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学问并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兼容并蓄才是正确方向
最近在网上听到有人讲课,讲课者据称是某大学的教授,这样一位高级知识分子,在讲到老子道的概念时,使用现代哲学中现象与本体的概念做论据。
他认为道相当于现代哲学中本体的概念,以此来支持道概念的合理性。但是我们要考察,现象与本体这类概念在现代哲学与科学研究中究竟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地位上?现代哲学家还研究不研究本体概念,它还有没有生命力?比如,康德的“物自体”,现在还有没有研究“物自体”的学问和学科呢?哲学界还有没有研究本体的学问家呢?
在自然科学诞生以后,将世界区别为现象与本体的观念已经过时了,任何一位哲学家要有所建树,就不能绕过自然科学对自然事物的认识而去空谈什么是存在、什么是本体。自然科学兴起以后,哲学形而上学并没有消失,而是转化为自然科学问题与自然科学假说。
如果有哲学家志在研究物、存在、现象、本体这类观念,他就不能无视自然科学研究及其成果,纯粹思辨地制造观念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严格来说,现象、本体、存在这类概念,已经没有生命力,更不能有所谓发展。
而我们的学者以过气观念支持”道“概念,不感觉苍白无力吗?以现代的观点来看,道同样是过气的概念。老子讲有道,不等于自然界就有这么个事物存在。学习古人切忌迷信古人。
现代人研究古学随意将中西方概念置换,什么本体了、辩证法了,等等。我们的古学中没有这些观念,假如没有现代哲学与科学思想,单凭我们的古籍,是建立不了类似思想的。我们很多认识都是事后诸葛亮,古人的观念其实并没有这么“先进”。
当谈到中西方文化关系时,这位老师居然说,世界上最高级的哲学思想都是从这五千文字衍生出来的。可是,他只举了佛教作为例证。他讲到老子受关令尹之请写下五千文字,然后就出关了。出关后又去哪儿了?他解释说,老子化胡去了,点化一下释迦牟尼。言外之意是要说,佛教是在老子点化下产生的。
我是不能理解如此不严谨的说法为什么还能向别人讲授。老子思想的主旨是什么,就是我们自己的学者也没有几个人能讲得清楚,居然还宣称是所有文化的源头。这算什么呢?学问既要讲学理的贯通,也要讲实据的支撑。
《道德经》虽然在我国学者的心目中地位很高,但其主旨不明。还没有一位学者可以信心满满地宣称,我已经读懂了它。试问一个不被理解的思想如何能成为另一个思想的源头。
佛教诞生于古印度,东汉末年才开始传入我国。佛教思想传入我国后才与我们传统的儒学、老学思想发生了融合,严格来说,是佛教影响了我国古代思想的发展,而不是反过来。
我们研究古学的目标,不是为了重复古人的荣耀,而是要站在古人的肩膀上更上一层楼。学问没有中西之分,以今日学术的环境来看,任何人想要在学问上有所建树,必然要建立在通古博今,兼容中西的基础上。所以,我反对古学研究过程盲目尊大的心理, 我们需要在充分吸收西方学术精华的基础上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古为今用,西为中用,不能仅停留在口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