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玄烨

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清圣祖仁皇帝,年号康熙,即康熙帝。出生于北京紫禁城景仁宫。康熙帝是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成年后先后平定三藩、收复郑氏台湾、亲征噶尔丹、驱逐沙俄侵略军保卫雅克萨,以尼布楚条约确保清王朝在黑龙江流域的领土控制,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蒙古各部,蒙古人称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蒙语“平和宁静”之意,为汉语“康熙”的意译)。康熙帝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雍乾盛世的局面,被后世学者尊为“千古一帝”。庙号圣祖,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于景陵。

瀚海

四月天山路,今朝潮海行。

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

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

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

王若水点评:

这首诗写在康熙皇帝平定噶尔丹叛乱而亲征之时。诗的大意是:清圣祖康熙35年(1696年)四月,大清的士兵踏上了通往天山的道路,向着瀚海大漠进军。绝域边塞唯有堆积的黄沙流动,落日的光辉照耀着连绵的兵营。出兵作战是因为声讨罪人,大军驰骋沙漠是为了长久的和平。为了保卫国家,皇帝也要敢与士兵同甘共苦,亲征戍敌。

康熙的一生中,经历过许多的战争: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亲征噶尔丹、驱逐沙俄侵略军。其中平定准噶尔的战争是最使他牵肠挂肚的。清代康熙 、雍正 、乾隆三朝为统一西北地区与准噶尔贵族进行了多次战争,平定准噶尔的战争,起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迄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迭经三朝,历时68年,终弭叛乱,取得了完全胜利。

