汽,而蒸化为云。这云,也就是膀胱气化而出的物质,属阳。而膀胱没有这么大的能力去把水变成云的,所以它必须要借助其他脏腑之阳来化气。《轩岐救正论》中也提到:“膀胱司水,水不自化而化于气此。阴以阳为用未免少费工夫。”
3 气化的动力
3.1 从阳气的提供
前面说过了,水需要变成云,是需要吸收热量的。这就像煮一锅水,水要沸腾变成水蒸气,就要在锅底加一把火一样。这火的来源是有几个方面:
首先,气化的第一把火,命门之火。肾为先天之本,主命门之火。命门之火,就是肾阳。“命门”,即生命之门,含有生命的根本的意思。这说明肾有主管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的功能,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命门之火有滋养和推动各脏腑功能,暧脾运化,助肺吸气,促进生殖机能成熟,促进生长发育,推动水液运行和气化等作用。《灵枢?本藏》中“肾合膀胱”,《素问?金匮真言论》:“开窍于二阴”,《素问?五常政大论》:“肾主二阴”。 这说明肾与膀胱相表里,二者通过经脉相互络属,在生理功能上相互配合。另外,当膀胱气化不利时,医生就会用肾气丸、真武汤等。这说明膀胱气化是与肾阳相关连的。这就是膀胱气化的最重要的一把火。
其次,第二把火,三焦相火。清?黄元御在《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中“暑者,少阳相火之所化也。在天为暑,在地为火,在人为三焦。”这句话,说明三焦主相火。另外,又言“三焦之火,随太阳膀胱之经下行,以温水藏”, “少阳之火降,水得此火,而后通调,故三焦独主水道。”这说明三焦之火可以影响膀胱水液的气化。另外,在《灵枢·本输》中“三焦者,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相火下蛰,水藏温暖而水府清利,则出不至于遗溺,藏不至于闭癃,而水道调矣。水之所以善藏者,三焦之火秘于肾藏也。此火一泄,陷于膀胱,实则下热而闭癃,虚则下寒而遗溺耳。”也说明了当三焦之火不正常时,使得膀胱的气化失常,从而引起膀胱的病理变化。
再次,第三把火,少阴君火。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属膀胱络肾。其与手太阳小肠经同气相求,而心又与小肠相表里,心之阳通过经络助膀胱气化。火分君相,就是火分为君火和相火。君火一般就时来自心和小肠。相火来自于心包和三焦。
最后,督脉总督诸阳。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并行,在大椎穴和百会穴多次与足太阳膀胱经交汇。所以,督脉之阳,通过足太阳膀胱经,以助膀胱气化。
3.2 从脏腑的关系
膀胱的气化与肺、脾、肾、三焦的关系最为密切。
首先,肺为水的上源,是指肺通过其宣发肃降作用,对体内的水液发挥着疏通与调节作用。肺主通调水道亦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肺宣发作用将津液向上向外布散,将浊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另一方面,通过肺的肃降作用,向下向内布敷津液,并将浊液下输膀胱。
其次,脾运化津液。只有“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肺才能“通调水道”。如果脾失建运,将会使得体内水液停聚。《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说:“小便虽出于膀胱,而实则肺为水之上源,上源清,则下源自清。脾为水之堤防,堤防利,则水道利。”说明脾肺功能影响着膀胱气化及排尿功能。
再次,肾主水。它对体内水液代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肾对水液代谢的升清降浊的作用。肾将肺的肃降下达于膀胱的浊液,使浊中之清者复上升至肺,并重新分布全身;使浊中之浊者,化为尿液而排出体外。
最后,三焦是水道。“三焦者,中渎之府,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以及“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这两句话说明三焦可以起到沟通全身津液的作用,并与膀胱对水液的疏泄密切相关。三焦既是气机升降出入的通道,又是气化的场所,总司全身的气化,运行水液,疏通水道,并影响着膀胱气化及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
4 气化的物质
首先,唐容川在《医经精义》中曰: “肾中之阳,蒸动膀胱之水,于是水中之气,上升为津液,气著于物,乃化为水,气出皮肤为汗,气出口鼻为涕为唾 ,游溢脏腑之外 ,则统名津液 ,实由肾阳蒸于下。”另外,《诸病源候论》中说:“津液之余者,入胞则为小便。”这说明,在阳气的作用下,进入到人体的的津液经过膀胱气化以后,出于肌表的形成汗,出于前阴则为小便,在体内化为各种精气滋养全身。所以,张仲景在《伤寒论》里,治太阳病口渴、小便不利,用五苓散。桂枝的作用,就是入膀胱温阳,以帮助膀胱气化。所以,汗出正常与否、小便通畅与否,是衡量膀胱气化功能正常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
其次,《素问· 热论》中说:“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这说明了足太阳膀胱主一身之表。体表有一种气,叫“卫气”。 《灵枢?营卫生会》中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这句话说明,卫气主要来源于饮食水谷,所以被称为“水谷之悍气”。 那么,卫气是出自于中焦,还是下焦呢?在《灵枢?营卫生会》中说:“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类经·经络类·二十三》中张介宾注:“营卫皆生于中焦,营本土性资养周身故由中焦而出,卫本水性升天降地故由下焦而出。”这句话说明了,卫气是由水升天而成。这就类似烧开的沸水变成水蒸气一样。膀胱寒水受阳气的鼓动,蒸化形成了卫气。《血证论·脏腑病机论》又指出:“经所谓气化则能出者, 谓膀胱之气载津液上行外达,出而为汗,则有云行雨施之象。故膀胱称为太阳经,谓水中之阳,达于外以为卫气,乃阳之最大者也。”这句话也说明了,卫气来自于膀胱的气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