滹源滋味之——消失的味道

滹源滋味之——消失的味道

文/糜乐平

滹沱河发源地-繁峙,位于晋东北丘陵地带。气候多风少雨,空气干燥寒冷。自古农作物以五谷杂粮为主 。旧时蔬菜品种更是少样单调。所以当地的饮食,既无名菜,亦无美食,过去人称“家常便饭”,现今美曰“地方小吃”。

就在这食物种类匮乏的条件下,以食为天的当地民众,千余年来,绞尽脑汁,粗粮细做,淡蔬巧为,精心烹制出一道道可口的饭菜,养育了一代代滹源儿女。美中不足的是,随着人类社会地发展,物质水平地提高,城乡生活节奏地加快,饮食不再是生活中的主题,变得方便快捷,致使好些饭菜品种绝迹于饭桌,部分美味湮没于历史,不禁让人扼腕叹息!现就我所知的些许美味,作一叙述,聊充念意。

在古代,因气候问题,当地种植小麦的面积很少,都集中在县域西部,所产面粉多被饼面铺加工出售。在糖饼、月饼、疤饼、混糖饼,锅盔,油旋,斜尖,细点心等饼类中,有一种最古老的饼,叫“白皮饼”。它无油无糖,筋道耐嚼,保持着小麦面的天然滋味,是饼类中的另类。正因这样,才在当地引出又一道美味,那就是“焖饼”。不过,在焖饼前,咱先把“白皮饼”做出来才有得焖。

面粉内加入糊状引酵,用温开水和成面团,放置发酵。古人云:“欲善其事,先利其器”。趁面团发酵期间,咱先说说这烤饼的器具。和泥搬砖雇匠人,垒一水缸粗细的圆炉,高不足三尺,炉膛上部不足一尺处为敞口,下部只有拳头大小的炉芯,上部炉膛用黄胶泥拍抹的光滑如镜。放柴火,加兰炭,盖上厚厚的生铁鏊子,大火过后,鏊子发烫,即可烤饼。面已起好,看客出外等待,饼匠上前开工。

面团加入碱水,在饼匠的一阵蹂躏下,光光溜溜的呆在一边发懵去了。饼匠趁此坐在一旁,美滋滋抽着旱烟。直待面团醒来,过去搓细,分剂,擀成尺余大的圆月薄片,取刀划成两半,放至乌黑发亮的鏊子上。待饼片僵硬定形,拉开铁鏊,立于膛边炙烤,等饼熟出炉,已变的鼓鼓囊囊,丰满飘香。

早已等待不耐的看客,付过铜板,把草纸包好的香饼揣进棉袄,急匆匆往家赶去。

家中猪肉烩菜的香气四处乱飘,在寻找“白皮饼”的味道,期待着在锅中的相会。揣饼的一进门,刚掏出纸包,切饼的劈手夺过,刀声刚落,菱形的饼块已与肉菜相拥,尽情的吸收着对方的心汁,以期尽快来完成吃客的愿望!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县城鼓楼对面的赵明业老饼匠,率先开起了饼面铺,其中就有“白皮饼”,八分钱一个。经营年余,大概是当时的人已不再满足于此,少有问津,遂慢慢退出当地饮食舞台。

在北方,黍为五谷之首。我县光绪年县志记载:“黍为糍,蒸作糕,实以饧,煎以油,称上馔”,是当时婚丧嫁娶、孩子满月、老人庆寿、金榜题名、盖房上梁等大事的必备佳肴。

油糕一般分两种,白事宴不包馅,纯黄米面炸制,人称“单饼糕”。喜宴才包馅,分为菜馅、糖馅、豆馅、枣馅。菜馅是把土豆蒸煮半熟,擦成丝,取拧成麻花辫阴干的香菜切碎,加盐、花椒、大料面、蒜末、胡麻油拌匀,或者是韭菜、粉头剁碎做馅,随时令而定菜馅。菜馅夹入捏好的糕片里,折合包为半圆形。糖馅是把核桃仁炒熟,簸去屑皮,碾碎与红糖相拌,入糕面包成半圆后再把两角弯合在一起,状似土蜗牛壳,俗称“铃铛”。豆馅是用泡软的红小豆、赤豆等豆类加红糖煮至烂绵,使木杵捣成泥状,因其颜色黑里透红,民间称作“墨豆”,包入糕面内,揉成圆团,按成饼状。枣馅是把红枣入锅,加水焗熟,即绵软又甜糯,用糕面包为圆团或半圆状。这样,客人吃时,凭糕状即可选择自己的喜好。亦有包豆渣拌干芫荽的,这种多属家宴,随个人爱好而定。