  大清王朝为什么要用兵平定准噶尔呢?我们先看看蒙古和西域(新疆)的历史吧。

约在公元7世纪前,蒙古族先民居住在额尔古纳河一带,后来逐渐西迁散布在今鄂嫩河(斡难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等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并分衍出乞颜、札答兰、泰赤乌等部落。此外,在蒙古草原和贝加尔湖周围的森林地带,还有塔塔尔、翁吉剌、蔑儿乞、斡变剌、克烈、乃蛮、汪古诸部。游牧在草原上的被称作“有毡帐的百姓”,主要从事畜牧业;居住在森林地带的被称作“林木中的百姓”,主要从事渔猎业。公元11世纪,结成了以塔塔尔为首的联盟,因此,“塔塔尔”或“鞑靼”曾一度成为蒙古草原各部的通称。宋、辽、金时代,把漠北的蒙古部称为黑鞑靼,漠南的蒙古部称为白鞑靼。宋宁宗开僖二年(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漠北诸部,于斡难河建立“大蒙古国”,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一个部落的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元世祖忽必烈于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建立元朝,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灭南宋统一中国。全盛时期的大元领有横跨欧亚的原汉人的中原和江南,云贵高原、青藏高原,及四大蒙古汗国(金帐汗国又称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的广大土地。大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明军攻克元大都,元朝灭亡,元惠宗北逃继续使用“大元”国号,史称北元,明建文帝建文四年(1402年)北元灭亡。元朝灭亡后,蒙古分裂为东部的鞑靼蒙古和西部的瓦剌蒙古,明朝则利用双方矛盾,先封瓦剌首领马哈木等三人为王,继封鞑靼太师阿鲁台为王,使其相互抗衡。明成祖永乐十二年(1414)年,明成祖统兵北征西部瓦剌蒙古,与瓦剌战于忽兰忽失温(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马哈木败。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蒙古也先借口出兵进攻大同、宣府、辽东、甘肃,明英宗在宦官王振怂恿下率兵亲征,也先诱明军至大同,破其前锋,于土木堡俘明英宗,史称为土木之变,同年十月,也先进围北京,明朝君臣在于谦率领下于北京城下击败也先。后来东部鞑靼蒙古达延汗再兴,瓦剌部则移师西北地区,势力一度扩张至伊犁河流域一带。为了保证贸易的顺利进行,瓦剌部的阿失帖木儿还不时遣使向明朝通贡。明末清初,中国北方的蒙古族按照所居地域逐渐形成为三大部分:分布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和东北三省的蒙古人称为漠南蒙古,亦即科尔沁部;分布在今蒙古国境内的蒙古称为漠北蒙古,亦即喀尔喀部,分布在新疆、青海和甘肃一带的蒙古称为漠西蒙古——瓦剌蒙古,亦即卫拉特部,也称为厄鲁特(额鲁特)蒙古。瓦剌又分为四大部:准噶尔(绰罗斯)、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另有辉特等小部。杜尔伯特部牧于额尔齐斯河中游右岸至伊希姆河上游;和硕特部以塔尔巴哈台和伊犁为中心,牧于额尔齐斯河上游至巴尔喀什湖,南至乌鲁木齐、天山,西至吹河流域的广阔地区(后来一部分随固始汗去青藏高原发展);准噶尔部(绰罗斯部)位于和硕特部之东,以和布克沙里为中心,北至额尔齐斯河上游左岸,东至阿尔泰,南至准噶尔盆地;土尔扈特部原游牧于塔尔巴哈台附近的雅尔地区;辉特部牧于裕勒都斯河流域。(17世纪30年代,土尔扈特部部首领和鄂尔勒克因与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浑台吉不合,遂率其所部及部分杜尔伯特部﹑和硕特部牧民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地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因不堪沙俄的苛刻要求,土尔扈特汗渥巴锡率领17万族人东归,最后约4万3千人成功到达伊犁,即著名的土尔扈特部东归。因伏尔加河河水未封冻而无法渡河,只能留在当地的土尔扈特部,沙皇俄国武力阻止了他们的回归,俄国人将他们称为卡尔梅克人,现在的俄罗斯联邦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是欧洲唯一信仰佛教(藏传佛教)的地区)。和硕特首领氏族(固始汗的祖先)是成吉思汗弟弟的后代,因此地位较高,担任卫拉特盟主。明思宗崇祯八年(1635年)和硕特首领兼卫拉特盟主固始汗遣使归顺后金(清朝前身),因为他是盟主,所以他归附清朝也代表卫拉特归附清朝。固始汗于明思宗崇祯十年(1637年)去青藏高原发展时把和硕特首领兼卫拉特盟主的位子交予大侄子鄂齐尔图汗,1675年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派兵击败盟主鄂齐尔图汗,吞并了新疆境内的杜尔伯特部和原隶属于土尔扈特的辉特部后,进占青海的和硕特部,又攻占了南疆维吾尔族聚居的诸城,随着准噶尔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噶尔丹分裂割据的野心愈益膨胀,建立了准噶尔控制的政权——准噶尔汗国。此时,正是沙皇俄国疯狂向外扩张的时期,为达到侵略中国西北边疆的罪恶目的,对噶尔丹进行拉拢利诱。清圣祖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底,沙俄参加中俄边界谈判的全权代表戈洛文,在伊尔库茨克专门接见了噶尔丹的代表,阴谋策动噶尔丹叛乱,支持他进攻喀尔喀蒙古。在沙皇俄国的唆使下,噶尔丹终于率兵进攻喀尔喀蒙古,发动了一场旨在分裂祖国的叛乱,导致康熙皇帝三征噶尔丹。

