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浔泽:看得见的乡愁,回不去的故乡 ——写在奶奶去世三周年之际

(一)

奶奶是2013年12月26日下午走的,那一天是毛泽东主席诞辰120周年纪念日,阳光很好,天气冷而不寒。

奶奶一生不愿意麻烦别人,作为一个长辈,更是不愿意给自己的晚辈们添麻烦。那一年,奶奶虚87岁。也许是岁月不饶人,也许是前一年10月,刚刚40岁的我的姐夫被查出晚期肺癌给奶奶带来的打击,也许是爷爷8年前去世时也是87虚岁给奶奶的暗示,一向身体尚好的奶奶,在这一年频繁感到不适,破天荒地住了几次医院。

等到7月份的时候,奶奶专门提出让我这个孙子回家看看她。大家都很诧异,她是一向不给别人特别是晚辈提什么要求的。父亲和大姑给我打了电话,说了这个情况,听了我有点哽咽,便利用暑期休假专门回了趟老家,陪了她一个星期,她很高兴。

我的堂叔是农村里的赤脚医生,几十年下来医术在周边村里都小有名气。方圆几公里特别是周边邻居一般小的毛病都找他上门帮着看看,打针、吊水也都非常方便。奶奶是他的大婶,也是他的表姨,照顾奶奶他更加尽心,但村里的医疗条件毕竟不如县里的医院。奶奶对我的话一直是在意的。应父亲和大姑他们的要求,我在电话中多次劝她若有什么不适要及时去医院,她每次只是选择性地听听。这次回家之后,她又有什么不适,家人让她去医院,她便不再像先前那样排斥了。听到这些我也很高兴。我以为近期奶奶不会再有什么危险了。

哪知道天有不测风云,这年10月,一直跟奶奶生活的我的婶婶,身体也查出了很严重的病。奶奶的情绪更从低谷中又下滑了一层。

前一年我姐夫患病时,奶奶就说,如果换成她就好了。听到这些,我们每每劝止。婶婶病情出来后,奶奶更是愁容满布。一年之内,她最亲近人中的两个晚辈先后患上重病,给她很大的伤害。据说,此后,她经常坐在家门口要么不语,要么反复说,让我走吧,把这些病症和不幸都带走吧。得知婶婶生病,我借着周末出差到南京的机会专门回了一趟家,奶奶又跟我说了这句话,我的泪水当时便在眼眶打转。没想到这次回家,与奶奶便算永别了。也幸好有了这一次回家,还能见过奶奶一次。此刻写到这里,坐在电脑面前,我再一次没能忍住我的泪水。

奶奶有个心愿,能够在一直生活的地方离世,办丧事。但是对这个愿望,谁没有敢给她保证。奶奶最后一次住院,家里害怕我担心,没有及时告诉我,他们也以为这次还是小事。住了一个星期后,奶奶执意要出院,家人拗不过,就像前几次一样,顺着她的意思,帮她办理了出院手续,带着药回家继续休养。事后想想,那一天,奶奶的表现像是有预感式的。奶奶到家后,父亲和姑姑他们都各自忙碌了,奶奶躺回自己一直生活的床上,我的母亲坐在奶奶身边陪着,没想到没过多久,她就永远地睡着了。事后,母亲回忆,奶奶躺下时有一种如愿以偿、如释重负的感觉,走的时候很平静、安详。那是下午大概2点左右。

奶奶走的时候,姐姐当时正为照顾重病的姐夫而煎熬,奶奶突然提前离开,给了她又一次重击。那一天,姐姐在电话中近乎狂哭似地说奶奶走了。我愣了一下,明白含义后顿时感觉凝固了,眼泪便滴了下来。请假的时候,声音都变化了。第二天一早,我们一家三口便从1000公里外回到了老家。远远地还没有到家门,唢呐声便悲伤地响起。跪在奶奶面前,抚摸着奶奶,没有一点对死亡的恐惧,虽然奶奶那时已经走了18个小时,我却感觉不到一点冰冷和僵硬。

奶奶的丧事也如她所愿,就在她一直生活的房子里接受吊唁,完全按着农村的传统习俗。火化那天,我一个人悄悄地跪在火葬场外冰冷的水泥地上,朝着烟囱狠狠地磕了三个头,看着那缕烟从里面升起、消散……

过去,村里哪家有人去世后游行路过我们家门口时,奶奶都会拿着纸钱去烧路基。游行队伍中的孝子孝孙们跪在那里,小时候我也跟着奶奶跪在那里,为逝者祈祷。这一次,再次见到了游行队伍,不同的却是我们跪在队伍里,为奶奶接受别人的凭吊。缓缓的行走,一次次跪下、起来,听着旁人的议论,“大奶奶是个好人”“从来不讨嫌”“一辈子没有坏过别人的事”……我慢慢地反应过来,奶奶真的不在了……