次一等的是“素糕”,黄米面撒碎粒或攥剂子,入锅蒸熟搋为糕团后,在糕团当中戳一圆洞,倒入胡油,用手沾油抹满整个糕面,不大功夫,烫手的糕面就布满了细小的油泡,让人看着就香甜。配多种菜肴或糖饴类佐食,是招待各类匠人或一般客人的佳品。剩下来的冷糕,切成片,或熘蒸至软、或煎成两面金黄的糕片,仍不失其筋道香甜的本质。

家常的糕面吃法就简单了,用凉水或温水和面,有的人家还要在糕面里掺一些玉米面。揪一团放在拳头上边转边拍成窝头状的空壳,蒸熟既不叠搋也不抹油,直接佐菜食用,人称“糕巴”。还有包红萝卜丝羊肉馅糕面角吃的,这是四时八节才能享受到的。

啰嗦完以上家庭性吃法,再给大家分享一个只见于市集的糕面美食“层糕”。这个食品起源于何年何月?咱是没赶上,不敢胡说八道。只记得上学前在街头遇到过一次,看着那糕中有枣,枣间有糕,黄里缀红,红染黄晕,层次分明的剖面,闻着那香里带甜,甜中飘香,若隐若现的美味。不怕您笑话,俺大咽了三天哈啦子。日月如梭,幼时的美味散落在五彩编织的时光里。直到年过半百后,偶然和族中一老兄闲聊,说到了当今的生活是想吃啥有啥,与过去是天悬地隔。老兄是满脸遗憾地说:过去没钱吃不上“层糕”,现在有钱吃不到“层糕”,真是时不待人啊!听到这话,也勾起了我的记忆。忙问“层糕”其做法。老兄说:在过去四五十年代,城里有个人称孙马马、孙岗岗弟兄倆,和一个叫梁喜鹤的,三人专门经营“层糕”,其中孙马马的“层糕”最佳。逢年过节或隔三差五的在大街小巷游走叫卖,惹得多少人馋虫萌动,可恨当时许多人囊中羞涩,无法“染指”,徒招路人嘲笑,只得速速离去为上计。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此美食绝迹街市。不知是民众无力购买,还是当“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了。

现在县城鼓楼下聚堆的八九十岁老人,常常念叨此食,说锅里撒层糕面,放层焗熟的红枣,是如此几次后一并蒸熟?还是撒层糕面,摆层红枣,蒸熟了再撒再摆,反复三回?讨论的结果是后者做法对头,不会夹生。可如何搋糕又遇难题,是用笼布包着搋?还是在模具里搋?既要糕团筋道,又不乱了红枣的排序,使其层次分明。层糕的秘制方法,直叫鼓楼下的耄耋老人怀疑人生。只能感叹“层糕”手艺人的技术绝了。

“红杆杆,绿叶叶,开白花,结黑籽”,这是古人教导孩童认识庄稼的谜语。是庄户人对荞麦的形像表述,亦是当地干旱年分的最后希望。荞麦(俗称甜荞)在县城区域播种于农历六月中旬小麦收割后,即中伏时节。拔收于八月份秋分后,周期为五六十天。收迟了落籽不说,荞麦受冻后,磨的面还发蔫,缺少筋气,降低质量。收获后的乌色三棱颗粒,经淘洗、去皮后,轧成面粉,可以做煎饼、煮面片、制发面干粮、蒸碗坨等多种食物。今日咱只介绍当地已消失的“荞面河捞”的古老做法:取两块白灰窑烧熟后的荞面石(化学名石灰石),用水快速冲去表面浮土,泡入冷水中等待发热分裂反应后澄清备用。盆中放适量纯荞面,倒入碗中的石灰水,边搅面边加水,直到揉为面团,醒放十几分钟再揉,如此反复至面团光滑筋道。架木制饸饹床于开水锅中间灶台,把分好的荞面剂子塞入饸饹床洞,使劲压下,入锅煮熟捞出,配熬制的荤、素浇汤,撒碎香菜即可食用。

此等食物,我是从小只闻其名,未尝其味,直至2008年夏季,才与几位好友慕名驱车前往百多公里的灵丘县城,问寻到一当地特色小饭馆内,得以见到全貌。端起面碗,看着乌青的面食,正待开吃时,鼻端闻到一股怪怪的味道,问其年轻厨师:是否用了石灰水,厨师坚称是碱味。我尝过两口,觉得不合味口,便弃之一旁。回家后查资料得知熟石灰(氢氧化钙)和食用碱(碳酸钠)都属碱性物质,掺入荞面中可使香味有余,筋道不足的荞麦面呈现完美。应该是古人在缺少碱面情况下的发明创造。此食虽有小玼,但不能不惊叹古人的聪明智慧!

