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山拜谒澹归大师墓
丹霞山别传寺山门
上周末去了一趟韶关丹霞山。丹霞山长老峰半山腰处,有一座别传禅寺,为清初澹归大师所创;再往上的海螺岩,有澹归大师墓。澹归大师与惠州也有不少因缘,这次去丹霞山,我诚心拜谒了澹归大师之墓。
澹归大师(1615-1680)俗名金堡,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明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曾任山东临清知州,给事中。明亡后不侍新朝,出家为僧,逃禅隐世,更名今释,字澹归。于清康熙元年(1662)至丹霞山开辟道场,名为别传寺。康熙初年,多次莅临惠州,与惠州的高僧、名士交游甚密,其在惠州诗作结集为《鹅城唱和诗》。康熙十九年(1860)圆寂,留下遗言“收遗骨投于江流”,门人不忍投弃,奉骨灰葬于丹霞山海螺岩。
今日之别传禅寺
澹归大师在惠州所写的诗作中,有一首长诗《绿绮台歌》。这首诗悲慨淋漓,充满了故国之思,是其力作之一。该诗很长,《惠州志▪艺文卷》载有全诗,这里篇幅所限,就不转录了,只录诗前的《叙》:“此邝中翰湛若琴也,中翰既死于兵,家贫暂典,力不能赎。叶锦衣德备赎之,其子叔嗣告于木主,遂归叶氏,将令此琴不至流离失所。止言阿闍黎与邝故交,憩锡惠阳,谈及往事,锦衣即携琴泛湖。余于末坐,与此琴为新相识,因念两公用意,于交情生死之际,不在一琴,感而成诗,忘其缠绵悱恻矣。”
澹归大师墓塔
绿绮台是古代名琴,曾是明正德皇帝的御琴,后来流落民间,被南海名士、抗清英雄邝露(湛若)收藏。清军破广州城,邝露抱琴殉难。清兵售琴于市,被惠州叶梦熊孙、泌园主人叶维城(即叶锦衣)解百金赎归。在这里,绿绮台琴就不仅仅是一张名琴,而是气节的象征了。康熙五年(1666),澹归与止言和尚访惠州泌园,叶维城带着琴与客人泛舟于丰湖,鼓琴悲歌。止言和尚与邝露是故交,谈及往事,不胜唏嘘,于是澹归写下了《绿绮台歌》一诗,长歌当哭。后来,绿绮台琴辗转被东莞可园主人张敬修收藏,还专门在可园修建了一座绿绮楼珍藏它。
绿绮台琴拓本(图片来源于网上)
澹归大师墓位于丹霞山海螺岩洞内,为六角形实心墓塔,外围两层护栏,墓塔和护栏都是当地红砂岩雕刻而成。墓塔上刻着“明别传寺开山澹归老和尚塔”,上刻一“明”字,当是尊重禅师不承认清朝的统治吧。我带着崇敬的心情,拜谒了澹归大师墓塔。
海螺岩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