(二)

奶奶一生虽不能说有坎坷,但终究不很顺心。

奶奶很小的时候,她的母亲就去世了,留下了她的哥哥和她。她和哥哥的感情甚笃,但哥哥在南京,也无暇照顾她,更悲惨的是,她的哥哥在她出嫁没几年后就患病去世了。

奶奶的父亲,也就是我的外太爷,在节俭方面很有名。靠节约苦干,买了一亩又一亩的田地,但这些田不仅没给奶奶带来更多的幸福,反而成了奶奶的束缚。奶奶年轻时很漂亮。对于奶奶的漂亮,我是长大后听到姨奶说时才反应过来,过去只感觉奶奶的慈祥,而忘记了奶奶的美,虽然年老了但漂亮的模子依然清晰。据说当时有很多想到她家提亲的人,其中有的后来还当了不小的干部。但是外太爷为了家里能多一个劳动力,一直不同意别人的提亲。拖到最后,竟然把奶奶嫁给了一个比她大8岁、已两次丧偶的爷爷。对于外太爷的这个举动,我一直不解,但我却从来没有听到奶奶抱怨过。

我的爷爷小时候读过一点书,年轻时去过一些地方,历史感方位感也都比较强,在农村里属于见过一些世面、懂得比较多的人。他在世的时候,周围的老人经常聚坐在我们家门口,听他讲故事,报天气。但爷爷个头不高,在以农活为主的时代是比较受屈的,奶奶跟着他受了不少罪。更迷信的说法是,村里人说爷爷命硬,在娶奶奶之前先后娶的两房,都先后得病去世,一个生活了几年,一个嫁过来只有1个多月。奶奶嫁过来后,30多岁时也大病过一次,据说很重,那时候她的哥哥和她的父亲已经先后去世,幸好她的嫂子比较大气,主动把奶奶接到南京治疗,就这样,听说也花了很长一段时间,而且留下了后遗症,直接造成了奶奶的腿脚不便,干农活很吃力。奶奶没有裹过脚,但因为这场病,虽然保住了脚,但她的脚趾却是严重变形的。在那个靠体力、靠挣工分的年代,奶奶和爷爷活得很辛苦。

奶奶42岁时生下了一个小女儿,也就是我的小姑姑,非常懂事可爱,也很爱干净。8岁那年的夏天,湖边雨多水大,圩区更是河漫渠淹,她发现新买的凉鞋沾了一点脏,便像往常一样独自去家门口的河里洗洗,结果不慎落水溺亡。那时候我还没有出生,我懂事后听到很多人提到我的小姑时,都一脸惋惜。

奶奶真正开始享点福还是在父亲成家后。但因为要照顾我们,还是没有闲下来。我和姐姐都是奶奶一手带到的,小时候还是大集体,那时的农民比后来的忙碌多了,需要整天忙着挣工分,母亲白天基本无暇照顾我们,都是奶奶陪着我们。因为是农村,我到5岁半时才去上幼儿班,得到奶奶全天候陪护的累计时间也更长。

高三上学期,我体育课上练习双杠把腿给摔了一下,小腿的软组织和骨膜发炎,挂了很多天的水,半个多月没有上学,耽误了一些课程。下学期,我便没有再住校,由奶奶专门到县城为我做饭陪读。带来的效果立竿见影,最明显的是体重。我的体重初三毕业时就120斤了,但从高一开始到高三上学期,却停下来一直稳定在120斤左右。其时应是长身体的黄金时期,但因为住校伙食差、休息不好,体重和身高基本没有增加。高三下学期原本学习压力更大,但由于奶奶专门陪读做饭,在高考前体检我已经长到了140斤。相比别人在高三都变瘦了,我却长了16斤,还顺利考入了理想的高校。这个里面有奶奶的一份很大的功劳。

奶奶难免有点重男轻女,但这不影响她对所有晚辈的爱和关心。姐姐也得到了奶奶无私的关爱。和姐姐以及堂妹谈到奶奶时,都有一种无比的感动。

(三)

