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了!“多事之秋”终于过去!总结:秋季小儿燥咳辨证与护理

虽然今天已经立冬了,但北方丝毫没有入冬的感觉,济南的秋天从未有如此漫长,中国有句老话叫“多事之秋”,“悲秋”,其实还很有道理的。

“秋”对应的是肺,而根据中医的五志对五脏,“悲”也和肺相应,所以秋季给人的感觉是悲凉的。

自古文人多悲秋,杜甫最是如此。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其实,据考证,杜甫最后死于肺痨,我学完中医才突然明白,杜甫悲天悯人的情怀,确实伤了肺气。

无独有偶,还有一位美女词人,也是太悲伤,伤了肺气。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其实李清照晚年咳喘厉害,肺非常不好。

李早年可谓名门闺秀,与丈夫可谓才子佳人,只不过生不逢时,国破家亡,落得夫离子散,沦落天涯,本来一个小清新,最后因为悲惨凄苦,成了婉约派。

看来这个多事之秋是有中医道理的,秋天容易让人产生悲凉之感,这种悲凉过度又伤及肺气,所以秋天咳嗽非常多。

不过,以上好像扯远了,我们来进入正题,关于秋季的咳嗽。这些天丞林小儿推拿馆推咳嗽的患儿可谓人满为患,咳、咳、咳几乎都是咳嗽。

秋季即将过去了,我们来总结下这个秋季咳嗽。

秋季以燥咳为主:

由于缺乏水分的湿润,秋季常使人的咽喉、鼻腔有干燥之感,秋燥之邪更易通过口鼻呼吸道或皮肤毛孔而侵犯入肺。因此,秋天的咳嗽,多以燥性咳嗽为主。也被俗称为“秋季燥咳”。

燥咳分类 秋天咳嗽凉热有别

一般以中秋节为界线,中秋以前有暑热的余气,故多见于温燥;中秋之后,秋风渐紧,寒凉渐重,故多出现凉燥。

(1)温燥咳嗽是燥而偏热的类型:常见症状有干咳无痰,或者有少量黏痰,不易咳出,甚至可见痰中带血,兼有咽喉肿痛,皮肤和口鼻干燥,口渴心烦,舌边尖红,苔薄黄而干。初发病时,还可有发热和轻微怕冷的感觉。

温燥一般发生在初秋,此时天气还比较热。温燥的症状有咳嗽少痰,不易咳出,咽干鼻燥等特点。因此,在治疗上主要是疏风清热,润肺止咳。

推拿处方:逆八卦、取天河、腑三关一、总筋、分阴、合阴阳、清胃、清补清肺、补肾阴、清肝、清心、运水入胃、清大小肠,掐少商,加四大手法。

常见的方剂有桑杏汤(主要成分有桑叶、杏仁、豆豉、山栀子、贝母、沙参、梨皮)。

(2)凉燥咳嗽则是燥而偏寒的类型,病发时怕冷,发热很轻,头痛鼻塞,咽喉发痒或干痛,咳嗽,咳痰不爽,口干唇燥,舌苔薄白而干。

凉燥一般发生在深秋,此时的天气已经比较凉了。其症状往往容易与感冒混

淆,如头痛、恶寒、发热,但无汗无痰。其治疗思路为疏散风寒,润肺止咳。

推拿处方:顺外八卦、小天心、一窝风、清天河、逆八卦、总筋、分阴、合阴阳、运水入土、清肺、清肝、加揉迎香、天突、肺俞、肾俞等。

常用的方剂有杏苏散(主要成分有杏仁、苏叶、半夏、陈皮、前胡、枳壳、百部、款冬、甘草)。

治疗燥咳,千万不可用发汗的药物

小知识

因为从中医理论来说,燥伤阴津,人体因为津液缺少,肺部干燥才会发病。如果用发汗的药物,体内的津液会严重损失,不但不会有治疗效果,反而会加重病情。这也是燥咳病人不能自行服用感冒药物的一个主要原因。

1

实用处方 

秘方1 止咳 汤药+中成药

  对于川贝枇杷膏、念慈庵枇杷膏等中成药是否能治疗秋咳的问题,这些药物有润肺止咳的功能,的确有一定的疗效,但中药讲究个体化治疗,用药要因人而异,秋咳严重时,还是最好接受汤药治疗。病情稳定后可以用中成药稳定疗效。

秘方2:养肺水果

对于容易燥咳的人,要多喝水,多吃一些润肺的瓜果和食物,如鸭梨、白萝卜、蜂蜜或鲜姜,或用它们熬汤后服用。如目前正是秋梨上市,每天吃1-2个,可养肺润燥、润肠通便、预防咳嗽。此外,金橘有很好的止咳作用,每天可食3次,每次5-6颗,也有药效。

秋燥致病的特点

从近期接诊的患儿来看:燥咳、阴虚内热的孩子逐渐增多,这和燥邪最易耗上人体津液有很大关系。

燥邪致病特点:

  • 口鼻干燥,许多孩子老是抠鼻子,擦鼻子但又没有什么东西

  • 咽干口渴,大便干结。许多孩子喝了许多水,但大便还是干

  • 皮肤干燥,皲裂,毛发干枯,主要是肺合皮毛,燥邪伤肺

  • 燥咳无痰或者有痰但比较黏,很难咳出,总是清嗓子。

  • 许多阴虚内热的孩子睡觉不安稳,烦躁不安,手心比较热。

备注:以上穴位仅供参考,以下为论坛筛选的比较专业的小儿推拿大夫在全国各地的联络方式,如有需要可以咨询问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