清圣祖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尔丹亲率骑兵3万自伊犁东进,越过杭爱山,进攻喀尔喀,占领整个喀尔喀地区。喀尔喀三部首领仓皇率众数十万分路东奔,逃往漠南乌珠穆沁(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西乌珠穆沁旗一带),向清廷告急,请求保护。康熙一面把他们安置在科尔沁草原(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通辽市一带)放牧,一面责令噶尔丹罢兵西归。但噶尔丹气焰嚣张,置之不理,反而率兵乘势南下,深入乌珠穆沁境内。清圣祖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六月,康熙决定亲征,清军在乌兰布通(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大败噶尔丹,其残部逃回科布多(今分属蒙古国,俄罗斯联邦,中国)。噶尔丹自乌兰布通失败后,公裂叛乱之心未死,他以科布多为基地,招集散亡人员,企图重整旗鼓,东山再起。康熙调整部署,加强边境守备;巡视漠北诸部,举行多伦会盟,稳定喀尔喀蒙古上层,将逃居漠南的喀尔喀蒙古分为左中右三路,编为37旗;设立驿站和火器营,沟通内陆与漠北地区的联络,清圣祖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清廷诏噶尔丹前来会盟,噶尔丹抗命不至,反而遣兵侵入喀尔喀,康熙遂决定诱其南下一战歼之。清圣祖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九月,噶尔丹果然率3万骑兵自科布多东进,沿克鲁伦河东下,扬言借得俄罗斯鸟枪兵6万,将大举内犯。在此形势下,康熙决定再次亲征,清圣祖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二月,调集9万军队,分东中西三路进击,康熙亲率中路3.4万人出独石口(今河北沽源南)北上,直指克鲁伦河上游,与其他两路约期夹攻,志在歼灭噶尔丹军于克鲁伦河一带。三月,康熙率中路军出塞。五月初,渡漠北进,逼近敌军。 噶尔丹见康熙亲率精锐前来,又闻西路清军已过土剌河,有遭夹击的危险,便连夜率部西逃。五月十三日,清西路军进抵土剌河上游的昭莫多(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南)。昭莫多之战中大败噶尔丹,俘歼数千人,收降3000人,击毙噶尔丹之妻阿奴,噶尔丹仅率数十骑西逃。在噶尔丹率军东侵喀尔喀之际,其后方基地伊犁地区被其侄策妄阿拉布坦所袭占,加之连年战争,噶尔丹“精锐丧亡,牲畜皆尽"”,噶尔丹兵败穷蹙,无所归处,所率残部不过千人,旦羸弱不堪,内部异常混乱。清圣祖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二月,康熙鉴于噶尔丹拒不投降,再次下诏亲征。噶尔丹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三月卒于科布多(服毒自杀、或说性交过渡引发的猝死、或说重型病毒性性病引发死亡),听闻噶尔丹的死讯,正在黄河大堤上视察的康熙当即就跪到了黄河大堤上,拜天谢地,至此康熙时期平定噶尔丹叛乱之战始告结束,喀尔喀地区(东部蒙古)重新统一于清朝。

噶尔丹死后,策妄阿拉布坦便成为准噶尔部的统治者。随着他的统治地位的巩固和地盘的不断扩大,又滋长了分裂割据的野心,沙皇俄国也积极支持其叛乱。策妄阿拉布坦在沙俄支持下,不断袭击清军据守的科布多、巴里坤(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哈密(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等军事重镇,并派兵侵入西藏,进行分裂叛乱活动。由于康熙及时派兵进藏协同藏军进行围剿,将策妄阿拉布坦叛乱势力赶出西藏。

  康熙逝世后,雍正继续坚持平定准噶尔贵族割据势力的斗争。清世宗雍正五年(1727年)冬,策妄阿拉布坦死,其子噶尔丹策零继位后,在沙俄支持下,继续进行叛乱活动。从清世宗雍正六年(1728年)以后,清朝多次出兵平定噶尔丹策零叛军。清世宗雍正十年(1732年)光显寺之战清军大败准噶尔军,噶尔丹策零率残部乘夜拼死突围,此战,准噶尔部元气大伤。清世宗雍正十二年(1734年),噶尔丹策零向清廷请和罢兵,乾隆初年议和告成,双方划定牧场,息兵罢战。清高宗乾隆十年(1745年)噶尔丹策零死后,准噶尔部上层为争夺汗位发生内讧,达瓦齐在阿睦尔撒纳帮助下夺得汗位。得到汗位后达瓦齐和阿睦尔撒纳不和,互相攻伐,阿睦尔撒纳战败帅残兵2万人降清。达瓦齐为人荒淫无度,不理政事,结果众叛亲离,卫拉特蒙古多个部落先后归附清朝。准噶尔的内乱使乾隆下定决心乘势出兵西域,完成最后统一西北大业。清高宗乾隆二十年(1755年)二月,清朝发兵5万兵分两路,直捣伊犁。达瓦齐没有料到清军会提前行动,部下的不战而降使其阵脚大乱,仅带亲信七十余人逃往天山以南投奔乌什(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乌什县),结果为乌什城阿奇木伯克(是清代西域回部各伯克中官阶最高者,总管一城之穆斯林事务)擒获送交清军,达瓦齐被押送至北京后,乾隆鉴于达瓦齐本人对朝廷并无恶意,免死加恩封为亲王,入旗籍,赐地京师,充分显示了乾隆皇帝怀柔远人的用心。清朝顺利统一西北后,论功封赏阿睦尔撒纳为双亲王,食双俸,并封他为辉特汗。但阿睦尔撒纳并不满足,而是觊觎整个准噶尔的汗位。他当初归附清朝也不过是为了利用清朝铲除对手达瓦齐。尽管清朝封其为双亲王,权势倍增;但他欲壑难填,不久又聚众叛乱。清高宗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春,清廷遣军从巴里坤等地分路进击,清军攻势凌厉,加上此时准噶尔地区瘟疫流行,叛军很快溃败,阿睦尔撒纳兵败后,逃往哈萨克,在哈萨克首领阿布赉追捕下,只身带了七八人逃入俄占区塞米巴拉金斯克要塞(今哈萨克斯坦塞米巴拉金斯克州首府。),于九月得痘身亡。由于清政府的坚持,俄国最后交验了阿睦尔撒纳的尸体。清军平定准噶尔贵族分裂叛乱的战争,至此取得了胜利。