按老家的做法,火化的第二天上午正式下葬。一般来说,奶奶需要与爷爷并椁。由于爷爷的特殊情况,此前几年父亲和大姑他们也有过议论,与爷爷的坟是并还是不并、并了怎么处理与另外两个奶奶的关系。虽然奶奶陪了爷爷大半辈子,但那两个奶奶毕竟在先。作为晚辈考虑这个也是应该的。但奶奶一向识得大体,每次宁可自己吃亏也会顾大局。年轻的时候,爷爷前一房奶奶娘舅家的婚丧嫁娶,需要奶奶出面的,奶奶从不迟疑,实际上奶奶也一直是把那里当做娘家走动的。这次的争论传到奶奶那里,结果依然没有异议。奶奶同意并椁,连同早年去世的另外两个奶奶一起并。

就这样,奶奶安葬在爷爷旁边,同时也将另外两位奶奶的椁并了过来,虽然在墓坑中奶奶离爷爷最远,奶奶与另外两位奶奶也并不认识,但他们毕竟团圆了。

坟葬在村民小组的集体林地上。这块地在里河河堤的内侧,原来是池塘,10多年前疏浚河道、截弯取直时用挖出的土堆砌的。村民小组里逝去先人都安葬在这里。奶奶下葬前,有人提议用砖砌,父亲和我觉得还是用土堆的式样比较符合奶奶和爷爷他们的本意,传统、天然、接地气。事后,他们再次提出用水泥把坟浇筑起来,父亲跟我商量觉得还是不妥,最后只是用水泥在坟堆边缘浇筑了一下,防止坟顶的土掉落,主体还是裸露的土。

爷爷奶奶的坟在家的西北200米的地方。坟西是里河的东堤,对岸的西堤北侧不远就是老街。坟地北侧100米是烈士陵园,有一个纪念塔,葬着10来位烈士。坟东是一个长方形的池塘,池塘东面便是我们家的责任田。每次回家站在屋后往西北一看都能看到奶奶他们的坟,步行过去上坟也很方便。对于这样的安排,家人们一直是非常欣慰的。葬在自己劳作过的土壤,看着自己生活的地方,看到自己晚辈们的家,奶奶他们在天之灵也定是欣慰的。

可惜的是,这种欣慰只能持续3年。冬至前我打电话给我父亲,父亲才说村里通知家里迁坟,而且必须赶在大寒之前迁移到位。算算已经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了。听到这个消息,我顿感“大寒”,而且在快到奶奶去世三周年祭日之时,更是有点愤懑和羞愧。

我问为什么要迁?为什么毫无先兆?为什么这么快迁?迁了之后地块干什么?是不是真的有必要迁?迁了之后安排到哪里?赔偿不赔偿?是不是过于草率、武断、没有人情味?是什么建设目标竟然容不得几座坟?父亲说不上来。他也很无奈。但他是老共产党员,从来不会说不。

我通过微信群找到有关决策者,原来是镇上为了搞什么虚无缥缈的养老养生健康基地,目前的具体用途还没有定。更不解的是,旁边的烈士陵园和镇区纪念堂也要迁移。很多的解释是缺乏说服力的。

我想,如果是让位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那非常荣幸。如果是让位于市、县重大发展计划的需要,那也毫无怨言。如果是迫切的、明确的项目需要或是新区发展,不提决策是否科学,受点委屈成全他们也是可以的。但即便如此,都不应该如此匆匆啊?更何况在用途还未定的时候,就这么傲慢地、不透明地限定村民在一个月内,把坟从家周围、从长期形成的坟茔地,迁到几公里之外、与生活生产几无关联、逝者生者都非常陌生的地方,在情感上是接受不了的,在道理上也是说不通的。

更何况,现在的规划理念这么先进,实际上什么样的景象都可能成为风景。发展目的是什么?建设是为了什么?活人一定需要逝者让步吗?养老基地建成后给谁用?养老养生难道却容不得这块土地原来的主人,却容不得逝去的老人,容不得村民的寄托,甚至容不得烈士陵园,这着实有点滑稽。

如果整体拆迁,房子都没保住,迁坟也情有可原。按镇上飘渺的几无实现可能的规划,将来房子也是要拆迁的。如果生者居住的地方都没有了,逝者长眠的地方跟着挪动也情有可原。但现在住家未动,坟茔却保不住,后人有愧,先人也是不会理解、难以原谅的。

更让人倍感遗憾的是,这一切又恰恰发生在奶奶去世三周年之际。

中国人历来追求和在意入土为安,也希望将心比心、换位思考。逝者不会愿意折腾,生者也会为先人惊扰而不安。对于奶奶原本就有尽孝不够的亏欠和愧疚,此时此刻,怀念奶奶,又多了一份汗颜之情和羞愧之心。

真得不希望:看得见的乡愁,却是回不去的故乡。

谨记此文纪念我的奶奶!也希望她和爷爷以及其他先人能够谅解正在发生的惊扰,在彼岸世界一切安好!