我国自春秋战国就倡导“士农工商” ,是重农的国家。过去的农民视土地如生命,为调节身体所需营养,在有限的田地里种植着各种各样的食物,就连房前屋下、门外院后、埂边渠畔、畸角旮旯都要见缝插针的种上瓜菜麻豆,绝不荒芜半点土地。为使保命食物种类全面延续,古人留下了“宁吃老娘,不吃种上(种子)”的警言。正是这样的做法,给后人传承下多式多样的美味!而今随着国门大开,世界贸易的接轨,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多改变。人们种地只图“多、快、好、省”,追求眼前经济利益。家庭饮食更是“方便快捷”。致使粮食品种单一,饮食式样单调。好些上世纪的粮食品种绝迹之县域地间,多种特色美味消失于人们眼帘,令人可叹可惜!

超过1500人已经关注订阅

文字编辑:杨荣    图文编辑:侯常新

(0)

相关推荐

  • 早餐饼最快速做法,一碗面粉,不蒸不烙,比油条还要好吃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个饼子最快的做法,油炸小饼,只需要一碗面粉,将其做成面饼之后不需要蒸,也不需要烙,放到油里简简单单一炸就完成了,非常美味,比油条要好吃太多了.这道油炸小饼做出来之后外表是金黄的,吃起来 ...

  • 卷饼,三十秒就能出锅,香软筋道,孩子早上能吃四个

    大家好,这里是小陈美食课堂,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此款面食太好吃了,三十秒就能出锅,香软筋道,孩子早上能吃四个. 最近天气越来越冷,北方现在已经零下好几度了,出门买回来的早餐也凉了,等家人吃的时候就只能 ...

  • 滹源饮食文化之——乡村的味道

    滹源饮食文化之--乡村的味道 糜乐平 乡村是我国各地区划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农业生产长期稳定的至关重要环节,是乡土文化与区域饮食的传承地,在几千年的中国发展史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位于晋东北山间 ...

  • 滹源饮食文化之——风趣的味道【续】

    滹源饮食文化之--风趣的味道[续] 糜乐平 泱泱华夏,从古自今,有多少文人雅士为几许美食摇头晃脑地留下了赞颂诗句,多已不考.而下里巴人们对家常饭食恰如其分.随口而出的或注重相关性.或代表相似性的&qu ...

  • 滹源饮食文化之——难忘的味道【续】

    滹源饮食文化之--难忘的味道 文/糜乐平 在旧日间,村镇里最热闹的地方有三房,分别是碾磨房.豆腐房.光棍房.其中以光棍房为首,在光棍房里,粗俗不堪的话语,不拘小节的行为,只会引来众人的哄笑,不受丝毫节 ...

  • 滹源饮食文化之特殊的味道

    滹源饮食文化之特殊的味道 文/糜乐平 我在前面做了一些当地饮食介绍,引起一些人对繁峙美味的关注.有人可能认为随着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美食是越来越丰富,生活会越来越滋润:其实世界的美好不是想象来的, ...

  • 滹源饮食文化之——难忘的味道

    滹源饮食文化之--难忘的味道 文/糜乐平 在过去,当地一般人家待客有"一凉一热,烧酒管喝"之说.凉的指大凉菜,热的是大杂烩.这个大凉菜,只是一般人家的家常凉菜,主料用的是土豆丝.黄 ...

  • 滹源饮食文化之——节日的味道

    滹源饮食文化之--节日的味道 文/糜乐平 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长河里,产生了很多意义不同的固定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约定俗成的美食.例如春节的饺子,元宵节的汤圆,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腊八节的素粥等 ...

  • 滹源饮食文化之——风趣的味道

    滹源饮食文化之--风趣的味道 文/糜乐平 生活离不开幽默,饮食里揉进幽默,便添加了趣味.例如饺子,古人按其形状雅称"扁食",白面馍呼为"点心",金银卷美名&qu ...

  • 滹源饮食文化之——温馨的味道

    滹源饮食文化之--温馨的味道 文/糜乐平 我的童年生活在红色的年代,集体是红色的,家庭是红色的,而我们大家的主食也是红色的.哈哈,奇怪吗?且听我给你解释:新中国成立后的六七十年代,人口猛涨,而粮食亩产 ...

  • 滹源饮食文化之——节日的味道(续)

    滹源饮食文化之--节日的味道(续) 糜乐平 春节在我国传承四千多年,古人认为它是岁尾年首的交接日,遂而成为辞旧迎新的盛大节日.这一日在老百姓心中份量很重,民间有"宁苦一年,不穷一天" ...