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研究|中国画山水教学:远山无皴,远水无波,远人无目

中国画发展到今天面对世界文化的大交融,要有所突破实为难事。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均被两张大网所禁锢,其一为中国传统绘画之网,另一为西洋绘画之网。当今的画家们大多在这两张网中挣扎,唯有能脱网之鱼方得新生。当然这取决于画家本身的积累和智慧。

海南写生 国画 马祥和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由于历史、政治的发展需要,“革传统中国文化的命”便成一个时代的标签。作为传统文化艺术代表的中国画便理所当然地成了革命的对象,从康有为到胡适等先生们对清“四王”的批判到后来者徐悲鸿先生的“西洋式改造”。传统中国画经历了其诞生以来最为严峻的生存危机,坚守派、革新派的论争风卷了整整一个世纪,时至今日,关于中国画的走向的争论仍然时觉于耳,当然,今日之争只能是上世纪大论战的余音。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西方文化和绘画思想对国人的普遍影响,中国画在这一轮的冲击中彻底地走向了多元,所谓多元,便是主体性的失位。中国画审美主体性的迷失,其实便是传统中国文化的精神迷失。也可说这是一种现象,或言之是大融合时期的必然结果,但我们应该认识到,所谓“融变”,当保留“我”之主体性存在,否则其结果只能是被“他”所变,这不仅是中国画的问题,也是中国文化的问题。好在近些年,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再研究在学界有回归的迹象。先期的觉悟者们也做出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其一者,以传统立基兼融他法;

翠山居隐 国画 马祥和

其二者,深窥西洋绘画精神后,回守传统。这两类创作途径基本可代表当下中国画发展的主流方向,其最终的落脚点均定位在自身民族性之一根本上。其实,中西绘画是两个传统体系,要么立足继承中国的传统,要么你立足于西方传统,总而言之,不立足传统便是“不知秦汉何言魏晋”。起点即是归宿,中国画的审美生成于传统的哲学美学思想,所以这一艺术形式从诞生的那天起便决定了它意象性的本体特征,中国画的发展不可能走向具象写实,也不可能走向绝对的抽象,这是由文化的主体精神决定的。齐白石先生的“似与不似论”正是对中国画本体论的精神阐述。

创新是当下时代的需要,然而“新”需要有另外一个词的对应才能成立,否则无以为新,所以谈创新是要讲条件的。正如前文所说:能否创新取决于画家本身的积累和智慧,要能冲破中西两张大网的禁锢,方可成为“脱网之鱼”,方可获得新生。

浮云七八里 田舍三五家 国画 马祥和

关于书画同源,应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书画同源应包括笔墨之同、工具材料之同、哲学背景之同、时代审美的趋向一律之同。书法和绘画同为线条的造型艺术,但绘画有一个塑造物象和一个有别于书法的画面构成、理法的大问题。此一难关不冲破无以言绘画,古今大多由书入画者皆因此关难以通过而望洋兴叹。这一点也是近当代一些所谓文人画家们对“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论的曲解的主要成因。传统山水画应该分为三大皴法体系,即:点、线、面。对传统的学习研究,在一个时间段内,我们应投入全部的精力。如:对五代和宋人山水中的丘壑,元人的笔墨等均应具有较深的实践性体悟;对传统山水画的发展、技法的演变,要有一个系统完整的把握。这些积累,对一位画家的成长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另外,对书法的学习和系统研究也是不可或缺的。对传统书画的深入研究,能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书画这对姐妹艺术,在历史发展中其艺术审美始终趋于一律,如晋“韵”、唐“法”、宋“意”、明“态”、清“质”等,书法和国画其总体的审美趋向始终在阳刚和阴柔之间互动,并生发出诸如:古拙、厚重、奔放、峻拔、秀润、苍茫、空灵等审美的风格。

国画 马祥和

对传统的研究是为了进一步开拓前进的需要,而不能为了传统而传统,不思进取和盲目的搞创新是同等的错误。 传统是历代创新的总汇,中华民族的文化本根便是变化运动,古人所谓“日新谓之盛德……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所强调的均是“变”“新”。变化、求新是事物发展的一个普通真理。

对绘画画面语言本体的关注是当代画家求变、求新不可或缺的研究内容,也是中国画发展更加自觉化的一种时代选择,山水画史上在绘画实践中体现这一理念的人为数不多,如董其昌、虚谷,再者如黄宝虹、齐白石。然把此一研究提高到理论高度者尚未有之或可以说尚未引起较理性的关注,而这一点也许正是山水画在未来变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西方,关注画面语言的研究相对较为系统也较为成熟,如后期的印象派赛尚到后来的毕加索,他们的成就应引起中国画家的反思。

版纳印象 国画 马祥和

画面构成应包括:形态构成,形色构成,形质构成,其中重要的当是笔墨形态构成。点、线、面、体是形态构成的四大要素,运用中贵在建立画面的有效秩序,美的秩序是绘画的本体,艺术就是为了表现这种审美的秩序。作为一个艺术家首先要解决的是能够发现,能被感动,能够合乎审美的规律,并能够有能力尽善尽美地通过画面的描绘刻画、重新塑造,重现在视觉之下。这便是艺术表现、艺术创造,而画面中的一切物象内容皆是传输、表述这种情怀的语言符号,同时这种符号需具有共性的特征,更具有画家本身强烈的个性特质。自我的表达方式便是个体的画面语言,而承载这一切的仍然是一笔一墨,但此时的笔墨均带有你的声音。这时方可言风格的确立。