准噶尔部强盛时,曾利用南疆统治集团的内讧插手南疆政局。它扶持伊斯兰教白山派和卓阿合玛特作为代理人治理南疆;后来阿合玛特稍有反抗就被押到伊犁长期囚禁。他的两个儿子波罗尼都和霍集占,人称大小和卓也一直在伊犁过着囚禁生活。清高宗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朝政府平定达瓦齐集团后,释放了大小和卓并委以重任,命大和卓波罗尼都回南疆统治旧部,小和卓霍集占留在伊犁管理南疆来的移民。大和卓波罗尼都对此安排非常满意,会同清军将领阿敏道一同去南疆,并倚靠清军的声威顺利掌管了本由黑山派和卓控制的乌什、喀什、叶尔羌(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叶城县)等地,在那里恢复白山派的统治。小和卓霍集占接受清朝政府的安排后,却在伊犁参加了阿睦尔撒纳叛乱,失败后逃往南疆,策动哥哥大和卓波罗尼都一起叛乱。波罗尼都为人优柔寡断,所以霍集占的主张占了上风。清高宗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霍集占打出“巴尔图汗”的旗号,杀戮清军将领阿敏道和所属100多名官兵大举反叛。大小和卓恢复白山派统治的行动,引起了当地世俗封建主黑山派和卓的嫉恨,他们在清军的平叛过程中占到清军方面,也就决定了大小和卓必然失败的历史命运。清高宗乾隆二十三年(1757年) 夏,清军将军雅尔哈善率一万多人从吐鲁番出发,经过库车、阿克苏、拜城、乌什等地,直逼大小和卓的据守之地。小和卓霍集占退守叶尔羌,与喀什的大和卓波罗尼都互成犄角之势以抗清军。同年10月,大将军兆惠领兵3000直抵叶尔羌城下,由于孤军深入,被小和卓的15000多人围困3个多月,直到援军到来才突围而出。清高宗乾隆二十五年(1759年),清军兵分两路,一路由兆惠率领,从乌什攻喀什;另一路由富德率领,由和田直取叶尔羌。大小和卓自知不敌,逃往巴达克山(今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境内),清军穷追不舍,在边境一带大获全胜,大小和卓的亲兵和被裹胁的群众向清军投降,两人只带百余人逃到巴达克山,被当地首领擒获处死。至此,大小和卓叛乱被平定,南疆恢复了往日的宁静,至此西域天山南北路彻底被清朝平定。自755年安史之乱后,西域就一直飘荡在中原之外。一千年后,中原王朝再一次踏上西域的疆土,大清皇帝乾隆意气风发,将清军消灭准噶尔得到的土地取名为“新疆”,有故土新归之意。

