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以下取小国,小国以下取大国,老子讲处理国际关系的法则

第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01【名家解读】

任继愈先生认为,这一章讲的是老子以柔弱谦下精神处理大国与小国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并立,各务农战,兼并战争频繁。老子认为大国领导小国,小国侍奉大国,希望能维持现状,不要战争。这是他的反战思想,也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
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孔子、墨子、老子、孟子都反对战争,只有法家倡导战争。历史的发展趋势是建立一个统一的强大的中央政权,只有统一才能从根本上消灭兼并战争。老子站在小农立场上反对战争,愿望是好的,但不能阻止君王对于权力与土地控制欲望。历史并不能按照我们的愿望来发展。
高亨先生说,这一章是老子的斗争策略。主要论点是:大国对小国,小国对大国,都要采用谦卑的策略;采用这种策略,就能实现最大的希望。老子所讲的谦卑,含有不自高自大,不自骄自满,不恃强争霸,不侵略别国等意义。老子认为大国做到这一点,就能不通过兼并战争的手段,来征兼并小国。小国做到这一点,就能独立自卫,战胜大国的侵略。老子将谦卑的策略提高到绝对取胜的地步,未免片面,包含幻想的成分。但是他反对骄傲,反对霸权,反对侵略,则是正确的。

02【个人体会】

道为万物之主,实质上也是万物之主,但是道却没有像君主侯王一样,高居万民之上。反而以虚和无的形式隐于万物之下之后。道的这一品德,老子概括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并称之玄德。玄德是自然界最高的道德。法无为,就是法玄德。
水滋养万物,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水,所以水对于万物功劳是最大的。但是,水也没有因为自己对万物有莫大的功劳而争居万物之上,反而总是流向最低洼处,处于万物不愿意呆在的位置上。所以,水于万物也做到了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所以,水的品德与道的玄德最为接近。
江海是百谷之王。它为什么能成为百谷之王呢?是因为它永远都处于百谷之下,所以能成为百谷之王。按照这个逻辑来推理,大国若想成众小国之王,也应当以善居众小国之下。大国如果能做到以谦下取小国,小国就能够象百川归海一样归附大国。众小国都归附大国了,大国也就能成为众小国之主了。这讲的是大国欲取天下,应当效法道的之玄德,水之高德。道与水都以下取胜,治理天下的道理也应当如此。
这一章的中心思想是讲无为法则在处理国际关系上的应用。不仅治国理政需要无为法则,处理国际关系也应当遵循这个法则。
老子所讲的无为不是指无所作为,而是指有所为而不恃,有功劳而不居。道无为是因为它生养万物却不为万物主,反而以虚和无形式卑微地存在着,以至于有人根本不知道有道存在。水无为,是因为它滋养万物而下流。所以,无为就要以善下,守柔弱、守静的形式存在。但前提是自身必须强大。自身强大,有功于万物而善下、守弱、守静才是无为。对别人没有什么作为与贡献,单纯地谦卑下人,不是无为。
在老子的定义中,只有道、水、圣人才是无为的,而不是所有能做到谦卑下人的就是无为。

03【试译】

大国是江河汇流后的下游,善下而常静。天下万物的德性交汇于天下的雌性和母性,雌性和母性常以其静而胜雄强,又以其静而居于万物之下。所以,大国若以谦下的态度对待小国,就可以得到小国心甘情愿地归附;小国若以谦下的态度对待大国,就能得到大国的接纳和庇护。所以,有的以谦下而使人归附,有的以谦下而被人接纳。大国不过是想兼并小国,小国不过是想依附大国,这样,这两者都得到了自己希望得到的。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欲为大者皆宜取善为下。
参考资料:
《老子绎读》任继愈 著
《老子注译》高亨 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