油画欣赏

作者简介:

马祥和,1969年12月25日生于安徽滁州,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现供职于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书法、绘画、篆刻。2011-2012为清华公派访问学者,现为中国青年诗人协会会员、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九三学社云南书画院特聘画家。作品入展江苏省高校反腐倡廉书画展、第三届中国电视书法大赛、全国首届林散之奖书法三年展、第五届云南省中国画大展、第六届云南省中国画大展、云南省高校教师优秀艺术作品展、第四届全国线描大展等展览,并有部分作品获奖;论文发表于《书画世界》《美术大观》《艺术中国》《书与画》等刊物;2008年在云南昆明举办“马祥和书画篆刻展”。

(0)

相关推荐

  • 随类赋彩:中国画到底要不要色彩?

    2018-06-04 14:18 中国绘画也称丹青,可见色彩在国画中的重要地位.事实上山水画中的"青绿山水"早已经成为国画艺术中的重要传统,唐宋绘画在色彩上更是曾经灿烂辉煌一时,自 ...

  • 绘画是美貌,题字是内涵,谈中国画题款之提升画作审美价值

    摘要:诗.书.画.印结合的中国画,不仅具有丰富的艺术情趣和艺术美感,而且在东方绘画艺术中有着鲜明的创造特点.其中,中国画的题款艺术独树一帜,具有很高的价值和作用. 关键词:中国画:题款:作用:价值 中 ...

  • 陈恩作品鉴赏

    陈恩简介:广东普宁市人,一九四九年生于广州,先后师从潮汕名家庄礼献,蔡光訒.一九九七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研究生班,师从刘书民教授.2005年进入中国美术家协会山水创作室,在龙瑞.陈平教授指 ...

  • 当代国画艺术的笔墨传承与创新

    ​对于当代国画艺术的笔墨传承与创新,要采取新的方式,宣传工作要到位,发动群众学习国画,了解国画,不断挖掘有潜力的新时代年轻人对笔墨进行传承,壮大书画创作者的队伍:借助现代交流通讯工具,要为书画爱好者搭 ...

  • 百家艺术 | 笔墨融情——郭世红国画作品欣赏

    众所周知,传统与创新早已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又似乎是当下讨论最为热烈的一个话题,关于传统与创新,古往今来在中国画的问题上也总是在围绕着这个题目展开着激烈的争论. 关于创新这个问题,近代以来,徐悲鸿. ...

  • 夜读丨人无信,必不立;人无品,必无用

    点击上方绿标 收听朗读音频 文/民生周刊 周国平说,人不能把无力支配的东西,当作人生的终极目标.爱情,仕途,名望,财富等等,是许多人的毕生追求,可它们总是充满变数,不可捉摸. 在无常的命运里,或许成为 ...

  • 人无信,必不立,人无品,必无用

    人无信,必不立,人无品,必无用 <礼记·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行的最高境界,是"止于至善". 人生一世,际遇不同,追求 ...

  • 人无所舍,必无所成(精辟!)人无所舍,必...

    人无所舍,必无所成(精辟!) 人无所舍,必无所成. 一个人,能抓住希望的只有自己,能放弃希望也只有自己.怨恨.嫉妒只会让自己失去更多.无论成败,我们都有理由为自己喝彩!跌倒了,失去了,不要紧,爬起来继 ...

  • 人生[357]人无信,必不立,人无品,必无用!

    人无信,必不立,人无品,必无用!信,是立足的基础!信,是人赖以生存的美好品质,人与人之间依靠诚信架起沟通的桥梁,人与社会凭借信用建立紧密的连结,做人做事,要诚信. 古时候有个商人渡河时翻了船,他大喊救 ...

  • 古训:人无信,必不立;人无品,必无用!

    崇道书院 学习国学经典,品鉴传统文化精髓,细读哲学人生:用经典的国学力量,来感悟人生的智慧. Official Account   <礼记·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 ...

  • 身无饥寒,父母无愧于我;人无长进,我以何待父母?

    GOOD  NIGHT 晚上,一个许久不联系的师弟给我发信息,看到微信中跳出他的名字时,我的思绪开始飘忽到几年前. 之前的推文中也提到过自己的专业,说的通俗一点,咱也是干矿的,只不过咱不是" ...

  • 远山无皴,远树无枝,山水国画里中景,远景的树丛及山石画法详解

    远山无皴,远树无枝,山水国画里中景,远景的树丛及山石画法详解

  • 远山近石,皴染结合,笔力沉稳,墨彩滋润,看看明代的传世山水名

    <庐山高图> 明 沈周 纸本淡设色 纵193.8厘米 横9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沈周(1427-1509)吴门四家之首.字启南,号石田,更号白石翁.长州人.世代隐居吴门.他凭借想象描绘 ...

  • 远山与雅趣——宋元笔山研究

    <猛虎 · 文物考古>2020年第3期 远山与雅趣--宋元笔山研究 欧阳小红 笔架又称笔格.笔搁,是一种传统的文房用具,用于书写或作画间隙暂时搁置湿笔.笔架形制多样,其中别名"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