通过这首康熙的诗,大致了解了蒙古的历史,和西域新疆的一些知识。西域新疆自古就是大中华不可分割的固有领土。从传说中的周天子穆王天山天池情会西王母(《穆天子传》与李商隐的《瑶池》:“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到西汉张骞凿空西域,骠骑将军霍去病打通河西走廊,汉武大帝设置酒泉、武威、敦煌、张掖河西四郡,大败匈奴,威震西域诸国,汉宣帝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甘延寿、陈汤“犯天汉者,虽远必诛”的冲天豪情,东汉班超投笔从戎,威震西域,再起隋唐盛世安西、北庭都护府,大清王朝康雍乾三朝用兵故土新归,左宗棠收复伊犁后政府设立新疆省,终迄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在王震将军率领下进军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设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总面积六分之一。新疆地形喻称“三山夹二盆”,即北部阿尔泰山,南部昆仑山系;天山横亘于新疆中部,把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南部是塔里木盆地,北部是准噶尔盆地。根据新疆的历史,地理,民族分布,总体宗教信仰,经济水平,资源与发展方向,军事战略布局等等综合情况,我国现阶段能不能析分新疆为两个行政区划?即以天山为界,设立北疆省和南疆维吾尔自治区。北南疆的历史不同,北疆的民族分布和宗教信仰更为多元化,并非以维吾尔族和伊斯兰信仰为主,汉族、蒙古族、哈萨克族、回族、维吾尔族等均有广泛分布,宗教信仰更广泛的包括伊斯兰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天主教、基督新教、东正教和萨满教。一个太大的边疆省份分成两个行政省份后,更加利于管理和发挥自身的优势。并且依托一带一路总体布局,北疆着重联系中亚各国,扩展欧洲,南疆以伊犁为中心,西联巴基斯坦,可通印度洋,南控阿克塞钦地区,协同南疆与后藏阿里地区的联系共同发展,如果技术进步可以达到修建另一条穿越昆仑山系的新藏公路甚至铁路,引青藏高原的天然水库到南疆沙漠,那中华大地的西部开发将何等壮阔。我期盼着中国梦的实现。

《咏四面云山》

珠状崔嵬里,兰衢入好诗。
远岑如竞秀,近岭似争奇。
雨过风来紧,山寒花落迟。
亭遥先得月,树密显高枝。
湖平无涌浪,雾净少多歧。
脉脉金明液,溶溶积翠池。
常忧思解愠,乐志余清悲。
素学臣邻老,耆年自不知。

李都蔚点评:

康熙执政期间,尊重汉人知识分子,开创了满汉和谐之先。康熙皇帝年轻的时候就掌握了一个道理: 大清王朝想要延绵千年,就必须要笼络汉人,尤其是汉人知识分子。当然他并不满足于对汉人的表面笼络,他要从精神上与汉人知识分子产生共鸣,使汉人大臣们打心眼里臣服于自己。尊崇、热爱汉学文化就是康熙皇帝降服汗臣的“法宝”。康熙皇帝以身作则,坚持学习汉学文化,并邀请当时极有学问的汉族大臣为自己的导师,故康熙的诗文功底也是有目共睹的。康熙皇帝无论工作量有多大,都要坚持做到每日读书。康熙皇帝在小的时候,在祖母的教诲下,养成了早晚读书的好习惯,穷其一生从不间断。这也给我们当代人树立了榜样,读书只有愿不愿意,绝非有无时间之由。

四面云山位于河北承德避暑山庄西北隅最高处,在四面云山的山顶上,有一座单檐攒尖顶方亭,亭上方有一扁,为康熙题额“四面云山”,康熙还为此亭题联“山高先得月,岭高自来峰”。是说步入此亭虽是盛暑,却飒爽如秋,举目四望,可以看到承德十大名山的六座。清帝每岁重阳时节在此登高,是康熙三十六景第九景。这首诗便是描写登四面云山所见美景,在楼上一览湖水,远眺群山,环山庄皆山也,山形至北尤高。山庄之内,能感受到四季的变换,感受一块块岩石犹如士兵列阵般的威武气势,四季风光丽,千岩土气嘉。“亭遥先得月,树密显高枝”一句蕴含很深的哲理,亭子遥遥的远离人间的喧嚣,不是离天空中的月宫更近、更容易得到先靠近月宫的便利吗?位于更高处的高枝不也是需要茂密繁盛的树木来烘托、才显出它的高吗?高枝离不开密树,人也是需要与有很多不如自己的人配合,才能做成事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