(0)

相关推荐

  • 醉,是一种乡愁

    微醺人生  有酒有故事 请您关注酩悦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很少喝醉.我结婚的那天,父亲却醉了.他哭了-- 文:叶子|整理:酩悦团队 "记忆中的大曲酒"征文活动入选作品 原文标题:醉是 ...

  • 凋零与绽放

    作者:妄念 世间有种最为刺痛的遗憾,还未来得及爱,却再也爱不到了.当然,我今天要讲的故事,与爱情无关,却足以让我歉疚终生. 在年少时,我的读书天赋就显露出来,但我不够努力,一直依靠发掘天赋的潜力,我的 ...

  • 「美文选粹」赵利民|清明上坟纪事

    作者简介 赵利民,男,汉族,1963年生,山西省稷山县人,爱好写作.在国内多家报刊.公众平台发表文学作品,现任山西省侯马市城市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清明上坟纪事 清明上坟,是祭祖,每年都要给家里 ...

  • 八十大寿祝寿词

    给姥爷祝寿,姥爷八十岁了,历经了风雨,而今也是要安享晚年.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姥爷八十大寿祝寿词简单",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姥爷八十大寿祝寿词简单(一) 尊敬 ...

  • 散文||燃一柱香烛祭清明

    燃一柱香烛祭清明 清明,是燃着亲情的一柱香,也是斟满忆念的一杯酒,蜡烛黯然垂泪,纸灰伴着哀伤纷飞如蝶.往年的清明节,天空中总下着蒙蒙细雨,这雨中仿佛夹杂着我们抹不去的哀思之情.雨,是清明的表情,那是蒙 ...

  • 【滋水 · 散文】 张淑凡: 望不见的乡愁 回不去的故乡

    望不见的乡愁 回不去的故乡 文/ 张淑凡 我是一个喜欢怀旧的人,虽然一直呆在县城,可还是喜欢农村,隔三差五的总是喜欢回老家看望老人,赏赏美景,随便换起一些童年的记忆,让心灵在美好的回忆里慰籍着,滋润着 ...

  • 评论||看得见的乡愁

    看得见的乡愁 --读黄玉东<在老去的时光里陪故乡长大> 张达富||江苏 乡愁.乡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这类作品很多,虽然我没有读过多少名篇,但在我有限的视域内,还是黄玉东的<在 ...

  • 月色在手,看得见似水年华,心存美好,始晨贝蕾帽三

    月色在手,看得见似水年华,心存美好,始晨贝蕾帽三您的赞赏是对舞溪最好的支持喜欢我们的视频教程就点下面的  在看

  • 渐渐变老的70后:回不去的故乡,融不进的城市,见不到的故人

    作者:南山大叔原创作品,抄袭.洗稿必究 01 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有一首诗,叫<乡愁>,是这样写的: 02 是啊,乡愁,是一个外出奔波的人,永远难以磨灭的忧伤,是一个人的叶落归根的心灵寄托. ...

  • 回不去的故乡,忘不了的乡愁

    前几天,我随铅山县诗词学会的几位同仁到铅山县的南部葛仙山管理区.天柱山乡.篁碧畲族乡和太源畲族乡办一趟公事,在武夷山北麓的西边,沿着闽赣两省的界山--武夷山北麓转了一圈.经过原港东乡,同行的年近花甲的 ...

  • 谁还记得乡愁的滋味?每天消失的近百个村庄,是3亿人回不去的故乡

    2月14日,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的云南翁丁老寨,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火,寨子里的105户房屋,最后只有三四户幸存. 据了解,为了安全和发展旅游,当地政府和旅游公司合作,对翁 ...

  • 回不去的故乡:历史包袱和永远的乡愁

    在说<另一个故乡>之前,很有必要介绍一下19世纪上半叶德意志洪斯吕克地区的现实纠葛与历史背景. <另一个故乡>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40年代上下十年的时间段,这个时间段,马克思在 ...

  • 羚羊故乡情:回不去的故乡,见不到的亲人

    // 羚羊故乡情:回不去的故乡,见不到的亲人 // 其实,小生一直对故乡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情!这感情来自哪里,我至今也没有真正的清楚! 走进那故乡,我总有莫名的酸楚:感受时间流逝的匆匆忙忙,看到以前的那 ...

  • 原乡诗会 | 王党印:回不去的故乡 剪不断的乡愁

    王党印:回不去的故乡 剪不断的乡愁 故乡 曾经那么熟悉的地方 童年,那里是我的王国.我的城邦 村口的皂荚树 涝池里的野鸭 麦秸堆里的暖阳 故乡 曾经急切想离开的地方 少年,那里不在有我的理想 学业之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