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语言规划研究的新视角

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是美国学者J.Holland于1995年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适应性造就复杂性。在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模式中,语言是一个复杂的自适应系统,语言系统能够产生有组织的协调运动,直至达到一种完全适应周围环境的稳定状态。

语言变异的复杂性

语言变异现象是语言学的研究热点,现有研究对其进行了清晰界定,认为语言变异是对语言规范的一种偏离,是语言使用者为了达到交际目的而采用的一种交际策略。例如,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言变异,就是汉语系统面对新的交际需求进行的自我调节与适应。语言变异,既包括宏观层面、全局性的语言变异,也包括微观层面、局部范围的语言要素变异。在当代中国,这些变异主要体现在新词的大量产生、普通话的主导作用愈发突显、汉语方言与少数民族语言发生较大的变异及义域特征变异等几个方面。其中,少数民族语言变异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言功能的变异,二是语言结构要素的变异。

语言变异受社会环境、交际情境、语言政策诸多要素的影响。语言内部的不平衡会引起某些语言要素及语言规则的变异,外部的各种社会原因也会激发语言的变异。尤其是随着经济发展、社会人员流动规模扩大,少数民族族群成员面临的社会环境、语言环境、交际需求发生了显著改变,语言变异的情况更为复杂。此外,许多语言变异现象都是由语言接触引起的,此种语言变异称为“接触性引发的语言变异”。

随着我国城市化、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不同语言之间的接触日益增多,语言接触程度也逐步加深,从而进一步刺激了语言变异的发生。其中,信息技术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大大削弱了地域因素对语言接触的限制与约束,同时催生出网络语言接触与城市语言接触这两种新的接触形式。此外,信息化与城市化的发展使得不同语言之间的接触更为频繁,语言变异现象更为常见,历时层面的语言变化过程当前在共时层面就能够被观察到。历时层面的语言接触类型也发生了转变,网络语言接触和城市语言接触已经成为当前语言接触的主要类型。这为不同语言间的跨地域流动与传播提供了便利。

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以变异为常

传统的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变异是由于社会环境、心理环境变化产生的对规范的语言使用的干扰。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认为语言变异现象是语言系统受社会环境、语言环境、心理环境等因素的交互影响而产生的一种自调节与自适应,因而将语言变异视为语言演变的正常现象。

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强调主体的主动性和适应性,而适应性思想是该理论的基石。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将语言主体(语言使用者和语言系统)理解为具有主动性和适应能力的主体。个体能够不断根据自己的内部模式对外在的环境作出预测与反应,同时根据预测与反应的结果调整、改变自身的结构,呈现自组织动态。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框架下,语言被视作一个复杂自适应系统,系统内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相互影响、交互变化。当新概念、新事物出现,为了称代或描述这些新事物、新概念,语言系统会通过自组织行为适应外界社会施加的压力,从而涌现出新的语言结构或语用功能。

从复杂自适应理论视角看语言变异,就是将语言变异视为语言使用者面对新的社会环境、语言环境变化做出的积极性变化。语言适应在本质上是说话人为了满足交际需要而进行的自我调适。语言转换、语码转换是言者用以消除族群界限的一种语言策略,是语言使用者面对新的发展需要而发生的语言再适应过程。

在语言变异中,语言作为复杂自适应系统,其显著特征就是语言使用者能够根据实际需要和社会环境通过局部互动进行调整,进而通过群体性协同行为涌现新的系统特征以应对新的语言发展需要。可以说,语言的自组织适应过程通过满足了语言使用者新的交际需求,使语言系统回归新的平衡,同时满足语言发展的需要。

理解变异才能合理规范

变异是相对常规而言的,语言变异偏离语法进行组合与建构,并且超脱、违背了规范的羁绊,但二者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可以相互转换。语言变异有可能进一步发展,在一定条件下成为一种常规,二者能够相互转换。虽然语言规范与语言变异构成了一对矛盾统一体,在语言系统中相互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并非任何语言变异都能够引发语言系统的重新调整,导致语言规范的重新界定。部分语言变异可能会逐渐自然消失,而部分语言变异可能被人为中断,只有少部分语言变异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被确立为新的语言规范,从而引起语言系统的局部调整。大多数语言变异完成之后,语言系统还有可能恢复到原来标准语的语言模式,并非所有语言变异都会引起语言规范的重新调整。在语言使用中,如果仅仅为了增强语言的新奇感,过度盲目地运用语言变异手段追求语言的新奇,忽略语言的可读性、信息承载力,会在一定程度导致语言使用的混乱。因此,只有在语言规范基础上的一些语言变异形式才有可能在一定条件下成为本族语中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进而逐渐变成一种语言规范长久地存在于该语言之中。

当前,对语言变异的规范难度较大。这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操作规范制定不易,不好对语言变异及语言使用给出一个普遍的标准,确定哪个词能用,哪个词不能用。二是执行起来比较困难,语言变异现象纷繁复杂,语言变异情况较难准确计量。三是来源复杂,有来自方言的语言变异、来自普通话的语言变异、来自其他民族语言的语言变异。随着网络及通信技术的发展,其来源更加多元化。过度的语言变异还会造成语言文字的使用混乱。因此,在语言规范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通用性原则。语言规范要遵从语言使用者的使用习惯,对不具备通用性的语言变异形式要合理规范。同时,在语言规范的过程中,密切关注语言变异形式的使用频率,对其发展态势做出科学预测;对语言变异现象进行清晰界定,有效发挥语言系统自身的系统性特征对语言变异形式和方向起到的制约作用。

二是理据性原则。语言变异要遵循语言的基本规范,重视语言变异的可读性及理据性。对语言中变异现象的接受与认可,需要以可读性和理据性为依据和指导,以避免给语言系统持续健康发展造成阻碍。因此,应将符合语言整体发展趋势、顺应语言发展需要的语言变异看作语言创新;完全脱离语言常规的语言变异应被视为语言不规范。

三是系统性原则。语言变异的规范要综合考虑语言变异形式在通用语中的使用频率、组合范围等。如果仅凭语言变异形式短期内在语言中的使用频率而盲目下结论,将会造成语言规范的失效。正如丁崇明所说:“刚开始的变异形式带有较强的不规范性。不规范形式出现的频度增加意味着不规范度的减少。”因此,要加强对语言变异的动态监测,引导语言系统的健康发展。

总之,从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来看,语言系统作为一个复杂动态系统,具有适应性特征,能够在新概念、新事物出现时,借助自组织过程不断涌现新的语言结构和语用功能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外界环境刺激做出相应反应。语言变异现象是社会环境、个人心理、语言系统等多项要素相互影响和竞争、彼此缠绕与彼此适应的结果。主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地根据现实交际需求对外在的环境作出预测与反应,同时根据预测与反应的结果调整、改变自身的结构,从而实现理想的表达效果。从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视角探索语言变异现象,推动语言变异研究的复杂性科学转向,对语言变异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

编辑:刘岩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学术要闻或社科要闻,该公众号依托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和《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权威学术媒体,集学术思想性、理论权威性、资料知识性和公共服务性于一体,及时发布全球重要的学术资讯,追踪和反映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前沿、学科趋势和最新成果。
5545篇原创内容
Official Account
中国学派

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2775篇原创内容
Official Account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